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转新闻”现象与媒介社会责任的构建
2018-05-25原禹
□原禹
现如今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许多新闻报道产生后又形成剧情反转事件,这种“反转新闻”与虚假新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通常具备一定的事实依据,因此很容易获得受众的信赖,但是由于记者的曲解和报道的失实,使人们对此产生了误解,有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阻碍。
一、“反转新闻”的概述
(一)含义
在自媒体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逐渐提升,“反转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所谓的“反转新闻”主要是指某新闻事件被报道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大量受众的关注,舆论的呼声侧重于其中一方,而后随着新闻事件的不断跟进,陆续又有新的事实被爆出且事实真相与受众所想几乎相反,舆论又开始向另一方压倒,进而产生了新闻事件与舆论的相反走向,由此产生了“反转新闻”。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闻界“反转新闻”产生的频率逐渐提升,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向人们的道德底线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现阶段,“反转新闻”俨然已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不能否认,对于部分新闻来说,此现象的发生的确存在偶然性因素,但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却不得不令人深思。对于“反转新闻”来说,媒介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乎引导着大部分的舆论走向。通常情况下,社会责任的缺失与此类新闻报道的产生息息相关,对此需要对媒介社会责任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三)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凭借着媒体的公信力来实现的,对于新闻界来说,只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如若失去了受众的信任,新闻媒体则会陷入尴尬的局面,难以存活。
2.影响新闻的自由性。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谨性,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做到自律,否则用以补充替代的他律将使传媒活动空间的自由度大大受限,对新闻报道的自由性造成不利影响。
3.影响受众的知情权。群众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十分显著。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部分媒体中出现报道不及时等情况从而影响了受众的知情权,“反转新闻”的产生更是对群众知情权的侵害。同时,错误信息还可能对群众的言行与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导向与影响。这些都是媒介社会责任缺失的体现。
二、“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受商业化和娱乐化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虽然新闻媒体被誉为是“无冕之王”,但是事实上,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媒介不得不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受众的欢迎,部分媒体的新闻报道开始倾向于娱乐化,记者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逐渐提升,在引用时缺乏理性的思考,有时转载的网络信息甚至没有标注来源或者来源不明,这些都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例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话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跟帖,由于受到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影响以及对部分群众对地域的误解,受众对此有较强的代入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舆论发酵。与此同时,部分媒体受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影响,一味追求点击量、浏览量,淡化新闻把关人的职责,在未查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转载传播该新闻,导致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二)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主要是对新近发生事实进行报道,对真实性的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描述和报道时都应坚持真实性的原则。这不仅要求对个别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还要从宏观上展现出事件的全貌。但现阶段虚假新闻事件频繁发生,不但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也使得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逐渐崩塌。受众在获取新闻后难以准确判断其真实性,逐渐对媒体失去信任。例如上文所述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的新闻随后被证实造谣虚构,新闻在短时间内发生反转,令受众瞠目结舌。
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曾对“反转新闻”现象进行研究后提出“意见领袖”概念,他认为大众传播中的舆论流是受到一定导向性影响的,而意见领袖便具有导向性作用,掌握着话语权,引领和控制着舆论走向。纵观当代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与经济效益,未经采访核实便对不实网络消息进行转发,向更多受众传播不实新闻,这种“拿来主义”导致新闻失真的频率不断提升。更甚者,当记者将事件加工处理成新闻以后,社交平台中的“大V”纷纷转发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知晓此事,“三人成虎”后便不会有人去质疑新闻事件的真假,使得该新闻不断发酵,最终在网络上掀起一阵热议。
(三)以受众为核心消减了媒体责任
雷蒙德·鲍尔曾经说过,信息不是炸弹,它没有向受众进击,而是任由受众对其作出任何处理,受众可以抵触或者接受,也可以对其作出另外一种解释。在他看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媒介处于被动地位而受众处于主动地位,受众可以有选择性对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有趣的信息。与此同时,受信息时代影响的媒体更加关注受众的喜好,想方设法地迎合受众的品味,力图做出喜闻乐见的新闻。但片面地以受众为核心进行报道将在很大程度上使自身的媒体社会责任感消减和缺失。新时期媒体人应在关注点击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对新闻报道的深度挖掘,多做一些对社会和受众有益的正面引导。
三、“反转新闻”背景下媒介社会责任的构建
(一)在新闻媒体方面
“反转新闻”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大量虚假新闻引起,为了控制和降低此类新闻的产生几率,应从根源处减少和禁止虚假新闻的产生。新闻媒体要坚持用事实说话,在报道新闻之前,对新闻的来源与出处进行仔细核实和检查,以保障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中的每个因素都能够做到有理有据,防止片面夸大现象的发生。就新闻媒体来说,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应在冷静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之后再进行报道,以此来提升新闻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由于“反转新闻”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减少和避免其发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而在此过程中,新闻媒体应做好先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防“反转新闻”产生的策略。一旦相关现象再次发生,媒体应及时出面进行澄清,减少舆论对社会风气产生的不良影响,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有公信力的媒体形象,构建媒介社会责任,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与信赖。另外,新闻媒介应积极走出封闭圈,提升新闻的开放性,与广大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有进一步了解,同时也要积极接受受众的监督,扩展受众反馈渠道,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弥补和纠正。
(二)在新闻记者方面
新闻报道是由记者加工处理而成,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势必需要提升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职业修养。现实中,在媒体从业者队伍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综合素质较低、职业修养欠缺的人员。基于此现状,社会为报道出更加高质量的新闻,需要新闻单位加强对记者职业道德的训练和提升,加强对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道德水准;使其在工作中树立求真务实的信念与作风,增强社会责任感,杜绝弄虚作假;与此同时,提升其分辨真假新闻的敏感度,竭力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真实新闻。
(三)在广大受众方面
广大受众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如若受众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则很容易在无意识中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使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大。因此,人民群众需要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分辨能力,减少和避免“反转新闻”的发生。广大受众在阅读和收听新闻的过程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阅读品位,不能被一些富有娱乐性的新闻信息所吸引,而后进行盲目地传播,进而在无形中为社会带来伤害,而应养成主动质疑、冷静分析的好习惯。此外,广大受众应积极走近新闻媒介,切实了解新闻的客观公正是如何保障的,加深对新闻业的理解;对于媒介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公众应履行其监督者的责任,对于媒体损害集体权益、抛弃社会责任等行径应主动曝光举报,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在媒介法制建设方面
由于新闻媒介与社会舆论产生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十分巨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府来说都不能够对这股力量置之不理。通常情况下,新闻报道被希望能够以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为主,但是这种要求存在一定的有限性,一般采用立法或者财政拨款等方式对其进行垄断控制,并不会对新闻媒介的独立法人地位和言论自由权等进行影响和干涉。在现代化社会中,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已经逐渐完善,依法治国方针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与新闻媒介相关的法律均体现在宪法或者新闻法当中,并且众多国家已达成共识,即与新闻法律相关的事件,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都应严格坚持保护新闻自由、防止权力滥用原则。针对“反转新闻”事件,我国也应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严格约束,使新闻媒介的法制化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对新闻媒介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反转新闻”现象逐渐增加,这要求新闻媒体和从业者树立强烈的媒介社会责任意识;广大受众提升自身对真假新闻的辨别力,理性思考,不盲目传播和转发新闻信息。在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必能减少“反转新闻”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1.王丽媛.“反转新闻”产生及规避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7(04):26-28.
2.杨国鹏.媒介环境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反转”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106.
3.许雨露.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反转现象及其成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
4.林观媚.探析“新闻反转”现象中媒体的社会责任[J].山西青年,2016(0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