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烧制工艺及其关系研究

2018-05-24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汝窑瓷瓶瓷碗

程 龙

一、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发掘情况

汝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因而得名。[1]于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从1987年到2002年,汝窑遗址历经10余年先后八次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大白于天下。[2]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遗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皆被居民住房和城区道路所压。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遗址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并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2004年2月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开挖探方两个,分别为8×8米和12×5米探方,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灶6个、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专家认为,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独特,制作讲究,古朴雅致,质量上乘,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它的性质应属官窑。[3]

南宋官窑分为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乌龟山郊坛下官窑。

老虎洞修内司官窑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长约700米的狭长溪沟的西端。窑址遗址为一约2000平方米的山岙平地,南距南宋临安城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距南宋郊坛下官窑约2.5公里。老虎洞窑址于1996年9月因洪水冲刷被发现,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和作坊遗址,出土了少量瓷片、素烧坯、窑具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8年5月至12月、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该窑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两次发掘,除了部分地层被有意保留以外,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发掘5 × 5探方86个。[4]

乌龟山郊坛下官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闸口乌龟山南麓,东为钱塘江北岸平地,距钱塘江约500米,离浙赣铁路约百余米;西为八卦田,并与海拔高度仅68米的桃花山接壤:北倚将台山;东北距南宋皇城2公里。鉴于乌龟山南宋官窑窑址自发现以来曾遭到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全面展示这座历史名窑,弄清它的历史并对窑场遗迹进行妥善保护,使历史名城杭州增添重要的文物古迹。1985年10月初,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发掘至1986年1月结束。1988年冬,为配合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建设工程,又对作坊进行了补充发掘。为搞清窑址的全貌,根据已暴露窑炉的断面,开挖探沟两条,以便全面了解窑炉结构及两座窑炉周围的其他迹象。为了解窑炉两侧的废品堆积情况,又分别开挖探沟六条。在山岙平地可发掘范围内,开挖探方十个。1988年冬的补充发掘中,又开挖探方四个,对可能保存下来的遗迹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共计开挖探沟、探方二十二个,发掘面积近1400平方米。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迹一处。作坊遗址中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个,轱辘坑两个,釉料缸两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出土瓷器三万多片,窑具数千件。[5]这些遗迹、遗物经过整理和复原,展示了南宋官窑的真实面貌。

二、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代表性瓷器的形制

(一)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制作的瓷碗的形制比较

1.汝窑瓷碗的形制

瓷碗类瓷器在汝窑的初期阶段占绝对多数,个别的地层单位中其比例高达80%以上。初期汝窑瓷碗有三种类型,形制分别为敞口鼓腹碗、敞口斜弧腹碗、敞口斜腹碗。

图一 清凉寺汝窑址初期瓷碗

标本1:敞口鼓腹碗。器形较大,敞口,腹中部略鼓,直圈足较窄。(图一,1)

标本2:敞口斜弧腹碗。器形较小,敞口,斜腹略弧,直圈足较小。(图一,2)

标本3:敞口斜腹碗。敞口,碗沿略外撇,斜腹,小圈足。(图一,3)

图二 清凉寺汝窑址成熟期瓷碗

清凉寺汝窑成熟期瓷碗有四种类型,形制分别为撇口弧腹碗、侈口弧腹碗、敞口浅弧腹碗、敞口浅弧腹小足碗。

标本1:撇口弧腹碗。此类器形不多,器形较大,都是轮制,口沿略外撇,弧腹,直圈足较小,略外撇。(图二,1)

标本2:侈口弧腹碗。器形较大,模制,是碗类中制作精致的器形之一。侈口,弧腹,曲线优美,裹足。(图二,2)

标本3:敞口浅弧腹碗。弧腹,矮圈足较大。(图二,3)

标本4:敞口浅腹腹小足碗。弧腹,器内小平底,圈足极小。(图二,4)

汝窑初期和成熟期的瓷碗形制特点有明显变化:汝窑初期瓷碗都是敞口碗,成熟期瓷碗则除敞口以外,出现了撇口和移口碗;汝窑初期瓷碗都是斜腹碗,成熟期瓷碗都是弧腹碗。

2.张公巷窑瓷碗的形制

张公巷瓷碗有二种类型,形制分别为敞口斜鼓腹碗、敞口斜弧腹碗。

图三 张公巷窑瓷碗

标本1:敞口斜鼓腹碗。深腹,敞口,斜壁,鼓腹,直圈足。(图三,1)

标本2:敞口斜弧腹碗。稍残,敞口,弧腹,碗沿略外折,斜弧腹,小窄圈足,锅状底。(图三,2)

张公巷窑瓷碗的形制特点,带圈足的以直圈足为主,圈足外撇的较少,个别的圈足外撇又不太明显。

3.南宋官窑瓷碗的形制

南宋官窑有两处,分别是乌龟山官窑和老虎洞官窑。乌龟山官窑烧制的瓷碗有三种类型,形制为撇口斜腹碗、敞口弧腹碗、撇口斜弧腹碗。

图四 乌龟山南宋官窑瓷碗

标本1:撇口斜腹碗。撇口,斜腹,内平底,莲瓣纹碗,圈足矮小,尖唇。(图四,1)

标本2:敞口弧腹碗。口微敛,圈足矮小,敞口,圆弧腹,足壁斜收。尖圆唇,直沿,足底呈尖状。(图四,2)

标本3:撇口斜弧腹碗。撇口,斜弧腹,曲线优美,小矮圈足,尖唇。(图四,3)

乌龟山官窑瓷碗的类型呈现出的特点是:器形差异较大,器口有撇口和敞口,外壁有斜腹、弧腹和斜弧腹。

图五 老虎洞南宋官窑瓷碗

老虎洞瓷碗有2种类型,形制分别为敞口斜曲腹碗、敞口曲弧腹碗。

标本1:敞口斜曲腹碗。尖唇,敞口,斜曲腹,稍浅,内底有一圆形压槽,圈足外撇。(图五,1)

标本2:敞口曲弧腹碗。盆形,尖唇,口稍敞,直壁稍曲,下腹弧收,深腹,大圈足较矮。(图五,2)

老虎洞瓷碗的总体特点是:都是敞口碗,碗壁都呈曲形,都是尖唇,差异在于曲度形位不同,圈足形状不同。

比较上述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碗的类型,可以看出汝窑的初期和成熟期、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乌龟山窑和老虎洞窑都有敞口碗、弧腹碗、圈足碗,不同的是汝窑初期和成熟期、乌龟山南宋官窑的碗有撇口,而张公巷窑的碗没有撇口。

(二)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制作的瓷瓶的形制比较

1.汝窑烧制的瓷瓶的形制

汝窑瓷瓶出土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初期以细口广肩筒形梅瓶为主;成熟期有五种类型,形制分别是直口短颈鼓肩梅瓶、盘口折肩瓶、细颈瓶、鹅颈瓶、八棱瓶。

标本1:汝窑初期瓷瓶,细口广肩筒形梅瓶。细口,广肩,筒形腹,隐圈足。(图六,1)

标本2:汝窑成熟期瓷瓶,直口短颈鼓肩梅瓶。形制大小不一,隐圈足内凹,轮制,器形硕大。直口,矮颈,鼓肩,斜弧腹。(图六,2)

图六 汝窑初期和成熟期瓷瓶

标本3:汝窑成熟期瓷瓶,盘口折肩瓶。出土数量较多,轮制。盘口,高颈,折肩,弧腹,平底,满釉支烧。(图六,3)

标本4:汝窑成熟期瓷瓶,细颈瓶。数量较多,皆轮制。鼓腹,圈足,垫烧。口残缺,不能复原。器形较大,鼓肩,鼓腹,高圈足外撇。(图六,4)

标本5:汝窑成熟期瓷瓶,鹅颈瓶。出土数量极少,皆残,不能复原。轮制,垫烧,有素面和划花两种。敞口,细颈,斜肩,鼓腹,圈足略外撇。(图六,5)

标本6:汝窑成熟期瓷瓶,八棱瓶。模制,对合而成。出土数量最少,皆不可复原。标本C2:947,器体为八棱形。小口外撇,高颈,斜肩,鼓腹,圈足,垫烧。(图六,6)

汝窑初期和成熟期的形制特点从广肩向鼓肩变化,初期没有长颈瓶,成熟期长颈瓶数量较多。汝窑初期和成熟期总体共性特点是瓶口较细,隐圈足。

2.张公窑烧制的瓷瓶的形制

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瓶有二种类型,分别是盘口折肩瓶、鹅颈鼓腹瓶。

图七 张公巷窑瓷瓶

标本1:盘口折肩瓶。器形较小,盘口作斜面,盘口,高颈,折肩,筒形腹,隐圈足。(图七,1)

标本2:鹅颈鼓腹瓶。斜方唇,沿面内斜,外沿凸棱一周,盘口,高颈,斜弧肩,圆鼓腹,圈足。(图七,2)

张公巷窑瓷瓶的总体特点是:都是长颈瓶,都是盘口,腹形则有折肩和斜弧肩两种,圈足有隐圈足和圈足两种。

3.南宋官窑烧制的瓷瓶的形制

南宋老虎洞官窑烧制的瓷瓶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长颈鼓腹瓶、短颈平圆梅瓶、盘口折肩瓶。南宋乌龟山官窑烧制的瓷瓶有二种类型,分别是花口圆腹瓶、八棱扁腹瓶。

图八 南宋老虎洞官窑和南宋乌龟山官窑瓷瓶

标本1:老虎洞南宋官窑出土,长颈鼓腹瓶。圆折肩,扁鼓腹,卷沿近折,长颈上细下粗,大圈足较高,外撇。(图八,1)

标本2:老虎洞南宋官窑出土,短颈平圆梅瓶。较深的小盘口,短束颈,平圆肩,腹较长,丰满圆曲,隐圈足。(图八,2)

标本3:老虎洞南宋官窑出土,盘口折肩瓶。平折沿较宽,略上翘,长直颈,平折沿,圆筒形腹,隐圈足。(图八,3)

标本4:乌龟山南宋官窑出土,花口圆腹瓶。花瓣形口,圆唇,斜沿外撇,束颈,溜肩,圆腹,圈足。肩部堆贴对称的铺首衔环。(图八,4)

标本5:乌龟山南宋官窑出土,八棱扁腹瓶。小口,圆唇,长颈,扁圆腹,圈足。(图八,5)

老虎洞和乌龟山瓷瓶总体特征是绝大多数瓷瓶颈部较长,而且上细下粗,器表棱饰较多,有少量折肩和平圆肩,圈足有隐圈足和圈足两种。

比较上述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瓶的类型,可以看出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都有隐圈足瓶、盘口折肩瓶、鼓腹瓶,不同的是汝窑、张公巷窑有鹅颈瓶,南宋官窑没有鹅颈瓶,汝窑、南宋官窑有梅瓶、八棱瓶,张公巷窑没有梅瓶、八棱瓶,南宋官窑有花口瓶,汝窑、张公巷窑没有花口瓶。

(三)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制作的瓷盘的形制比较

1.汝窑烧制的瓷盘形制

盘同碗一样,在汝窑的初期阶段属于大宗,能复原的器物少。根据出土的瓷盘情况判断,初期有两种,分别是唇口鼓腹盘、镂孔圜内底盘。

图九 汝窑初期瓷盘

标本1:唇口鼓腹盘。深鼓腹,唇口,平沿,大圈足。(图九,1)

标本2:镂孔圜内底盘。隐圈足,口沿残缺,不能复原。镂孔腹,器内大圜底。(图九,2)

汝窑成熟期,盘在发掘中也是出土数量较多的器形,约占10%。成熟期的瓷盘有三种形制,分别是侈口折腹盘、平底弧腹盘、瓜棱腹盘。

图十 汝窑成熟期瓷盘

标本1:侈口折腹盘。折腹,侈口,矮圈足。(图十,1)

标本2:平底弧腹盘。出土数量较多,平口,弧腹,底面微凹。器形较小,器表刻划双层仰莲。(图十,2)

标本3:瓜棱腹盘。莲瓣口,瓜棱腹。器形较大,深腹,窄唇口,沿内折,内外平底呈花卉状。(图十,3)

汝窑烧制的瓷盘总体特点是形制多样,有唇口鼓腹、镂孔腹、侈口折腹、瓜棱腹等,有圈足、隐圈足、矮圈足、微凹平底和平底。

2.张公巷烧制的瓷盘形制

张公巷窑的瓷盘形制有两种,分别是花口折腹盘和葵口平底盘。

图十一 张公巷窑瓷盘

标本1:花口折腹盘。六瓣花式口,斜壁,折腹,圈足。(图十一,1)

标本2:葵口平底盘。浅盘,敞口,十二瓣瓜棱腹,凸棱上分别刻一竖凹槽至底周沿,平底。(图十一,2)

张公巷瓷盘的总体特点是花口盘、葵口盘居多,折腹、瓜棱腹居多。

3.南宋官窑烧制的瓷盘的形制

南宋乌龟山官窑烧制的瓷盘有两种,分别是直口弧腹盘、花口斜弧腹盘;南宋老虎洞官窑烧制的瓷盘也有两种,分别是敞口斜曲腹盘、花口斜曲腹浅腹盘。

图十二 乌龟山南宋官窑瓷盘

标本1:直口弧腹盘。直口,圆唇,弧腹,大矮圈足,足壁外撇,内底平。(图十二,1)

标本2:花口斜弧腹盘。花口,折沿,斜弧腹,大矮圈足。敞口。尖圆唇,足径大。(图十二,2)

图十三 老虎洞南宋官窑瓷盘

标本1:敞口斜曲腹盘。敞口,圆唇,斜曲腹,内底有规整的涩圈,圈足中高,足墙上宽下窄,规整。(图十三,1)

标本2:花口斜曲腹浅腹盘。花口,斜曲腹很浅,下腹平收至圈足,矮圈足,足墙上宽下窄。(图十三,2)

南宋官窑瓷盘形制总体特点是以花口盘,斜曲腹盘,矮圈足为主。

比较上述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盘的类型,可以看出汝窑的初期和成熟期、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乌龟山窑和老虎洞窑都有圈足盘,汝窑成熟期、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乌龟山窑和老虎洞窑都有花口盘,不同的是汝窑初期和老虎洞南宋官窑的盘有隐圈足,张公巷窑和乌龟山南宋官窑的盘没有隐圈足,汝窑、张公巷窑有平底盘,南宋官窑没有平底盘,张公巷窑、南宋官窑有直口盘,汝窑没有直口盘,汝窑成熟期和乌龟山南宋官窑的盘都有弧腹,张公巷窑和老虎洞南宋官窑的盘没有弧腹。

三、汝窑、张公巷、南宋官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和纹样特点

1.汝窑初期和成熟期的瓷器装饰手法和纹样特点

汝窑初期,瓷器上纹饰的题材以莲花、牡丹、鹿纹、龙纹、鱼纹为主,装饰手法有刻、划和模印三种。这一时期的瓷器纹样以莲花、牡丹枝叶纹为主,单一用花卉作图案的极少。鹿纹、莲花和牡丹枝叶纹组合在同一件器物上。龙纹和鱼纹表现手法极其抽象。[1]

图十四 汝初期的资器饰

汝窑成熟期,瓷器上纹样题材有莲花纹、龙纹、菊花纹、弦纹、祥云纹、鱼纹、镂孔和仿青铜礼器兽面纹等。造型装饰有龙、鸳鸯、鸭、狮和麒麟等。装饰手法以模制为主,刻、划、堆塑和粘贴为辅。[2]

2.张公巷窑纹饰和造型装饰

到目前为止发现,张公巷窑瓷器上有纹饰和造型装饰的不足10件,装饰方法和汝窑大同小异。

3.南宋官窑纹饰和装饰工艺

南宋官窑瓷器上的纹饰题材主要有弦纹、荷叶筋脉纹、龙纹、凤鸟纹、蕉叶纹、莲瓣纹、牡丹纹、竹叶纹、鸭纹、云雷纹。装饰方法有刻、划、堆贴、捏塑、镂雕、模印、透雕、浮雕等。[3]

图十六 乌龟山南宋官窑的瓷器纹饰

四、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烧制工艺的承继关系

从碗的类型看,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都有敞口碗、圈足碗、弧腹碗,说明张公巷窑对汝窑有继承关系,也说明南宋官窑对汝窑和张公巷窑有继承关系。不同点是汝窑、南宋官窑的碗有撇口,而张公巷的碗没有撇口。结合宋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说明张公巷窑在继承汝窑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但是张公巷窑的一些创造性特点没有被南宋官窑所吸纳。

从瓶的类型看,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都有隐圈足瓶、盘口折肩瓶、鼓腹瓶。说明后者对前者有继承关系。不同的是汝窑、张公巷窑有鹅颈瓶,南宋官窑没有鹅颈瓶,说明张公巷窑继承了汝窑的一些器形,南宋官窑没有继承汝窑和张公巷的一些器形。汝窑、南宋官窑有梅瓶、八棱瓶,张公巷窑没有梅瓶、八棱瓶,说明南宋官窑继承了汝窑,而张公巷窑独自又有了新发展。南宋官窑有花口瓶,汝窑、张公巷窑没有花口瓶,说明南宋官窑也有了独自的新发展。

从盘的类型看,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都有圈足盘、花口盘。说明张公巷窑对汝窑有继承关系,南宋官窑对汝窑和张公巷窑有继承关系。不同的是汝窑和老虎洞南宋官窑有隐圈足,张公巷窑和乌龟山南宋官窑没有隐圈足,说明老虎洞南宋官窑对汝窑有继承关系。汝窑、张公巷窑有平底盘,南宋官窑没有平底盘,说明张公巷窑对汝窑有继承关系,南宋官窑的器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有直口,汝窑没有直口,说明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一定比汝窑晚,而且二者并行存在了一段时间,同时也说明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之间有文化相互渗透关系。汝窑和乌龟山南宋官窑有弧腹,张公巷窑和老虎洞南宋官窑没有弧腹。结合宋代当时历史变迁背景,可以断定汝窑存在时间一定超过南宋官窑,也可以断定乌龟山南宋官窑对汝窑有继承关系,而张公巷窑和老虎洞南宋官窑既可能有文化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可能存在老虎洞南宋官窑对张公巷窑的继承关系。

从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制作工艺对比,汝窑、南宋官窑都有莲瓣纹、弦纹、牡丹纹、龙纹。说明南宋官窑对汝窑有继承关系。汝窑特有的纹样题材有鹿纹、鱼纹、菊花纹、祥云纹、仿青铜礼器兽面纹等,没有被南宋官窑所继承。南宋官窑特有纹饰题材有荷叶筋脉纹、凤鸟纹、蕉叶纹、竹叶纹、鸭纹、云雷纹等,说明南宋官窑发展了一些独特纹饰。

汝窑装饰手法以模制为主,刻、划、堆塑和粘贴为辅。南宋官窑装饰手法有刻划、堆贴、捏塑、镂雕、模印、透雕、浮雕等,说明南宋官窑装饰手法在继承汝窑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

综上所述,从汝窑到张公巷窑再到南宋官窑是存在一定继承关系的,张公巷窑与南宋官窑并行一段时间,在并行期间二者文化相互渗透,而且在模仿烧制的基础上又各自有所发展。

五、结语

从汝窑、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的瓷器形制对比,从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瓷器类型对比,从汝窑、张公巷窑、南宋官窑的制作工艺对比,可以判断出汝窑到张公巷窑、南宋官窑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而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之间存在相互渗透关系。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曾并行存在了一段时间,结合宋代当时历史背景可以断定,汝窑存在时间一定比南宋官窑早。由于在张公巷窑发现了金代海陵王时期发行的正隆元宝,也可以推断张公巷窑存在时间一定比汝窑长。通过器形对比可以断定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都有独立的新发展。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J].文物,1989(11).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第二,三次发掘[J].华夏考古,1992(3).

[3]孙新民.汝州张公巷窑的发现与认识[J].文物,2006(7).

[4]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址[J].文物,2002(10).

[5]周少华.南宋官窑探源[J].中国陶瓷,2000(4).

猜你喜欢

汝窑瓷瓶瓷碗
损坏了多少个瓷瓶
《 仕女图》粉彩瓷瓶
小瓷碗,碰碰车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邱含作品
汝窑为魁 天青如玉
碎碗
“仿汝釉”与“汝窑”的差异所在
学会放下
小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