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素养培育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5-26侯典芬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侯典芬

[摘要]人格素养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本质要求,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中坚力量,健全优秀的人格素养是他们所应必备的内在品质。本文先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探讨大学生人格素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格素养缺失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格素养培育的建议。

[关键词]人格素养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046-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要抓手,是造就“四有”新人的重要保证,人格素养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多元价值观逐渐形成,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的部分人出现人格素养缺失现象,大学生人格素养培育面临着各类新挑战。青年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健全优秀的人格素养是他们所应必备的内在品质。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格素养的内涵。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单词“Perso-na”,原意指:演员在表演时所佩戴的面具。演员在舞台进行表演时,所选择佩戴的不同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角色与身份,把面具指义为人格,说明了在人的身上既有那些外显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同时人也具有一些外部没有显露的内在个人品质。而后经过语言的演化,英语中采用“Personality”一词代表“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总体,这个总体包括了个体所独具的、稳定的,而又异于他人的、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个人倾向的、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和,它表现了个体由内向外、身心统一的某种特质——人格。人格素养,是指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健全的现代人在社会中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更离不开良好的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部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中坚力量,其人格素养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在西方国家,也有“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活动,虽然它们没有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名称,但这种活动却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原则,明确指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学生人格素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人格素养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本质要求。人格素养的培育是对一个人所应当最基本的内在道德品质的培育,这种内在道德品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面貌。人格素养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要想科学有效的对个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的人格素养培育,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合理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是要以人为本,不断发掘人的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入全面而自由发展。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已初步形成个人特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尚未完全稳定,在此关键时期,正是需要以人格素养培育为基础,加强对其心理和思想动态的正确引导,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這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大学生人格素养培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虽然现在身处校园这个亚社会环境里,但很快即将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步入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健全良好的人格素养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格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健全良好的人格既包括稳定的心理基特征,也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既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宝贵品质。

(三)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人格素养缺失现象。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价值取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显著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各类不同思潮相互交织,在这种兼容并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在各类主客观因素的交互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人格素养缺失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人格素养培育显得十分必要。

三、当前大学生人格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在当今社会,各类中西思潮相互交织,各类充斥拜金、炫富、享乐、攀比的元素的思想,严重扰乱青年大学生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让部分大学生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产生怀疑和厌恶,盲目地沉浸于拜金与享乐的泥潭,理想信念缺失。这些思想日益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各类泛娱乐化的电视电影作品出现在青年人的屏幕全,一些“选秀偶像”也逐渐成为青少年人追捧的对象,更是催生了不少青少年形成“一夜爆红”、“一夜暴富”的成才观,使他们不再把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作为人生信条,急功近利地幻想能快速成功,并逐步丧失为理想而奋斗的动力。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少部分学生由于目标信仰缺失,加之自制力差,逐渐陷人无所事事、终日“混文凭”道德颓废校园生活,有些人人沉迷网络世界不可自拔,有些人沉迷于恋爱、兼职等事情而无心关注学习和个人发展,对他人及社会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

(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青年大學生长期生活在校园内,尚未完全进入社会,其个人年龄较小、阅历有限,在看待人际交往问题时往往存在简单化、单纯化倾向,加之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发展尚不够成熟,对人际交往往往存在一些过于理想的成分,一旦遇到实际与理想不符的情况,极容易心理受挫,产生低落失望情绪,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青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单纯,朋友圈相对狭窄,个人生活主要集中于家庭、校园之间,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缺乏一些必要的沟通技巧。

(三)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较差。身心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学生,虽然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个人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但由于其人生阅历尚浅,心智发展不够完全成熟,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遇到一些与自身原有认知不相符的事情时,很容易思想混乱,不知所措,原有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冲击,并产生质疑,在面对困难时,部分学生承受能力较差,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进而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和行为来应对所发生的事情。

(四)是非鉴别能力不强。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国际国内环境局势,各类中西方思潮相互交织,多元化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人们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部分青年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是非取舍问题时,由于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是非鉴别能力不强。

四、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格素养培育

(一)加强校园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合理的校园规章制度体系是规范校园师生行为,维护校园和谐秩序的有力保障。在校园规章制度的规范下,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在校园日常行为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断形成自己固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学校方面,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校园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校纪校规,如:学籍管理、学术道德规范、教学与培养、学位管理、奖励与资助、违纪与处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园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引导作用,帮助他们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建设一支优秀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校园,信息传播快,技术新、影响广,传统的高校思政部门已难以招架,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新型高校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稳定,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帮组其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品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有针对性地融入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督导课、教授讲座、小组讨论、心理行为训练、个别咨询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亚社会文化,它既包括校园建筑、校园基础设施、校园景观这类校园“硬件”,也包括校园风气、学术氛围、校园规章制度这类校园“软实力”,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其形成健康的人格素养,并外显于其日常行为之中。

结语

总而言之,人格素养培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加强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素养的培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合格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许惠英.人格教育论:青少年的人格培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邱柏生.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6).

[4]张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教育[J].中北大学学报,2005(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