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把手言歡,兩岸卻愈行愈遠
2018-05-25
4月27日,全球的鎂光燈都聚焦在朝鮮半島之上,南韓、北韓(朝鮮)領導人文在寅、金正恩實現了歷史性的會晤,在板門店“三八線”上兩位領導人握手的瞬間,成為了重要的歷史見證,這既是繼2000年、2007年以後,南北韓領導人第三次首腦會晤,更是朝鮮這位年輕領袖也是朝方領導人第一次踏上韓國領土與韓方領導人會晤。
原本並不被期待雙方有太多實質性表態的朝韓峰會,更在會晤結束以後聯合發表了三條、共計十三款的《板門店宣言》,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宣佈在2018年、即朝鮮半島停戰協定簽署65周年之際宣佈結束朝韓戰爭狀態,同時努力促成朝韓美三方會談或朝韓美中四方會談,並且確認通過“完全棄核、實現半島徹底無核化的共同目標”。這樣一個宣言單從內容上來看,就足以震撼東北亞乃至中美朝韓四方關係。但不知《板門店宣言》是能夠因為切實的推動永遠載入歷史,還是最終是曇花一現,很快就在風雲詭譎的政治動蕩之下被棄如敝屣?因為,歷史終究是殘酷的。
2000年6月13-15日,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和時任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在朝鮮首都平壤舉行了長達3天的第一次兩韓首腦會晤,氣氛相當融洽,兩位行禮如儀表現出極大的尊重,會後更發表《北南共同宣言》,釋放出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橄欖枝,然後在朝核問題的不斷碰撞下,朝韓關係一度緊張;而第二次首腦會晤在2007年10月2-4日,時任韓國總統盧武炫以步行方式穿越“三八線”,然後驅車前往平壤與金正日舉行三天會晤,同樣簽署了內容更加全面、豐富的《北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今天我們熟知的“開城工業園區”、“金剛山旅遊”、朝鮮戰爭離散家屬定期會晤等也正式開始推行。
這些部分程度上的緩和終究不敵“無核化”問題的困擾,朝鮮在朝核問題上與美國的直接博弈、衝撞,客觀上使得朝韓關係時刻面對導彈危機、戰爭隱患,也因為屢次會晤、《宣言》過後,朝韓關係再入寒冰狀態,所以對於主張朝韓和解南韓的執政黨而言,往往都是極大的內傷。
因此這樣的和平期待能夠維持多久,沒有人敢保證,也許不用三五個月以後,朝鮮又故態復萌,放棄《板門店宣言》中的主張。但對於和平的曙光,追求和平的人們仍然希望能保持一份樂觀,對於近70年對峙的大韓民族(朝鮮民族)而言,一個民族、一塊土地被硬生生分裂成兩個敵對的國家,這是何其悲哀的事情!這也是冷戰思維下最痛心的犧牲品,朝韓的現狀時刻在提醒世人,不要輕易回到二戰、冷戰時期的大國對抗,否則對於大國本身存有損害不說,更多的小國將遭受“池魚之殃”。
反觀兩岸,在內戰背景之下被迫分離的大陸與臺灣,一樣是冷戰時期受害的代表,一個國家,同屬中華民族的海峽兩岸在過去七十年的發展中,對峙多,和平少,更是一件令兩岸四地、海內外華人心痛的民族悲劇。馬政府時期因為對於“九二共識”的認同,積極推動兩岸教育、文化、政治、經濟交流,好不容易迎來了短暫的和平;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更是在九二會談的舉辦地:新加坡,實現了六十年來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會晤,這樣彌足珍貴的和平橄欖枝,就在島內各種民粹湧動之下,帶來了政黨輪替,也讓民進黨再次回到兩岸交往的平台之上,擔當起負面推手的角色。蔡英文在競選與就職初期反復保證維持現狀,卻在文化台獨、法理台獨上步步出招,引來大陸強制反彈,兩岸重要管道兩會完全停止交流,海峽兩岸官方以及大型交流也幾乎斷絕,民間微弱的交流更是戰戰兢兢,擔心時刻被扣上“政治不正確”的帽子。從賴清德作為行政部門負責人的“台獨工作者”之說,到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因為前往大陸學術交流等因素被強力拔除,民進黨瘋狂的“去中國化”運動與封鎖兩岸交流的舉動,讓人觸目驚心。在全球都在與中國大陸加強合作聯繫的今天,台灣自絕於家門前,甘心淪為美日抗中的棋子,這又何其悲哀。
也因為如此,蔡英文上台後,藉由各種渠道刺激大陸的兩岸政策與對外政策,試圖鞏固邦交來拉臺自己的聲望,但原有的邦交國不斷離開,如今只剩下1字頭開頭的兩位數邦交國,兩岸之間的外交博弈又再次烽火上演,對於兩岸民眾的人心都是一種疏離的催化劑。
我們期待在這個中華復興的時代,兩岸中國人能夠攜手努力開創新的時代,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彩。兩岸的誤解也罷、衝突也罷,最終應該由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合力解決,不應該假手於人,更不應該變成他國傀儡,而洋洋自得。民心思變之下的台灣,也許是另一股動力,促使台灣真正能冷靜下來思索自己的未來與前途方向,也許兩岸領導人在中國土地上的把手言歡也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