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战,主客观辩证法
2018-05-25文丨李佳旭
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一首满含“无奈”的民谣在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的村民中传唱了多年。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天干少雨……由于众多客观原因,制约了平正乡的发展,也导致了这里贫困面广、贫困基数大的“困境”。
近年来,平正仡佬族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恶劣的客观条件宣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方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脱贫攻坚也取得了良好成绩。
甜蜜的产业
“你看这满山的石头,能种什么?就连最不挑环境的苞谷都难得长起来。但是现在我们从石旮旯里抠土、石头缝里掘金,种上了脆红李,去年的李子个大、脆性、甘甜,深受市场青睐,看今年的架势,又是个大丰收。”不久前,在播州区平正乡红心村四合组的青龙山,红心村党支部书记唐朝龙指着满山石旮旯地里长势喜人的脆红李对记者说道。
山高石头多的平正乡,石漠化率达60%以上。光秃秃的石头山如今变得葱郁垂阴,原因何在?唐朝龙将记忆回到了2011年:“那年我们平正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玉米颗粒无收,正在打不起主意的时候,得知气候地形与平正乡很相似的四川省古蔺县古蔺镇三道水村种植脆红李收益不错的信息,我们村委会就组织了11户村民前往考察,回来后决定试种。2012年从古蔺县德胜果苗有限公司引进果苗,把之前自家种植玉米的石旮旯地改种脆红李。”
为了给全村的老百姓谋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村支两委开始动员村民种植脆红李,但习惯发展传统农业的村民大部分都“不买账”。堡上组村民陈安平就是持反对票的村民之一,他虽然最终“妥协”种上了脆红李,但心里怨言还是很大。当时他就指着唐朝龙说:“李子栽了要是不结果,我就把苗给你挖去;结了果卖不出去,我就给你背到家里去!”
去年,尝到了脆红李增收的甜头后,陈安平笑弯了腰:“现在种一亩李子比以前种四亩苞谷都强!”看着石旮旯地里种植的脆红李长得枝繁叶茂果实满枝的喜人景象,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把自家种玉米的石旮旯地改种脆红李。李子生长周期较长,平正乡又在李子林里套种矮秆作物,发展豆子、辣椒、中药材等进行“以短养长”,解决了老百姓管护期间的收入问题。
“平正脆红李中秋左右上市,本地能卖10元一斤,通过邮局网购出省的话能卖15元一斤。”平正乡党委书记何开松介绍,在平正乡,带头试种脆红李的红心村已种植脆红李7700余亩,覆盖了全村的每户村民。2017年,有4026名村民的红心村,人均纯收入920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要突破10000元。今年,平正乡脆红李种植面积达15000亩。脆红李产业已成为平正乡的主导产业。
“我们在大力发展脆红李的同时,还利用脆红李的花期在葛藤村发展蜜蜂养殖,形成了‘甜蜜’的产业链,让村民增加更多的收入。”何开松说道。
在红心村核桃组,村民周国华正在烈日下给自家的脆红李施肥,满身大汗的周国华告诉记者,近3年来,他把自家的10亩石旮旯地全部种上了脆红李,今年已全部挂果。但年过四十的他因为之前的“穷”导致一直单身,相邻们都劝他该去找个媳妇成家了,他却说:“不慌不慌,现在安心把脆红李种好,赚了钱让‘媳妇’来找我!”
无畏的战士
“平正”,路不平、地不平、山也不平,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要克服这些困难,打好脱贫攻坚战,没有一支凝聚力、战斗力极强的队伍是无法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平正乡党委政府正是以一股浩然正气将全乡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向“不平”的客观条件宣战,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向贫困发起了冲锋!
记者在平正采访石旮旯里的脆红李产业(李佳旭/摄)
4月13日中午,在平正乡农业服务中心,记者碰到了刚到村里走访完贫苦户的王振举回到办公室,他挂帮的是红心村的8户贫困户。他向记者说道:昨晚乡里召开易地扶贫搬迁查缺补漏的会议,一直开到了凌晨1点钟,一会儿吃过午饭,还要赶到另一户贫困户家中送鸡苗。
在采访王振举时,正好遇到另外几位来农业服务中心约他一起下村的同事,有挂帮10户的田柱坤、挂帮7户的罗叶强、挂帮15户的王氏明,他们都和王振举一样已经年过五十,但依然坚持经常下村走访贫困户,平均一周下村三天,如今遇到脆红李移栽的季节,更是每天都要往村里跑。“上班时间下村为主,会议不能占用扶贫时间,所以只能晚上集中学习开会。”
王振举刚离开办公室,乡里统计办的李小青刚好来农业服务中心登记表格,记者随意地问了句:“像这样20多岁的小姑娘也要经常下村吗?”“下呀,她挂帮的还是全乡最偏远的团结村保卫组,要帮扶10户贫困户。”
从平正乡政府到保卫组有40多公里路程,有方便车还好,不仅有伴,还省时间,没有车的时候就只能先坐农村客运车到团结村,然后打“摩的”到村民家里,路况又不好,山路十八弯,跑一个单面都要一个多小时。李小青说起了刚挂帮时的情况:跑一趟是远远不够的,想提前打电话让贫困户在家中等自己,山上信号又不好,经常打不通电话,好不容爬了半天山路到贫困户家里还不一定找得到人,每次都只能上山碰运气。第一次到村里时,早上上班时间去,晚上才回来,整整一天时间才走访了4户人家,没找到贫困户的只能再找时间又去一趟。“累倒是不累,只是看着贫困户们迟迟不能脱贫,心里着急、慌!”
在这场“战役”中,平正乡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基本情况,因村因户精准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帮扶,全乡干部加上招聘人员共181人,平均一人要挂帮8户贫困户,但没有一人选择当“逃兵”,没有一名“战士”掉队。全乡干部深入一线剖析贫困户致贫原因,精准落实扶贫政策,真正做到了因户施策、精准滴灌、对症下药,精准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组织了7支农业产业服务队指导贫困村发展产业,组建了45个尖刀班入驻贫困村。全乡驻村干部累计走访群众400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234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441人次,解决困难问题560个,办好实事421件,化解矛盾纠纷457起,协调资金612万元。
决胜的目标
峰峦叠嶂,清流淙淙。群山环抱下的葛藤村,一排整齐划一的黔北民居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干净整洁;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河穿村而过,山影倒映,潺潺有声……曾几何时,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已悄悄变了新模样。
平正的土地石漠化严重,脆红李成为石旮旯里的产业(李佳旭/摄)
葛藤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由于贫困程度深,群众怨气大,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子村”。为了查找影响制约葛藤村发展的突出矛盾,收集群众最关心的热、难点问题,近年来,村支两委带着村干部一家一户去走访、听诉求、解民意、疏民怨,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全力攻坚脱贫,摘掉“状子”帽、实现零上访、村民有增收。
“以前没有收入,房子也破漏,生活很艰难。搬到安置点来后,工作有了,收入提高了,房子也亮敞了,和原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感谢村支两委的领导们,感谢党的好政策!”孔德培是葛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5口居住在葛藤村庆头组,因居住条件恶劣,石漠化严重,该户处于极度贫困,属于异地搬迁安置对象。迁入葛藤村安置小区后,通过村支两委和挂帮干部的多方协调,靠扶贫贷款资金办起了粮油副食店,村委会还为他解决了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安置小区的水电维修,每月拿工资。过上好日子的孔德培高兴地说道。
据介绍,平正乡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8357元,比上年实际7529元增长10%。截至2017年,已累计脱贫948户3560人,出列贫困村3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9.1%。目前,全乡还有3个深度贫困村未出列,689户2187人未脱贫。2018年,将确保葛藤村出列,力争团结村、凤凰村出列,全乡计划脱贫1800人。
脱贫攻坚是一场综合性的硬仗,平正乡将聚焦“八大战役”,集中优势火力夺取全面胜利。何开松介绍,“八大战役”一是聚焦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战役,扎实推动建设进程,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二是聚焦产业扶贫战役,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计划实施,形成“一乡多业”的发展格局,实现所有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三是聚焦易地扶贫搬迁战役,在搬迁后续保障落实上出实效、出亮点、出成绩;四是聚焦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战役,完成全乡94户农村危房改造和贫困户人居环境整治;五是聚焦农村饮水安全和电讯畅通战役,实现全乡群众饮水安全全覆盖,巩固农村电网改造成效,确保实现通讯畅通全覆盖;六是聚焦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战役,坚持把旅游扶贫、电商扶贫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七是聚焦教育扶贫战役,完善精准扶贫学生信息管理台账,确保贫困学生实现“应助尽助”;八是聚焦精准医疗扶贫和兜底脱贫战役,全面实施“四重医疗保障”,从根本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进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的兜底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
“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的任务还很重,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硬仗,不仅要决战,更要决胜!”对于脱贫攻坚,平正乡制定了目标,也有底气如期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