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不知
2018-05-24陈凯
陈凯
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来问我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回想一下,好像我给出最多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一些老师会觉得有点诧异,但许多时候我真的只能回答“不知道”,这些问题中,有些是简单的操作技巧,如怎么在演示文稿中实现一个特殊的修饰功能,我并没有兴趣去研究这些,自然就不会知道了。而有的时候可能是某个“热门”的新概念,如“卷积神经网到底是什么”?我也只能回答:“其实我不知道那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挺有兴趣的,但暂时还没时间去研究呢。”
仔细想来,让我感觉有点可怕的地方是,日常从自己口中说出的一些概念,如果深究起来,也会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多么肤浅。例如,前段时间在研究信息论,虽然开篇的几个公式都看得懂,可是却没办法回答自己提出的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用对数公式描述信息量?”“为什么要在信息熵公式中引入概率?”等,在我阅读了不少于24个小时,又思考了不少于24个小时,再加上几个实验,针对特定问题构造了几个事件场景并进行计算之后,总算把一些基本的问题弄清楚了。
《论语》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这句话的解释很多,最简单的一种解释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智慧。看起来是很朴素的大实话,但真的要做到却很难。通常人们会以为,做不到“不知为不知”主要是因为自大或虚荣,但还有一种情况是,自以为知道而实则不知,举例说,当看着某个电路图,觉得结构挺简单的,工作原理也说得清楚,等到自己搭建电路时却完全没有方向,这恐怕就不能算是真的知道吧。
更让人困惑的是,所谓的“知道”本身是有层次上的差别的。举个例子,我看完了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读物,知道了物理学家研究微观粒子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遗留)问题的思路,也能在聊天时大谈“薛定谔的猫”的故事了,但只是这样,是不敢说自己就弄明白量子力学的。若是读完了物理学专业量子力学的教材,会用教材上的公式做出每个章节后的题目了,难道就敢说自己理解了量子力学了吗?不妨自问一下,为什么薛定谔方程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中有好几个“知”,如果最后一個“知”不解释为智慧,而是同样解释为知道,那么这句话就成了一种递归:什么是知道呢,所谓知道,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虽然这样解释可能曲解了原来的意义,不过却能带给人新的思考,那就是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真正知道,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知道了多少。这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时间,到现在都还没能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