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新教师抗逆力:内容与策略
——国外研究经验与借鉴

2018-05-24田国秀李冬卉

教师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资源工作教师

田国秀,李冬卉

(1.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 100073;2.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新教师处于职业开端,面对一系列压力与挑战。有效应对压力和挑战,顺利度过转型期,有利于新教师快速成长。如何化解压力、应对挑战,教师抗逆力是探讨这一课题的重要领域。

抗逆力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即使面对挑战或威胁,也能成功适应的过程、能力与结果。”[1]教师抗逆力研究始于1990年代,探讨重点集中在含义界定、影响因素分析和培育过程探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因为不断攀升的教师离职压力,对新教师抗逆力的培育问题尤其关注。涉及哪些问题?安排哪些内容?采用哪些方法策略?对于相关内容都有较多探讨,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理念设想和实践安排具有借鉴意义。

一、新教师压力大,提升抗逆力刻不容缓

新教师初入职场,面临着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型,熟悉教育教学、面对学生管理、协调人际关系、应对家长需求、平衡工作生活、保持学习状态、适应工作节奏,等等,都是新教师无法回避的压力与挑战。

(一)新教师面对的压力及其后果

新教师面临的压力分为内在压力和外在压力两部分。内在压力的主要表现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所学知识技能难以胜任实际工作;缺乏自我效能;学生管理经验不足;工作与生活平衡能力差;情绪情感不稳定;陪伴家人与朋友的时间减少;锻炼时间难以保证,等等。

澳大利亚学者曼斯菲尔德(Mansfield)及其同事对13名入职第一年的新教师进行访谈研究,5位教师承认自己难以平衡工作与生活,4位教师时常感觉力不从心,3位教师抱怨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还有教师提到担心身体、没有时间享受爱好等。[2]加拿大学者泰特(Tait)认为:“入职第一年的新教师充满挣扎,一些人因为疾病、压抑或倦怠离开教师岗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约有18%的新教师在工作的第二年处于离职的边缘。”[3]

外在压力的主要表现有:学生需求复杂多样;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学校制度要求;同事的调动;无人指导;工作负担过重;教育资源匮乏;与家人的矛盾和分歧;知识准备不足;学生的行为问题;不断的评估与考核;学生家长投诉;额外加课,等等。

1996年,由澳大利亚独立教育联盟主持的一次调查显示,教师们普遍感到的压力是工作负担过重、学生管理困难和师生关系不良。64%的人感觉焦虑,59%的人无暇照顾家人,55%的人感觉课堂管理困难,45%的人感觉力不从心,18%的人出现不同类别的身体状况,如慢性疲劳、头疼、带状疱疹、心悸等。[4]

我国的情况不容乐观,“青年教师在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程度的认知方面,有91.9%的教师认为该职业是有压力的,其中,62.7%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很有压力或极有压力感的职业。在自我总体压力感方面,青年教师普遍感到有较重的压力感,其中14.2%的教师处于极有压力感状态,77.3%的教师处于很有或有些压力感状态。”[5]

上述事实表明,教师职业压力加大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工作压力不会下降,反而会提升。压力成为必然的前提下,提升与加强教师的抗逆力需要提上日程。

(二)提升教师抗逆力的关键是联结资源

1950年代中后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并不是所有遭受过创伤或危机的个体都会出现发展问题。相反,相当一部分经历过童年伤害的个体,青年期、成年期乃至老年期都发展不错,有人还获得了突出成就。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与探究发展成抗逆力理论流派。

创伤或危机是生命遭遇的风险因素,有风险存在、有危机发生,是抗逆力研究的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当风险因素出现时,生命体出于防御危害和保全自己的需要,会启动一系列保护因素。有些保护因素是生命本身具有的,比如认知能力、优秀品质或生活技能,称为内在保护因素;有些保护因素需要个体从环境中寻求或争取,比如家人理解、朋友帮助、社会救助等,称为外在保护因素。

内在保护因素与外在保护因素分别是生命体与外在环境具有的资源。每个生命都是有资源的,人与人之间只存在资源多少的差异,不存在资源有无的分别。每个环境也是有资源的,家庭、组织、社区作为微观、中观与宏观环境的基本单位,也是资源存在的表现。换句话说,没有资源的环境根本不存在。

当代抗逆力研究强调生态视角,将个人放在生态背景下进行解释和探讨。抗逆力“是个人的情感特点与周边环境的有效互动,表现为积极、自然地与环境互动。”[6]“抗逆力是个体驾驭与协调周边环境的能力。”[7]将自我保护性资源与环境中的保护性资源筛选、对接、整合、融通,是抗逆力的实际运作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提升新教师抗逆力,一方面需要促进教师个人内在资源的发挥与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整合教师工作生活环境中资源的优化与启动。促使二者对接互动、相互激发,以达到新教师可以化解压力、应对挑战、顺利转型、积极发展的目的。

二、提升新教师抗逆力的内容

提升教师抗逆力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工作。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是该领域的领头羊,特别是澳大利亚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队伍比较壮大,已经具有稳定的研究团队。他们常年致力于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的双向推进,形成理论引领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良性循环。

图1 教师抗逆力四维度模型

以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的曼斯菲尔德教授和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的贝尔特曼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基于对教师抗逆力影响因素的梳理,建构了“教师抗逆力四维度模型”[8],分别是情感维度、动机维度、社会维度和专业维度。各维度下辖若干细目,情感维度7个细目、动机维度7个细目、社会维度4个细目、专业维度5个细目,总共23个相关因素,涵盖了教师抗逆力培育的基本内容。

(一)情感与动机维度重在激活教师的个人资源

1.积极情感是提升教师抗逆力的重要任务

“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激发并丰富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不仅教导学生,还要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关系。……教师不断将自己投入其中,……比如热情、热爱、关心、智慧、灵感、奉献等,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伟大素质。”[9]相较于其他职业,教师工作需要充沛的情感投入,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不可能浸入学生的心田,也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影响。

情感维度涉及7个内容:热爱教育、关心自己、情绪管理、弹性、幽默、不感情用事、应对工作。热爱教育是首要标准,是后面6个内容的基础。热爱教育要以关心自己为前提,只有爱自己、爱生命的教师,才可能爱学生。我们反对奉献教育放弃自我的倡导,因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难以支撑教育者持续发展。关心自己的人善于觉察情绪,主动进行情绪管理,能够幽默地化解烦恼,表现出弹性、节制。遇事冷静沉稳,不感情用事,才能妥善处理问题,应对挑战,顺利推进工作。

2.正向动机是提升教师抗逆力的核心动力

有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动机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承担、专业效能、专业身份以及他在专业发展上的投入程度。”[10]“动机是新教师抓住职业机会的关键,与教师个人的目标感、使命感、效能及创造性紧密相关,也是教师抗逆力的核心因素。”[11]动机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力,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奠基性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能力、技术与办法可以慢慢学习,会随着职业经历的延长得到补充和完善,但教师的职业动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与怠慢,必须在职业初期加以端正、强化与坚守。

动机维度包括7个内容:自信与信念、期望与目标、喜欢挑战、执着、积极乐观、持久动力与热情、坚持学习与进步。动机源于教师对人生持有的信念,怀有不愿放弃、不肯妥协的目标,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期待、有盼望。不希望平庸、碌碌无为,喜欢挑战,渴望超越。挑战与超越中难免遭受挫败,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执着于正确的选择。因此,动机积极的教师工作具有持久动力与热情,不断学习,持续充电。学习是为了工作更好,工作是为了学到更多,学习与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提升新教师抗逆力,需要面对的领域与内容很多。即便是教师个人方面,也有品质、性情、能力、兴趣、认知、情感等诸多因素。在此,我们将情感和动机两方面作为激活教师内在资源的根本,既是因为二者的作用事关重大,也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启动并挖掘更多的外在资源和力量,帮助新教师看到希望,确立信心,自我激励,主动成长。

(二)专业与社会维度重在优化教师的环境资源

教师个人再努力,信心与信念再执着,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没有人可以脱离环境而生存,没有人单枪匹马就能成就事业。新教师必须学会与环境打交道,乐于并善于从环境中发现资源,获取资源,与周围的领导、同事、学生、家人建立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彼此分担的关系。

1.专业品质是新教师获得发展的根基

教师在职业分类中属于专业化人才,必须经过专门化、规范化、标准化培养才能入职上岗。教师的本职工作是知识教学和人才培养,没有过硬的职业背景和专业水准,就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教师水平直接决定学生水平,英国学者戴(Day)主持完成一个大型研究项目,覆盖英国全境,结果显示:“在全英学生水平测试中,责任感强、抗逆力好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学生。”[12]“高品质的教师,无论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能持续发展专业能力,通过专业能力最大化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3]

专业维度涵盖5个方面:对学生负责、组织和管理时间、有效的教学能力、灵活适应、反思。对学生负责就是对教育负责,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教育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与学生和谐友好,能够赢得学生的支持与信赖,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表现。教育教学不但要调动学生,还要组织教学和管理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效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针对不同学生、围绕不同内容、讲解不同问题,需要教师灵活机动、有的放矢地讲授和引导,不可千人一面,更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工作居无定法,对教师个人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掌控能力都要求极高,且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教师时刻保持反思,对自己讲过的课、组织过的活动,多次审视,不断反省,找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路径与方法。

2.社会支持是新教师茁壮成长的保障

新教师面临一系列挑战,熟悉工作环境、适应学校文化、结交领导同事、进入工作状态、承担教育教学、胜任班级管理、组织学生活动、完成教学计划、开展教育科研、接受评估考核,千头万绪,不一而足。要想尽快进入角色,平稳转型,走向发展,新教师一定要充分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赢得支持,获取帮助,融合多方资源,搭建社会网络。

社会维度包括4项内容:解决问题、建立支持关系、寻求帮助、善于沟通与交往。无论碰到怎样的压力与挑战,新教师首先要敢于面对问题,不回避,不退缩,充分调动自己,设法解决。当个人力所不及、无能为力之时,充分筛选自己的社会网络,亲朋关系,向他们寻求帮助,请他们出谋划策,施予援手。有些事情不是帮助和支援就能解决的,新教师必须主动沟通,勇敢交流,以自己真诚、渴望的姿态,赢得相关各方的理解、谅解和支持,使问题化解在初期,使危机转化为契机。

“新教师发展需要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亲朋、专业同行、学生家长乃至与自己的关系,融通整合,促进抗逆力发展。这些关系意味着,新教师有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即使面对挑战,仍然怀有兴趣、热爱、信心与信任。”[14]教师个人与周边环境是共生共赢的关系,教师本人热情、努力,就会向周围人播撒阳光,传递正能量,赢得环境的喜爱与支持。环境的喜爱与支持反过来向教师个人注入希望,输入力量,使教师赢得更多机会、资源和发展空间。

三、提升新教师抗逆力的策略

策略属于实践范畴,是观念、内容的具体落实。西方学界围绕抗逆力策略的研究很活跃,有丰富的研究发现和成果。马斯腾(Masten)与同事里德(Reed)总结了一套策略分类(见表1),从风险预防、资源整合与方法实施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抗逆力的方法与措施。[15]在其基础上,经过菲斯克(Fisk)和迪奥尼西(Dionisi)[16],卢森斯(Luthans)、艾维(Avey)和帕泰拉(Patera)[17],格拉夫顿(Grafton)、吉莱斯皮(Gillespie)和亨德森(Henderson)[18]等众多研究者的丰富与细化,已经形成富有操作化的策略方案。

表1 提升抗逆力策略分类表

(一)风险预防策略:帮助新教师防患于未然

该策略的重点是消减和预防工作中的危机与风险。在大环境风险无法避免的前提下,努力营造小环境,使其成为大环境的缓冲区,发挥减压与预防作用。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学校环境好、风气正,有利于教师放松心情,安心交流,舒心工作。学校充满安全感、人际关系和谐、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教师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形成合力,分担压力,尽快走出危机,恢复正常状态。

实施风险预防性策略,涉及面很广,既有国家政策法规层面的建设与完善,也有学校组织机构的精心营造,还有教师个人的自我增能和不断发展。在此,我们侧重于学校与教师个人,提几点可行性策略建议。

1.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校风气

新教师步入职场,一切从头开始,特别需要获得领导的认可、同事的支持、师傅的指点与学生的配合。“学校风气指的是学校日常生活仪式的特征,体现在价值观、信念、规范、立场、行为及关系等方面。对新教师而言,四个方面很重要:(a)促进归属感和社会能力;(b)发展教育、民主与赋权;(c)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晋升机会;(d)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19]这样的学校,有利于新教师找到归属感,被浓厚的学习气氛感染,保持学习,不甘落后。学校具有民主、赋权的体制与规则,使新教师的利益得到保障,有得到认可、获得提拔的机会。能力得到提升,付出得到承认,发展具有保障。

2.建立公开共享的资源系统

风气是无形的,需要具体务实的制度和充足便利的资源作保证。澳大利亚研究者曼斯菲尔德和贝尔特曼基于对68个教师抗逆力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罗列出13项学校资源:学校领导、同事、师生关系、学校文化、师傅、信任、被重视、自主权、社会网络、参与机会、情感支持、合作、培训项目。[20]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情感型与工具型,情感型主要满足新教师的情感需要,工具型主要回应新教师的业务与工作需求。比较而言,情感型资源相对个人化、私密性,较多受到个人处境与性格特征的影响,只能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工具型资源基本是与教师专业学习、业务提高、晋级晋升、权利权益有关的制度安排或规则条款。比如办公设备的配备、工作条件的提供、学习机会的委派、培训进修的安排、晋升提职的满足等。务必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保证所有教师知情了解,便捷实用,权力共享,责任共担。

3.关心教师个人需求与成长

新教师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经济收入较低、教育经验欠缺、人际网络不健全、社会阅历匮乏。此外还会遇到婚恋不定、没有住房、完全依赖公共交通、工作环境陌生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新教师压力突出,不仅是职业发展的特殊阶段,也是生命成长的特殊阶段,既要完成工作转型,还要完成成长转型,二者胶结缠绕,尤为容易导致新教师力不从心,焦虑苦闷。

针对此情况,用人学校特别需要关注关心新教师的个人状况与心理特点,及时回应新教师的情感需求。上面提到的情感型资源应该给予充分重视。新教师尤其在意领导的承认和信任,这需要学校领导多与新教师沟通,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困难与愿望。参与新教师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充分鼓励,提供机遇。为新教师开辟单独通道,大胆使用,创造机会,使新教师迅速成长。通过学校制度规范,建立师徒制、新老结对、合作教研、听课指导等。支持老教师踊跃传授经验,传经送宝,鼓励新教师虚心学习,肯于求教,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同事关系。

(二)资源整合策略:促进新教师内外联结

长久以来,“新教师问题研究一直采用的是‘缺陷视角’,关注问题较多,关注能力较少。给人的印象是,新教师缺乏主动性和胜任力;忽视教师个人与环境之间通过积极互动产生的效果;干预重点长时间聚焦于操作‘变量’和‘因素’,而不重视启动社会互动和发展关系。”[21]抗逆力研究的突破在于超越以往的狭窄思维,不仅承认心理学维度对个体能力差异的解释,而且从社会、经济、政治等更为广阔的视野探讨人的发展与生成。把人放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既探索个人能力的作用,又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关系。

1.充分激活教师的个人资源

抗逆力研究认为,新教师不是消极、被动、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群体,每个人都是一个能源体和动力源,都能对事态的发展变化起作用。教师个人资源的启动与发挥,对激活抗逆力、形成办法与策略具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教师个人资源包括两类:动机资源与情感资源,动机资源有动机、效能、目标意识、使命感、开创意识、高期望;情感资源有乐观、社交与情感能力、希望、共情、价值观、勇气。美国学者马洛伊(Malloy)和艾伦(Allen)研究发现,有利于激活教师内在资源的方式有3种:关怀与支持、高期望、有意义的参与。[22]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10种策略加以操作。(1)落实关怀与支持的方式有:教师选拔务必精心、同事之间相互鼓励、学校环境宽松并鼓励反映问题、为教师们创造相互学习的机会。(2)落实高期望的方式有:管理目标清晰、定期反馈、鼓励尝试、学生行为规则清楚。(3)落实有意义的参与,可以采纳的策略有:发动教师参政议政、鼓励教师与学生家长互动。

2.开发联结教师的环境资源

教师环境资源有几个关键系统:学校、家庭、社区、法律政策。之前谈及风险预防策略时,特别强调了学校要建立公开共享的资源系统,侧重于学校内部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在此,着重讨论开发利用家庭、社区、法律政策资源的思路与策略。

家庭是教师不可动摇的支持系统,没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教师不但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反而会遇到巨大的干扰因素。不少新教师在谈到工作挑战时,难以平衡工作与生活、没有时间陪伴家人,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选项。因此,将家庭关系转化为支持资源,对教师安心工作和投身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区和政策法规共同组成教师发展的宏观资源。包括官方出台的规章、指南、法规、伦理规范等,关涉到新教师的个人幸福与职业未来;教师选拔的职业要求、专业标准、入职考核等规定;专门针对新教师的转正规定、优惠措施、试用条款等;在职期间清晰、公开、支持性的契约或合同等。此外社会与公众“要了解教师工作的复杂、紧张、不确定性特征;开发教师课程,帮助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向教师提供资助,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确保在职教师具有持久性资源及学习机会。”[23]

(三)方法实施策略:训练新教师自我排忧解难

提升新教师抗逆力,一定离不开积极的社会环境、可靠的政策保证、优良的校园风气和有效的家人支持。这一切的落实与到位,归根结底要以教师个人能力为前提。提高教师个人能力是一项综合工程,以下从提升教师觉察力、加强教师自我管理水平、引导教师主动求助三方面予以强调。

1.新教师情绪觉察训练

情绪在教师日常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到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对待工作。教师情绪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表现形式,一般通过躯体变化、言语表达或行为举止得以传递。教师情绪变化基本都与学生行为、同事反馈、教学活动或工作任务有关。教师消极情绪往往缘起于师生关系或同事关系的挫败,学生成绩不理想,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看不到前景导致理想破灭,某些政策或制度的不合理,受到同事、家长或制度标准的挑战,等等。

这是教师工作的常态,随着教育发展日益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教师工作必定受到监督、评估、考核,由此决定了教师工作已经进入压力偏大的职业排行。引导教师敏锐并恰当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接受自己出现消极情绪,有能力有办法处理并安抚自己的消极情绪,并善于从消极情绪中看到力量,将消极力量转化为积极动能,是当代教师特别需要的职业素质。

训练情绪觉察力可以采用的方式有:(1)定期定时进行情绪测试,选择科学有效的测评量表,安排指导教师完成测试,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2)交给教师简便易行的测试方法,比如情绪轮、自画像、情绪曲线、涂色练习等①情绪轮:引导参与者想象某特定场景下的情绪,用不同颜色表示,绘制情绪轮;自画像:参与者根据要求画出自己的“自画像”,达到进一步了解自己,展示“内在自我”的目的;情绪曲线:运用曲线绘制出一段时间的情绪波动图,参与者能够明确了解自己的“情绪周期”状况;涂色练习: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心境,运用色彩可以简明直观地呈现参与者现实内心状态。(作者注);(3)保持反思和自省,教育引导教师养成省思习惯,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进行内心对话、自我表白、写日记、记工作日志等;(4)定期为教师安排心理讲座、心理培训、心理工作坊,在观念意识层面,提醒教师觉察情绪,重视心理。

2.新教师自我管理训练

“教师一定要学会照顾自己。这事看起来容易,但是每当老师们被应接不暇的工作包围时,照顾自己最容易被忽视、被忘记。”[24]之所以容易被忽视和遗忘,主要因为教师们习惯于将照顾自己停留于观念层面,只做到了认识上重视,没有掌握具体实在的方法与要领。

自我管理是照顾自己的具体表现。教师工作紧张且规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随心所欲或粗心马虎。为此要求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道德感和职业素养,才能够在教书育人、人才培养、成就学生等方面不出纰漏,有所斩获。帮助新教师掌握必要的自我管理方法,有利于他们的长久发展。

英国学者特纳(Turner)在教师培训中强调了以下内容:[25](1)生活管理。全面计划,统筹安排,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保持一些业余爱好。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和精力充沛。(2)时间管理。制定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每日工作进行先后排序,重要工作先做,切记不要只忙于紧迫工作而忽略重要工作。(3)情绪管理。专门留出减压时间,可以听音乐、散步、养花弄草、驯养宠物。主动听取别人意见,定期与家人、朋友沟通思想,表达情绪,释放压力。

3.新教师寻求帮助训练

教师是帮助别人的人,但教师首先要学会帮助自己。面对严峻的工作挑战,严格的工作标准,严酷的社会现实,教师本人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困难或苦闷,极为正常。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局面与状况,主动求助,善于求助,也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新教师寻求帮助的渠道主要来自三方面:家人、工作单位、专业机构。(1)寻求家人的情感帮助。新教师面对巨大工作压力时,容易出现焦虑、无助、不安、担心等情感反应。这时候,家人的理解与帮助最为关键。新教师要主动向父母、恋人、爱人表达内心,及时将不良的心理状态和危机心理反应告知家人,充分表达,及时释放。父母的劝慰、恋人的安慰、爱人的抚爱犹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新教师及时化解情绪。(2)寻求单位的工作支持。工作中遇到不顺,发展中遭遇挫败,会对新教师构成严重挑战。新教师要主动找领导求助,向老教师请教。领导的理解,同事的支持,老教师的指点有利于新教师发现问题,获得灵感,找到方法,解决困难。(3)寻求机构的专业介入。如果新教师出现较长时间或较为严重的心理不适,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介入和帮助。借助于专业手法,通过情绪疏解、认知调整、行为训练等方式,尽快走出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健康。

新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新鲜血液,也是教育事业不断推陈出新,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是世界的教育大国,面临着许多压力与挑战,也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机遇。作为促进教育进步的重要一环,提升新教师抗逆力,使更多优秀教师留下来、干得好、出成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Masten,A.,Best,K.,Garmezy,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0,2(4):425-444.

[2]Mansfield,C.,Beltman,S.,Price,A.“I’m coming back again!”:The resilience process of early career teachers[J].Teachers and Teaching,Septemper,2014,20(5):547,567.

[3][6]Tait,M.Resilience as a contributor to novice teacher success,commitment and retention[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8,35(4):57-75.

[4]Independent Education Union.Education and Stress[R].Melbourne:IEU,1996.

[5]邵光华,顾泠沅.关于我国青年教师压力情况的初步研究 [J],教育研究,2002(9):21-25.

[7]Ungar,M.,Brown,M.,Liebenberg,L.,et al.Distinguishing Difference in Pathway to Resilience among Canadian Youth[J].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2008,27(1):1-13.

[8]Caroline F.Mansfield,Susan Beltman,Anne Elizabeth Price.“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Understanding teacher resilience at the chalkfac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356-367.

[9]Hargreaves,A.,Fullan,M.Mentoring in the new millennium[J].Professionally Speaking,1999(12):19-23.

[10]Morgan,M.,Kitching,K.,O’leary,M.The psychic rewards of teaching:Examining global,national and local influences of teacher motivation[J].Online Submission,2007:19.

[11]Hong,J.Y.Why do some beginning teachers leave the school,and others stay?Understanding teacher resilience through psychological lenses[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12:18(4):417-440.

[12]Day,C.Committed for life?Variations in teachers’work,lives and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2008,9(3):243-260.

[13][20]Mansfield,C.Building Resili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An Evidenced Informed Framework[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6,54:77-87.

[14]Cornu,R.L.Building Early Career Teacher Resilience: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38(4):17.

[15]Masten,A.S.,Reed,M.G.J.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G] //Snyder,C.R.&Lopez,S.J.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74-88.

[16]Fisk GM,Dionisi AM.Building and sustaining resilience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The critical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J].Research on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2010,6:167-188.

[17]Luthans,F.,Avey,J.B.,Patera,J.L.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web-based training intervention to develop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Education,2008,7(2):209-221.

[18]Grafton,E.,Gillespie,B.,Henderson,S.Resilience:the power within[J].Oncology nursing forum,2010,37(6):698-705.

[19]Johnson B,Cornu R L,Peters J,et al.Conditions that Support Early Career Teacher Resilience[C].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Teacher Edu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Townsville,Qld,2010.

[21]Mckenzie M L.Stories of Buoyancy and Despondency:five beginning teachers’experiences in their first year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EB/OL].(2015-12-11)[2017-01-12].https://doi.org/10.4226/66/5a94 b1c75e4b0.

[22]Malloy W W,Allen T.Teacher Retention in a Teacher Resiliency-Building Rural School[J].Rural Educator,2007,28(Winter):19-27.

[23]Johnson B,Down B,Cornu R L,et al.Promoting early career teacher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acting[J].Teachers&Teaching,2014,20(5):530-546.

[24][25]Turner,S.,Braine,M.Embedding Wellbe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to Teacher Education:building emotional resilience[J].Teacher Education Advancement Network Journal,2016,8(1):67-82.

猜你喜欢

资源工作教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最美教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资源回收
不工作,爽飞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选工作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