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是孩子成长的礼物
2018-05-23周公子
周公子
当孩子打翻一瓶牛奶,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最近,演员陶虹在接受访问中就分享了一次孩子打翻牛奶的经历。
她说,自己劈头盖脸地训斥女儿,让孩子的眼中充满恐惧。这一幕,给她带来深深的震动,也引起了她的反思。她觉得,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而不是用一场情绪暴风雨给他带来“犯错就要受罚”的可怕印象。于是,当女儿再次犯错时,陶虹就选择微笑着走过去,给手足无措的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母亲的温柔,对女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挫折教育。她使用的不是说教,而是更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身教,通过包容和谅解让孩子明白:犯错不要紧,妈妈依然爱你。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礼物
谈起孩子犯错,很多父母都跟我分享过一个体验:虽然理性上知道应该包容,但看到乱七八糟的房间,火气就会一下子冒上来,很难控制住自己。
这个体验,其实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家长认为孩子的犯错毫无意义,只会添乱。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犯错,对孩子是有正面意义的。
有位父亲曾对我说过一个教训:他家女宝一岁大的时候,每次吃饭都对桌上的碗筷很感兴趣,会用手将它们捞过来,又扫开,咬一下,再扔到地上,不停“捣乱”,让他和妻子十分头痛。
于是,有段时间,这位父亲就脑洞大开,模仿巴浦洛夫驯狗的办法,每当孩子拨弄碗筷,他就拿一个丑陋的娃娃去吓她,试图建立“条件反射”,让孩子学乖。
一个星期之后,这位父亲就发现,孩子的确不玩儿碗筷了,但她变得畏缩胆小,一坐到饭桌前就开始哭,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得不改在小床上给孩子喂饭。
这个教训,显示了孩子成长的一个规律,那就是:探索周边世界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这是难免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父母对犯错“零容忍”,结果必然就是绞杀孩子探索的好奇心。
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后,我们往往可以观察到,有些孩子并不容易被错误击倒。他们可能会做错大题、漏拼字母、用错公式,但他们依然能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并乐此不疲地寻找避免再次犯错的方法,以及更快捷的解题思路。
这种孩子能够坦然面对错误,也能享受改正错误之后的喜悦,只因他们可以体验到其中的成就感。他们的家庭教育,往往不强求一个“永不犯错的圣人”,相反,父母会在孩子犯错后伸出援手,并及时对他们的进步送上掌声和拥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对犯错形成一个印象,即错误非但不可怕,相反,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快乐旅程的起点。
领略过“错”,才懂得什么是“对”
琳琳妈妈说,女儿刚刚转幼儿园时,经常会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她只能口头警告女儿“不要抢”,但效果一直不明显。
直到有一天,她送女儿上学,发现女儿遇到班长,开心得两眼放光,大喊着冲过去,狠狠地把班长的书包扯过来,笑着跑开了,期待班长来追她。没想到班长却一脸厌恶地站在原地,让女儿十分失落。
这时,琳琳妈妈才明白,女儿抢小朋友的东西,其实是想开展一场游戏。她没有恶意,却反复使用一个错误的方法,以至于她在新班级中被小朋友孤立。
于是,琳琳妈妈马上趁着女儿犯错的新鲜劲儿,用最简单的话向她指出:“你看,你抢班长的书包,她就不理你了,因为抢东西是不对的。你想和班长玩儿吗?妈妈教你,拿这个小皮球过去,说‘我们一起玩儿吧……”从此以后,琳琳妈妈教给了女儿很多玩儿游戏的方法。渐渐地,女儿也就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之中了。
琳琳妈妈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明白要让孩子改正错误,获得进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犯错对自己的影响”。她抓住女儿心情失落的契机,果断指出她抢人家东西的后果。这时,女儿的体会是最深刻生动的,所以她的改正也会最为迅速。由此,“错误”也就成为了促使女儿成长的一份宝贵礼物了。
帮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父母要学会坦然面对错误,小芬妈妈是个紧张大师,平时规律的生活出一点儿错,她就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小心摔破一个碗,她都能自责两三天。面对如此焦虑的母亲,小芬自然也活得不輕松。她总是要小心翼翼地努力按照母亲的要求“做对”每一件事,一旦出现偏差,她就会感到崩溃,因为她知道,母亲肯定会有一场风暴了。
这种高压生活,直到小芬妈妈再婚才有所缓解。原因在于小芬的继父周先生,一个遇事淡定的男人,不但给小芬妈妈提供了很多支持,还不断提醒她:“就是一个小错误,你看,后果我们可以承受啊。”在丈夫的影响下,小芬妈妈的焦虑大大缓解。而小芬面对错误的时候,也渐渐显露出继父淡定的风范了。
很多时候,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犯错,只因为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犯错。在他们眼里,世界总是威胁而敌对的,犯一次错,必将招致严重后果。所以他们的内心很紧张,并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通过责骂、冷漠、惩罚等手段,将这种过分紧张传递给孩子,最终把孩子养育成另一个过分紧张的人。
因此,要孩子在犯错时保持淡定,父母首先要学会对自己宽容,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在错误中探索,也允许自己坦然承认错误。这样以身作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
鼓励诚实认错的作风
父母都知道,孩子诚实认错的作风应该从小培养。但很多人也会困惑:究竟我们应该通过奖励去鼓励孩子诚实,还是通过威吓去迫使孩子“有错就认”呢?
为此,英国伦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雯菁曾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对于3~7岁的小朋友来说,类似“华盛顿砍樱桃树”这类涉及“诚实会被奖励”的故事,更能激发他们勇敢认错的意愿;相比之下,“狼来了”这类涉及“不诚实会倒霉”的故事,激励性就没有前者强了。
这是个有趣的研究,也揭示出3~7岁孩子的特点,那就是:如果父母一个劲儿对他们灌输“说谎的坏处”,效果可能不如直接奖励他们“诚实认错”那么好。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被开心、赞赏、获益的事情吸引,并愿意为之付出。如果孩子犯错之后,父母总是为他们主动认错而感到开心,并给予表扬,孩子就会乐于去做,并且更容易鼓起足够的勇气去承担错误的后果。
前面谈到,陶虹的孩子在打翻牛奶之后一度手足无措,这也反映出儿童一个常见的困境:由于人生经验不足,他们在犯错后总是缺乏应对策略,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并感到无力和沮丧。
这个时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提升他们心理功能的最佳机会。在耐心的包容和安慰之后,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善后,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弥补工作,比如擦拭飞溅的牛奶,收拾玻璃碎片(当然是在安全的情况下)。
这样的亲子协作,不但能让孩子学到修正错误的具体技能,更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毕竟,让孩子看到混乱的局面在自己手上能够被一点点扭转,这种信心,将有助于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
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曾说过,“人类是以‘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犯小的错误,可能就会犯更严重的错误。”如此说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必执著于要求他们“不犯错”,相反,应该致力于教他们“如何犯错”。就让犯错成为孩子汲取人生经验的源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