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文本“补白”

2018-05-25林月清

教师·中 2018年3期
关键词:品质课堂补白课文

林月清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迫切思考如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与学的模式,优化课堂等。文章旨在探讨怎样运用信息技术为课文“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从而打造品质语文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文;“补白”;品质课堂

“补白”即填补空白。“补白”课文,是对课文的“二次创作”。课文中的省略处、概括处、关键处、暗含处、情感处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补白”的教学资源。而如何引导学生“补白”呢?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一教育手段,已经不能吸引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自然效果不佳。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为课文“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从而打造品质语文课堂。下面我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为课文“补白”,打造品质语文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写作背景“补白”,领会主题

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背景,都会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很多时候,学生如果不能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对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会很陌生。课前,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背景的“补白”,可以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视频等,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人物身份等。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分享所搜集到的材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王二小》《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课文,教材编者意在让学生了解“昨天”,知道“今天”的不易,懂得热爱和珍惜。但由于年代久远,一年级学生对“放牛”“抗日战争”“井”,对共产党,对毛泽东主席到江西革命的这段历史十分陌生。预习前,当教师问道:“你们了解毛泽东吗?”,学生只会回答:“就是人民币上的那个人。”学生不理解毛主席的光辉历史,自然无法领会课文中心。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毛主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课上,学生借助搜索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认识了伟大的共产党和毛主席后,再随着一曲《东方红》走进了那个年代,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通过多种信息技术,在上课伊始,教师就成功地给课文定了个情感基调;学生也初步领会了主题,为接下来更深刻地感悟人民不忘共产党、幸福感激毛主席,打下了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可以通过巧用多媒体“补白”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提高阅读课文教学的质量。

二、抓关键词“补白”,加深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可见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咀嚼文本,揣摩关键词句,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给予树》一文,学生只有理解陌生小女孩“什么都没有”,才能体会金吉娅举动的及时与可贵。随着一曲《铃儿响叮当》,学生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氛。教师激情渲染:“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就像我们过年一样,在这爱意流动的日子里,最快乐的要数孩子们了。这天,孩子们收获许许多多自己梦寐以求的礼物,他们在爸爸妈妈精心的筹备中,沉浸在幸福之中。”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布娃娃、赛车、汉堡、公主裙,以及孩子们手拉手幸福地大笑的场面。这时,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空白的画面。紧接着,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小练笔:我们有这么多礼物,而那个陌生的小女孩、孤独的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她没有什么?她没有______,她没有______,她没有____。她迫切地需要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渲染,在强烈的对比与视听觉冲擊下,学生知道了小女孩的一无所有和孤独,体会到金吉娅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而领悟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与体贴。教师巧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思考,而且能帮助他们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深化课文的中心。

三、增加情节“补白”,深化情感

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全或空白的完型刺激物,即有“缺陷”“空白”的事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以构建一个“完型整体”。

在小学课文中,很多故事情节简单或者跳跃眭大,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运用自己的观点、情感去“补白”,使文章的情节更丰满。

如《穷人》一文,渔夫说:“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感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课文没有交代渔夫在海上遇到了什么事情。学生对他的遭遇不够了解,自然没办法产生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Flash课件展示电闪雷鸣,紧接着是狂风暴雨天气等的画面,音乐适时响起。一艘小船在海里展示摇摇欲坠。画面定格在此。)教师深情渲染:“渔夫的网破了,是怎么破的?他会遇到了怎样的倒霉事情?又是怎样死里逃生的?请展开想象,以《渔夫海上历险记》为题进行练笔。”

毫无疑问,很多城市的学生都没有海上捕鱼的经验,如果凭空让学生编,他们肯定是漏洞百出、文思枯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有了很好的练笔机会,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心,还发展了思维与语言能力,真正落实“读写结合”。

四、拓展资料“补白”,延伸阅读

课标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展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资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真正落实“大语文观”。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观”,使学生通过学习一首送别诗,延伸到主动去积累一组送别诗。此时,信息技术的运用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古诗《赠汪伦》一课的教学,在接近尾声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离别之情的进一步体会,我选取了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视频,配上《朋友》的音乐。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慷慨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令很多学生当场就被感动了。接着我深情渲染:“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很多古诗中的离别场面。请随着音乐,轻声读一读这组送别诗。”推荐阅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文“补白”,为课堂“补白”,在师生互动中,深化情感,延伸阅读,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品质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品质课堂补白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追求高中地理教学的“品质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