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2018-05-25肇立春肖志刚路飞杨宏黎

教师·中 2018年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改革

肇立春 肖志刚 路飞 杨宏黎

摘要: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质。文章从产学研合作、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核心要素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立足于培养适应行业岗位需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人才的培养已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下的必然趋势,是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教育部“质量工程”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模式的构建,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保障。

为此,我们依据工科专业技术含量高、人才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来自多方面的对应用型、技术性人才需求的特征,以粮油食品学科为代表,开展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以期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强,能满足目前行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生产、管理、营销、研发等专业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为办学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给予一定的促进与推动,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一、目前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已经许许多多的高校重视与实践,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种类颇多。针对行业紧密型的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多的当属“校企合作”范式下的改革与研究。诚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行业支持,必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然而校企深度融合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师资、基地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等各个方面如何依托行业、深化改革,发挥行业紧密型专业的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创新性、工程化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最早诞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掰。近年来,我国高校、行业、企业及政府均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探索,获得了不少经验。不过,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这条道路上,都面临许多的问题与障碍,存在着校企合作模式偏离本质、校企合作运行流于形式、校企合作渠道单一、校企合作缺乏政策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校企合作相距甚远。

二、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的改革研究

(一)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工科专业的技术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一线训练,这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表明,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共赢的机制主要抓好几个关键点,即寻找使校企共赢的切入点是活跃校企关系的根本;开放办学、利益资源共享是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校企共同研讨与制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培养过程双向介入、共同育人是校企合作的实质。

(二)明确面向应用的人才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工科专业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工程技术能力,同时,学生在技术领域千锤百炼技术本领的过程中,还需培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职业精神。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以扎实的知识基础与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前提,既不能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养成,还需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养成是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是我们的培养目标由专门的高级人才转变为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前提。

(三)构建突出应用与工程特性的课程体系

在課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打破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束缚,按照职业岗位群及工作过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宗旨,本着厚基础、重应用、重实践、重创新、重能力、重特色的原则,构建工程特性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中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相关内容

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基本上与职业岗位群关联度较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应当与本专业的职业资格培养有机结合,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把重智力转变为重技能,培养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经营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以及高技术关键岗位的操作、检测、调试和维护的智力技能型人才。

2.课程体系要与国际工程认证接轨

工科专业参与国际工程认证是必走之路,是提升专业认可度与美誉度的杠杆。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校须将本专业国际工程认证的标准积极地融合到体系中。对培养目标、岗位、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与任务进行分析,收集工程能力认定标准,确定工种和级别,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异同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的结合点,课程与实践环节设置说明,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实践环节教学基本要求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建立双向沟通式“双证制”模式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下基层实践锻炼,顶岗操作,参与企业研发、技术改造与技术服务等工作,提高专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以取得较高的职业资格另一方面,聘请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实践技能,属于各行业的行家里手与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他们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此外,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关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各项计划:教师下基层实践锻炼计划、教师短期培训与进修访学计划、专业教师横向课题研究计划、强化实践教学督导监控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从企业聘请工人技术人员来校兼职计划、激发企业参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教师实践能力等级评聘认定计划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学校实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实际出发,制订出内容具体、要求明确的实施方案,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各个角度进行培养,可行性、实施性强。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性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营指定专人负责,做到與行业紧密联系,使产学双方共同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明确产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我们选择本地区知名度高、规模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学生实习实践,不断将合作关系推进深入。一般情况下,通过企业接受教师锻炼、优先选毕业生、教师为企业技术服务、聘请企业员工做兼职教师等诸多环节开展校企互动(如下图所示)。

2.实现利益双分

在“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中,企业承担了校外人才培养中大部分(一年时间)的责任与义务,提供了人才培养硬件环境与企业指导教师。因此,学校应将学生学费的一部分,按比例支付给企业,实现人才培养利益双分,既是企业软硬资源付出的一种补偿与回报,也可以使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看到效益,首先在这一环节上体现“双赢”。

3.增加立法保障

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三、打造工科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之特色

行业紧密型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所实施计划突出了以下三点特色:

(1)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之特色。通过顶岗培养,建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级评价认定制度,通过工程项目、工程设计、应用型课题等考核评比,认定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级,并与教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挂钩,可以大大激发与调动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2)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以利益双分稳固与活跃校企关系,校内以校企共建小型生产线为企业代料加工完善建设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共同介入、双向育人。

(3)构建“3个平台、6大模块、多向选择”的课程体系以及与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融合的课程群。即将课程分为基础、专业和拓展3个平台,实现必修、选修课程的多向选择的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