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趣味教学分析
2018-05-24梁文伟
梁文伟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具有其基础性和特殊性,而兴趣教学是关键。中学阶段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期,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对体育锻炼的"真爱"能够让学生受益一生。带着兴趣上课,才能事半功倍。而目前课堂中常常出现学生"放任自流"的情况,这不是一种宽容,而是一种不负责任。因此正视兴趣对教学的作用,肯定并利用好其课堂催化剂的角色。本文笔者从中学体育兴趣培养的角度,来对课堂教学提出几点要求。
关键词:中学体育;兴趣教学;游戏;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222-01
前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型教学理念对教育的影响也在加深。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思想也被淘汰,这些都是教育上的进步。而且发现,趣味教学已经深入到很多学科,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体育教学,作为消耗身体精力最为明显的学科,兴趣更为重要,否则疲惫感会拖慢学习速度,也会形成消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总是精力百倍,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开始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和惊喜。当然,趣味教学也不能忽视教学的严谨性,必须有目的地开展,而不是将趣味学习错当成娱乐,放任学生玩乐。
1.遵循适用性原则,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
体育教師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开展教学。因为体育锻炼是极具年龄阶段限制的,若是承受了本不能在此年龄段进行的体育锻炼量,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这不仅无益于兴趣的培养,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对于中学生,要选择一些难度不大体育项目,逐步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因为该年龄段的学生,无论从理解力上,还是身体的支配能力都欠佳,对游戏的要领掌握也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还要做详细的示范,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规则和要领,也有助于他们正确参与游戏。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来设计或选择游戏,注意游戏安排的层次性,更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逐步提升。
2.遵循目标性原则,设计有趣更有价值的游戏
开展趣味性教学的前提也必须是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剖析,从目的开始反推,逐步解析出游戏设计每步目的。如在"立定跳远教学",若只是简单地强调技巧,或指导动作,学生很容易就感觉到厌烦,许多地方也不愿意做到位,而敷衍了事。体育教师可以围绕练习"立定跳远"这个目的来设计小游戏,"跳袋接力",让学生站在袋子里,双手提着两边,然后跳到另外一个学生的面前,将袋子交给他,随即出发。看哪个小组率先达到目的地,则获得胜利。若是想要增加困难,可以在路上设置障碍物,规定必须灵活绕过障碍物,摔倒的学生也必须爬起来继续比赛。其实体育学习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规则,练习身体的素质,也是对心智的一种考验,培养毅力和耐力。并且通过这样的体育练习,将简单的立定跳远也变成一种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其他伙伴的带动下,更积极地完成任务。也因为游戏的形式,而不会感觉到枯燥,相反是很有挑战性的。
3.遵守安全性原则,教师也参与到趣味活动中
对于中学生来说,若是游戏太过有趣,他们会忽视自身的安全,也往往造成拉伤、跌倒等等。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就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在学生没有意识到自我保护时,从客观环境中就给予他们这种安全的环境。再者,在实施游戏之前,要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排除,例如地上有不平整的地方,防止学生崴脚;又或是清理地上的小石子,防止硌到脚。对于游戏的规则,更要讲清楚,说明白,对游戏的方式也要再三经过自己的"演习"。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并主动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互动,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走向,及时发现不安全点,并进行排除或避免,从而让学生上一堂安全有趣的体育课。
4.遵守学习性原则,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不论何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哪怕是学生再感兴趣的游戏,也会有感觉到厌烦的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给学生新鲜感,而这也是对教师主动去学习的一种要求。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权威,初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动和导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不论是体育知识,还是教学方法,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制造新的学习点,才能给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保持新鲜感。而且趣味化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否则就显得死板,还是要发挥教学的自主性,因为爱上体育课堂而设计课堂教学。
5.结束语
总之, 中学体育趣味教学是一种趋势,也是必然,是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所决定的,应该被广大体育教师认可并实践,落实在每个教学细节中。注意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课堂发生结合,甚至是"反应",创造出更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正玉.探讨初中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当代体育科技, 2017(30).
[2]曹斌.初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探讨[J].考试周刊, 20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