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课内外阅读有机联系的策略小试

2018-05-25肖艳玲

教师·中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阅读

肖艳玲

摘要:“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虽然教师们明白此道理,但受各种原因的制约,缺少因势利导,结果造成目前小学生阅读积累明显不足。怎样让学生早日领略到课外阅读的价值,当务之急是要倡导教师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运用读书方法去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语文能力

一、紧密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所謂的“紧密结合”,是指要不断通过比较和联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读内容。所谓的“联系”,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在课文内容(或主题)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或主题)间,或者是在阅读方法上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所谓的“比较”,是指就同一主题不同文章中的各个要素作出比较。由此,通过以此证彼或以彼证此,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如教《一夜的工作》前,教师可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周总理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又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之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

二、优化重组

文章与文章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如能重视文章之间的联系,就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益。在小学十册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要善于盘活教材本身的阅读资源,对部分课文按课文类型(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汾门别类进行阅读重组,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特点,也可将同—作者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读,如把老舍的《猫》《养花》《林海》组合在—起,引导学生领略老舍先生作为我国文学界大师的语言魅力。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开展课外阅读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之—是在阅读内容选择上盲目随意。有鉴于此,学校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可采用自由选读和指定阅读相组合的办法,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引导学生阅读《长征的故事》,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

三、创设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外阅读开展以后,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一般来说,组织班级(年级)读书交流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先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一本书,一至二周后,教师可利用拓展课或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对所读的书展开讨论。讨论的具体内容要求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不同,比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是向同学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是讲一个和所读之书有关的小故事等;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采用交流读后感的方式。怀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交流、不讨论,一篇一篇往下读。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查询阅读材料的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等。

四、读写链接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读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读与写的有效链接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往往很重视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如学习了《掌声》,教师拓展阅读《难忘的八个字》,学生们体会到讲述爱能让人鼓起生活的信心这个主题的文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前者多通过描写英子的神态动作来反映英子内心的自卑,后者多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反映这八个字给她带来的心灵洗礼。这样的文学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积累,同时发展他们对各类体裁以及各种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教师应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采用让学生写日记或者是读书报告、读书摘抄等形式,使学生有机会对文学作品做出口头和书面的感受表达,提高他们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同时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联系。另外,现代的网络也是读写训练的一个阵地。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阅读和作文资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捕捉生活的点滴,自由表达情感,网络的开发使读和写变得方便易行,充满现代气息,对于作文和阅读的点评也是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这使得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联系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实践。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阅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