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5-26顾现朋刘麟
顾现朋 刘麟
[摘要]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作为经济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进行剖析,并尝试提出实施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
[关键词]研究生资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053-02
一、问题提出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经济利益相结合,引导研究生培养和践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价值内涵的不外显的教育形态。根据相关的心理学实验结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避免受教育者的反感情绪,在感情共鸣和认同的状态下接受要求,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究其实质和功能而言,高校应把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承载体,正是由于二者存在的这种关系,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应成为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研究生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事物的理论依据是其科学性的根源,对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了解其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实践结果总是受制于指导实践的思想理念的规律看,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找到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为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两者实践活动具有本质的一致性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者将国家资助政策和措施融入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客观实践活动。高校研究生资助具有明确的教育的意向和目的,具有传递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将党和国家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观点和行为方式等信息传递给高校研究生,使其增强对党和国家信任,增强对公平理念的认同,增强自我发展信念。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强化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两者实践原则都侧重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此问题上,高校研究生资助恰恰具备以生活关照来引导研究生确立应有生活方式的效能。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就是在非常实际的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贴近高校研究生的生活现实问题和状态出发来做思想工作,通过解决他们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来解决其精神层面的问题,从而促进研究生个体的社会化成长,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两者价值实践都落在“人的发展”上
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务。”从教育与社会地位获得角度,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是给更多的研究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的物質基础。全面收费背景下的研究生资助制度主要由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三助、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学费减免、特困补助、绿色通道等配套政策为核心内容。针对研究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需求程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充分发挥着研究生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进言之,高校研究生资助促使研究生内在的认知人生规划,引导研究生内在的觉解人生意义。
三、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建构
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需凭借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保证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秀传统还是那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应当注重载体性、差异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一)载体性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要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资源,达到“他助——自助——助人”的育人效果。载体的选择除考虑到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也必须蕴含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各种辐射到校园生活中的社会资源,资助育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载体的开发也要同步注重向新的领域延伸,比如,强化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从发生范围上讲,这将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并积极寻求开发利用的路径提供有效支撑。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选择应该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地“粘贴”到相关实践活动之中;一种是“大一统”,否定载体的特殊作用,不讲究方式方法。
(二)差异性
纵观中外教育史,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以及受教育者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始终是客观存在的。2014年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实行以来,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覆盖面已扩大,实际面对的是全体在校研究生,资助不应只被曲解为困难帮扶。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要依靠高校研究生的需要和自觉接受动力条件的驱使。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开展除了考虑高校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培养方式、价值认知外,还要根据处于不同阶段、特殊时期的研究生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研究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科学系统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其层次性和差异性,顺应学生的精神需求,甚至在某些具体的问题表现上,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发展性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主客体内化整合、外化践行的过程,又是双向建构、双向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将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对待,以发展的眼光,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总的来说,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实践活动具体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操作,并不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变化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而变化,应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客体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应该随时根据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新变化及时引导和调控活动的进程和发展方向,根据实际能动地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要用理论回答实践的呼唤,使理论研究深深植根于现实实践,充分吸取当代实践的营养。”
(四)实效性
就目前整体看来,尽管各高校都开展了研究生资助育人工作,但是实践中还是会出现诸多不正常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太理想问题。综合考虑,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硬性制度缺陷原因,也有柔性人为操作原因。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制度制定以及操作执行过程之中,应该明确其背后隐藏的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明确目的,才能目的明确。”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要素、过程及结果,都是构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都将有利于提高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比如:教育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引导高校研究生认知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发展规律和轨迹;加强与多元化研究生资助体系相配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高校研究生的整体发展和心理因素,完善高校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掌握定量与定性管理、法治化的资助等科学管理方法;借鉴他国经验优化我国资助方案;丰富的理论成果的现实转化;通过多方面的评断和多角度分的分析完善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评估体系。
四、结语
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不只是符合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同时也符合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研究生的发展特点。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中恰切理解与把握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以此推动其实践变革和理论创新,促成高校研究生资助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7.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5]白显良.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建设的几个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