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复习指导浅议
2018-05-24马丽
马丽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211-01
1.用好《考纲》
《考纲》是复习考试的依据,具有"法"的功能,《考纲》既是试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试卷形成的蓝本。一般地说,命题者在构思试题和形成试卷过程中,手头有三样东西:一是《考纲》,二是教材,三是准备向课外延伸的相关资料。三者之间,"纲"居首位,教材作为试卷构成的基本素材,有关课外资料,用以考核考生驾驭《考纲》的水平和能力。当然,在延伸时不得脱离《考纲》的轨道。在具有操作时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深人学习和研究《考纲》。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就如打仗,倘若不知考试方向,势必迷失工作方向,成功又从何谈起?故此,学习和研究《考纲》对于指导学生备考应试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学习与研究,要取得以下效果:
1.1.1把握教学方向。高考《考纲》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选拔功能。它面向少量高学力的学生,因此,它的定位是在提高与选拔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位置应与选拔同位和平行,不可降低层次。二是教学导向功能。命题人员在《考纲》指导下构思试题时,脑子想着怎样更好地为大学选拔合格新生,眼睛注视着中学的教学改革,期望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试题力求广而不杂,难而不偏,深而不怪,核心是能力。所以,在使用《考纲》时,思想认识尽可能向高层次命题思路靠拢。
1.1.2认准考试目标
高考诸学科中,因为性质不同,考试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众多的特殊性中也隐含着共性,概括起来说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命题人员在构思试题时,一是考虑知识的覆盖,二是驾驭知识的能力,三是试卷本身的思想性。所以,在高考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选拔的轨道上瞄准以上三个侧面,逐一到位,有机揉和在一起。
1.2充分认识高考《考纲》的基本特点。
1.2.1纲目简要。翻开高考《考纲》可见,纲目极为简明扼要,似蜻蜒点水。初看上去,似乎简单、浅显,实际是:浅中有深,易中有难,简中有繁,低中有高。有的老师说它是"高深难测",此话不假。
1.2.2包容量大。简要的纲目,对中学教学人员来说是个苦事,因为不好驾驭;对命题人员来说是件大好事,因为它为命题人员提供一片展开想象的自由天地。《考纲》中的每一个纲(或目),都包含着相当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和思想教育的任务。有人说高考《考纲》"弹性极大,自由度很高",这话是真的因此,高考命题人员只要不脱离"纲",从哪一个角度去构思试题都是容许的。可以把试题出得浅显,也可以把试题出得深奥。
2.用足教材
《考纲》与教材,血肉不可分。在教学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纲"与素材的关系。命题人员在思考试题时,必以《考纲》为指南,在教材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所以,高考指导教师不仅要能够用好《考纲》,还要用足教材。如何用足教材,建议注意以卞几个方面。
2.1严格区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关系。考试内容溶解在教材之中,教材内容不等于都是考试内容;考的必定是教过的,教过的不一定都是要考的。二者必须准确无误地分开,否则,把所有教的内容都放人考试范围,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背离教学改革的基本宗旨,而且也超越《考纲》的要求。
2.2《考纲》规定的纲、目知识点要覆盖到位。按一般常规,高考复习程序为三輪。首轮是基础,基础奠定了,提高才有可能,在操作时,教师可依据《考纲》按纲、目顺序,逐个推开,逐一覆盖,不留任何死角,不搞跳跃式教学。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让学生知道教材中有哪些知识(在教材的哪个位置上)是《考纲》所要求的。如此,才能与高考命题思路同轨。
2.3注意《考纲》对教材的折射作用
2.3.1显性折射。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指向。《考纲》中有的纲、目所包含的内容,材料中容易找到,一目了然。这类问题,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
2.3.2隐性折射。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指向。《考纲》中有的纲、目所包含的内容之间,从表面上看并无什么关系,但从本质上看隐含着某一种内在的联系,不经挖掘,难以发现。例如历史学科的《考纲》中有这样两个目:彼得一世改革,清朝前期的统治。涉及的内容是两个不同地区的两个国家。初看上去,互不相干,但如果把二者放在一起仔细比较,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知识就会展现在学生面前:中国清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以保持现状为宗旨,因此,拉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彼得一世仿照西欧样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俄国逐渐成为西式大国。变则通,通则强,不变则衰,衰而败。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如果说在教学中不去深挖教材中深层次的知识,并附以必要的练习保证,那就等于是能力教学缺乏力度,是一种不到位的表现。高考命题人员在这方面确实是下了功夫。
距新一轮高考还有一段时间,我想只要思路对头,定位正确,思维敏捷,功夫扎实有序,今年我国的高考成绩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