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格栅对整车空调采暖性能影响的研究
2018-05-24陈亮
陈 亮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引言
1 测试方案
汽车空调采暖性能满足高寒地区要求,可以给车内乘员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汽车行驶时,汽车的迎面风会导致发动机自身热量的散失,散热器内冷却液热量的散失,降低进入暖风加热芯体的冷却液温度,进而影响整车空调的采暖性能。本文通过对测试样车的三种状态分别进行空调采暖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来研究主动格栅对整车空调采暖性能的影响。
1.1 测试设备
底盘测功机,是一种高精度可以测量汽车驱动轮的驱动力、功率、扭矩和车速等,能够加载汽车在实际的道路上行驶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进而模拟汽车在实际道路上行驶的专用设备。
风机,放置于测试车辆前方与底盘测功机联动,根据车速提供对应的迎面风速。
环境仓,是一种可以控制环境温湿度,模拟汽车在各种高低温环境中行驶的专用设备。
此外,还需要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等。
1.2 测试方法
测试车辆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按照测试规范要求布置温度传感器。为保证试验结果的一致性,排除其它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不同状态的测试在同一环境仓,同一底盘测功机,同一测试样车上进行,并且要求每次测试起始条件一致,空调设置模式一致。
试验工况以模拟用户冬天实际用车习惯为主,包括:城市行驶工况、高速行驶工况、怠速工况。
2 测试结果及分析
测试样车为某小型SUV车型,常规燃油车,装配1.6VVT汽油发动机,5档手动变速箱,单空调系统,原车状态试验图片,见图1。
常规燃油车空调系统采暖功能的热源,大都来自发动机气缸内燃料燃烧的热量,燃料在气缸内燃烧后将气缸外水套内的冷却液加热后,由水泵带动水路循环将加热后的冷却液带到空调加热芯体内,然后由鼓风机将冷空气吹向加热芯体进行热交换,冷空气被加热芯体加热后由风道吹入驾驶室内,从而给人提供温暖舒适的驾乘环境。
在寒冷的冬季,造成发动机燃烧热量损失较大的因素,就是汽车行驶时车辆前方的迎面风。为了完全消除这一因素的影响,我们将测试样车前格栅完全密封,见图 2。因车辆的行驶区域不定,一年四季的温度不定,将前格栅完全封堵,可能会导致发动机工作温度过高,造成重大故障。故该措施在汽车生产厂商进行量产时可行性不强,仅将该状态的测试结果作为加装主动格栅(见图3)的对比参考依据。
图1 原车状态试验图片
图2 前格栅完全密封状态
在散热器前加装主动格栅,主动格栅根据环境温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等自动控制格栅的开度,以减少发动机自身热量和散热器内冷却液热量的散失,在普通量产车上可行性较强,下面将三种状态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图3 主动格栅图片
2.1 暖风进水温度测试结果
进入加热器芯体的冷却液,作为空调采暖性能的直接热源,升温越快,温度越高,越能在短时间内给车内乘员提供温暖的环境,也能够得到用户的好评。三种状态的暖风进水温度,在各测试工况结束时的测试结果见表 1,试验过程数据见图4。由以上测试结果及过程数据图可以看出,三种状态城市行驶工况及高速工况,暖风进水温度前格栅密封状态最高,加装主动格栅比原状态略高,怠速工况原状态暖风进水温度最低,加装主动格栅最高。此结果说明,加装主动格栅有利于提升进入暖风加热芯体内的冷却液温度。
表1 暖风进水温度测试结果
图4 暖风进水温度—时间曲线
2.2 车内平均温度测试结果
表2 车内平均温度测试结果
车内温度是汽车内驾乘人员直接感受到的温度,也是空调系统采暖效果给人的直接主观感受。车内温度除了受空调系统控制外,整车的密封性和整车的隔热、保温性能也是影响其高低的关键因素。此次测试在同一辆测试样车上进行,可以排除以上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三种状态的车内平均温度,在各测试工况结束时的测试结果见表 2,试验过程数据见图5。
图5 车内平均温度—时间曲线
由以上测试结果及过程数据图可以看出,三种状态城市行驶工况及高速工况,车内平均温度前格栅密封状态最高,加装主动格栅比原状态略高,怠速工况原状态车内平均温度最低,加装主动格栅最高。此测试结果与暖风进水温度测试结果一致,印证了进入暖风加热芯体的冷却液温度,是影响整车空调采暖性能的关键因素。也说明了加装主动格栅有利于提升车内平均温度,即有利于提升整车空调采暖性能。
3 结论
理论上在寒冷的冬季,将前格栅密封或在散热器前加装主动格栅,有利于减少发动机自身热量和散热器内冷却液热量的散失,提升进入空调系统加热芯体的冷却液温度。本文通过在同一环境仓,同一底盘测功机,同一测试样车上,对某SUV车型进行空调采暖性能测试,针对原车状态,封堵前格栅状态以及加装主动格栅状态分别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前格栅完全密封对提升整车空调采暖性能效果最好,但在普通量产车上可行性不强。而在散热器前加装主动格栅,在量产车上可实施性较强,且测试结果证实加装主动格栅有利于提升整车的空调采暖性能。
参考文献
[1] 陈家瑞.汽车构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刘惟信.汽车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
[3] 王若平.汽车空调.[M]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