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岗位需求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
2018-05-24张延红
摘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依然是课程的改革。本文介绍了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实施情况,重点介绍面向岗位需求,在项目化实践过程中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实施模式,并对课程改革实施的校企合作、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面向岗位需求;职业素养养成;项目化实验教学;校企合作;职业素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8-0070-03
引言
如今,沿袭了几十年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已与社会的发展脱节,以能力为本的任务引领型、项目驱动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由此拉开帷幕。[1]这种课程模式摆脱了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让学生尽早进入工程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项目式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使其逐步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被列为IT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为以后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专题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未来的网络设计人员和高级管理、维护人员。[2]“计算机网络”课程强调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通过网络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具有网络管理能力和简单网络的组网、规划和设计选型的基本能力。[3]同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素养,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其将来就业奠定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
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有效统一
基于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实际网络工程项目为推手,全面带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实际的工程化项目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先学会动手再深入思考项目所运用与包含的理论知识,做到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总结与体会理论的精髓,使学生既会动手,又乐于思考,善于总结,进而让思考有一定理论深度。
1.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笔者将“计算机网络”课程主体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对应五种能力目标,如下页图所示。
课程采用模块化与项目化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实际应用项目把课程内容分为:网络服务器配置(包含网络综合布线)、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网络安全(协议分析)、网络综合设计规划等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项目组成。笔者根据课程项目特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情境式、实训等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围绕这五个实验项目将相应的理论内容穿插到具体的实验项目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学生实践过后,为避免其出现仅仅是培养会动手做的蓝领工人的短视,教师在项目研讨总结环节应通过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总结、研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计算机专业及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笔者把本课程的实践能力归纳为三点:建网、组网、管网。其中建网和组网是基本能力,管网是在建网和组网之上的提升。
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专业方向的能力培养,笔者制订出如下实验体系:
◇网络基础:实验环境认识,网线制作、网络常用命令,培养学生的网络认知能力。
◇建网基础:DHCP/DNS/FTP/WWW服务的搭建,为建设网站奠定基础。
◇组网基础:交换机、路由器、虚拟局域网、Windows路由配置等,培养学生的组网基本能力。
◇协议分析:通过抓包软件,对协议的数据格式、数据流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网络分析能力。
3.改革实验课实施过程
实验课是本课程重点改革的环节之一,因此,笔者针对实验课的实施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第一,采用项目化角色式体验方式。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有具体的应用情境,一个实验项目一般由一个小组协作完成,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分工充当不同的项目角色,这样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岗位角色技能,还能同时体验岗位角色职责。
第二,实验思考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每个实验后都要求学生进行思维扩展或实践能力升级训练,即完成实验思考题。实验思考题是笔者精心设计的,既紧扣实验主题,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难度,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条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途径。
第三,实验课考核改革。考核方式采用随堂工程验收方式进行,通过查看项目结果、项目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同时配合课程学科竞赛的预选赛,对实验项目进行竞赛式考核。
4.在项目实训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在强调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相关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先进、仿真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利用多种模拟器模拟企业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综合型实验项目训练,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模拟企业进行网络综合布线这一实训课程,学生在专门的综合布线实验室完成,线槽布置、走向的设计、工具摆放等具体的施工细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调,力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施工习惯。同时,让不同的小组间分工合作,分别扮演不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相互协调、协作,共同完成综合布线的任务。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们深深认识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相关的工作仪器设备要放到位,网络走线要符合标准,并且要美观,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习惯,以及必要的专业技能。又如,在搭建网络服务器环境实验项目时,学生在网站的搭建和管理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尝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实在不能解决或拿不准的问题时,再向教师请教。当学生们能够独立面对工程实验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并能最终克服,顺利完成任务时,这说明他们储备了胜任未来实际工作岗位挑战的能力,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评价:职业素养评价
本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一张理论试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采用更加人性化、更能促使学生重视和养成一定职业素养能力的评价模式,即职业素养评价。
职业素养评价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自觉思索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进取心,改進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职业素养评价能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共建面向岗位需求的示范性课程
本课程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企业实际与教学场景的有效对接,保证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岗位上学习,真正实现产学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依托素质拓展基地、网络与系统集成实验室、信息工程产学研实验室开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同时,巩固和加深与兄弟院校、企业的教学合作,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将企业资源渗透到学校,实现资源共享。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IT类专业必修课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能自觉地有趣地完成网络实验并从中有所学、有所悟,是其最大的挑战。本文以项目式实验教学为核心,以实验项目带动理论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验的工程化实施中提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项目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进而形成乐学、善学的良性循环。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与时俱进,将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授课的具体实施环节中,才能让课程改革真正落地,这也是我们的课程教学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赵广元,王文庆,蔡秀梅.创客教育视野下“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9).
[2]钱权,张瑞,袁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项目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5).
[3]王勇,任兴田,杨建红,等.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2).
作者简介:张延红(197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虚拟化可靠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