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区党建现状及愿景调查研究

2018-05-26李玉荣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愿景党建

李玉荣

[摘要]高校学生社区,已经成为学生之间内相互沟通、共同成長的重要场所,推进党建工作进社区,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围绕高校学生社区党建,从大学生党员和群众的角度进行了抽样和访谈调查,在梳理大学生党员和群众对社区党建现状和愿景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加强党建宣传和构建科学合理激励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学生社区;党建;愿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048-03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作为学生课堂延伸的学生社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推进党建工作进社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学生社区具有地域规范性、思想多变性、生活规律性和环境可塑性等特点,党建和思政工作进社区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而且不能忽视学生社区的主体群体——大学生的意见和愿景,基于此,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围绕高校学生社区党建,从大学生党员和群众的角度进行了抽样和访谈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华南农业大学在校学生为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是:以华南农业大学的所有在校本科生为抽样框,随机抽中资环、林风、工程、人文、艺术、食品、水利7个学院,在抽中的学院中,随机抽取党员、预备党员、群众,这样抽取的涉及农、工、文、理等多学科学生共660人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校大学生、基层党支部,采取的是问卷法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问卷由25个问题构成,主要是询问了有关社区党建中党组织设置、党员作用发挥、党建宣传及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愿景等方面情况。访谈对象分党员104人(28%),群众398人(72%)。发放问卷660份,收回问卷635份,有效回收率96%。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社区党组织构建

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党支部的推动。被调查的党员中有60%-80%回答“在社区中有党支部和党小组,有党员服务点”,超过80%的党员表示“社区里设有党建活动室”,但是有30%到接近50%的群众却回答“不知道”。说明党建工作进社区正在逐渐铺开,但是部分群众对此却一无所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党建活动与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宣传力度也不够,在群众中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这应该成为社区中党建工作的努力方向。

2.党员发挥作用

调查显示,在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情况上,党员和群众已形成共识,志愿服务内容的认知上维持相同的曲线图。被调查学生党员认为,党员在社区中开展的志愿行为集中体现在维持作息纪律(54%)、维持社区秩序(69%)、维护社区卫生环境(75%)、开展学习帮扶(53%)。不过在“帮助传递学生心声和建议给学院(29%)”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党员在社区中已经发挥作用的积极影响得到普通学生群众的肯定,他们对党员的认可度甚至高过党员自我认可。他们认为党员在社区中能够起到学习上的榜样作用(62%)、生活上的帮助作用(61%)、工作中的带头作用(56%)、思想上的启发感染作用(55%)、思想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44%)。但也有少部分普通学生认为“党员没有发挥什么作用(18%)”,这意味着学生党员的影响力还需继续扩大覆盖面,应更加鲜明地树立党员形象,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3.党建宣传

党的政策理论普及、党建活动的效果呈现、党员的影响力扩大等很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党的宣传。大部分学院在党建宣传上也做了相关工作,参与调查的党员中认为党建宣传比较普遍更新及时(38%),也存在宣传较少更新不及时(53%),甚至基本无宣传(7%)。这种情况和参与调查的学生群众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不过在群众身份中更多的同学(21%)没有关注党建宣传方面的内容,比例远远高于学生党员(6%)。这说明党建宣传尚存在较大被动性,宣传内容的贴近性、方式的灵活性、影响的覆盖面都亟待改善。

(二)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社区党建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的原因中“领导不重视”的因素不到10%。可见,各学院领导在党建进社区、思政进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上已达成共识,主观上想在社区党建工作上有所成效。

在调查“不能有效开展党建活动的影响因素”时(表2),党员认为是“太忙无暇开展(48%)”因素排在第一,说明党建活动不能过于繁杂,否则会招致党员的厌烦。而且接近五成的党员和群众都较为一致认为“学生群众对党建活动认同度低”,也同样对党建活动质量提出要求。

群众反映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校或学院对社区党建的激励措施不够(53%),党员有同样选择的比例达45%。“党员素质不高”也是影响社区党建活动的重要因素,参与调查的党员和群众对此认识较为一致,而且比例都超过30%。震惊之余,不得不重新审视党员素质和党内激励问题。

(三)学生社区党建的愿景期望

党建进社区工作欲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必须了解和满足学生对社区党建的合理期望。在本次调查中,有接近80%的学生认为党建工作进社区是有必要的,并赞成以楼栋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在学生社区划分党员责任区。接近90%的党员和70%的群众十分赞成在学生社区设立“党员之家”、建立资料阅览室。可见,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和相关活动平台的构建已是必行之势。

在社区党建宣传内容上,学生党员期望更多宣传学校学院的党建项目(46%)和党支部的活动(46%),扩大党支部和党员的影响力;群众则更倾向于了解党的政策理论(64%)、学校学院党建项目(44%),并通过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43%)来寻找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榜样力量。

在党建宣传形式上,党员更青睐时事报告会(40%),群众则倾向于橱窗宣传栏,也有部分同学建议通过游戏、活动、表演等方式开展党建宣传活动,更具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党员发挥作用上,党员和群众的期望比较一致,他们更期望党员能在学习优秀的榜样作用(31%)、热心助人的团结作用(32%)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志愿服务上,群众则希望党员在维持社区秩序(26%)、传递学生心声和建议给学院(25%)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特定区域,各学院党建负责人在党建进社区、思政进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上已达成共识,在社区党建工作上有所成效的主观意愿较为强烈。一些学院已开始尝试在学生社区以楼栋、楼层建立党支部、党小组,但实际上社区中党组织的架构还不够完善,学校或学院并没有围绕社区从上而下建立党委组织,而且一栋楼或一个楼层可能分散住着不同学院或不同专业或不同班级的学生,这样给楼栋或楼层党组织的设立带来一些实操困难。

2.党员在社区中开展的志愿行为集中体现在维持作息纪律、维持社区秩序、维护社区卫生环境、开展学习帮扶。在社区党建中,学生则更期望党员能在维持社区秩序、维护社区卫生环境、帮助传递学生心声和建议给学院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是生活的重要场所,同学们更重视社区卫生、秩序、作息纪律等环境的构建,而在社区的学习需求上相对没那么强烈。

3.社区党建宣传相对薄弱。大部分学院在党建宣传上也做了相关工作,但是宣传较少更新不及时,党建宣传尚存在较大的被动性。甚至有学生提到,除了在迎新和军训时看到党员服务点,其他场合很少看到关于党组织的实体设置。大部分党建活动的对象是面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而面向群众的党建活动较少,群众不知道党员在干什么,久之就形成不关注、淡化党员或党建活动的意识惯性。

4.党员素质、激励机制、群众认可度已成为影响党建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参与调查的群众反映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校或学院对社区党建的激励措施不够(53%),党员有同样选择的比例达45%。实际上党员不管是以党支部成员、或者是独立党员身份开展的帮扶同学、维持社区秩序、维护社区卫生等,基本上都是“志愿”性质的,并没有与综合测评、评优秀学生干部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评优项目挂钩,而与之相關的“优秀党员”评选比例较低,党组织往往只能是通过“党员身份”的责任和义务来实现激励和约束。

“党员素质不高”也是影响社区党建活动的重要因素,参与调查的党员和群众对此认识较为一致,而且比例都超过30%。而且接近五成的党员和群众都较为一致认为“学生群众对党建活动认同度低”影响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党建活动一定要重视质量和效果,否则会降低党内外的认同度,产生反效果和副作用。

(二)建议

1.构建学生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借鉴城市管理中的“网格化”概念,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社区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在各个网格上建立党组织,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密切大学生党员与广大青年团员的联系,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全覆盖。我校的社区党建网格围绕华山社区、泰山社区、启林南社区和启林北社区4个校内片区,社区设党委(可以由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党委领导),楼栋内50间宿舍设党支部(可以由辅导员兼任支部书记),楼层10间宿舍设党小组(可以由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小组长)。所有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和团员都在居住区域内纳人相应的党组织管理网格中,每个社区建公共的党建活动室、资料室、会议室等,每个月由楼栋党支部承办党建活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覆盖整栋楼的所有学生群体,并在所属片区形成宣传、教育、活动一体化的党建网格服务管理模式。

2.加强党建宣传。一是要在各个学生社区内、宿舍区内有固定的党建宣传栏,由党支部或党小组或优秀党员定期举办面向群众的学习讨论会或宣讲会或读书会等,开展党建活动应有党旗、党徽等标志。二是宣传形式上,要时事报告会、橱窗宣传栏、游戏、活动、表演等方式开展党建宣传活动,更具趣味性和灵活性。三是宣传内容上,要重视宣传党的政策理论、学校学院的党建项目、党支部活动、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扩大党支部和党员的影响力,让群众了解身边正在开展的党建活动,用“身边人”的榜样力量给学生传递更加明确和可以模仿的成功范式。

3.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党员个人考核指标,包括政治理论学习、专业成绩、志愿服务、获奖、群众评议等情况,考核量化;建立党支部考核指标,包括支部活动、理论学习、志愿服务、“三会一课”、获奖群众评议等情况,考核量化。考核优秀的支部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如奖金、综合测评加分、优先推荐参加学校评优等。二是强化精神激励。党员从其政治身份的价值追求来看,是属于“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这种表现是在校期间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用自己的能力、品质、精神感染他人,带动他人甚至是改变他人,从而树立大学生党员的先进形象,产生非权力性的校园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崇敬、信服的基础上,是基于学生党员个人的形象与表现而产生的示范作用,是一种自然性影响力,而能发挥出比权力性影响力更大、更深刻的影响作用。所以,要构建激励的长效机制,必须强化精神激励。可通过评选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党员模范事迹宣讲会,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岗等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塑造学生党员“领头雁”的形象,使其获得广大学生在心理上对他们的信服和尊重,激励和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进步。三是严格执行负激励机制。当前党内负激励措施执行力弱化,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蜻蜓点水,不涉根本;党员民主评议几乎没有不合格党员。学生党员规模较大,其中不乏一些

“害群之马”、“决堤之蚁”,歪曲青年学生对共产党的认知和追求,所以应严格执行党内纪律处分条例,严格要求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从而永葆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1.

[2]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5.

[3]张红君.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54-56.

猜你喜欢

愿景党建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健康中国的美丽愿景
基于.NET的信息化党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