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2018-05-23冷祥美
冷祥美
伴随新课改的日渐深入,核心素养培养几乎成了教育改革的代名词,当信息化、智能化文明时代来临,当资本被“智本”所代替,教育者们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重任。面對这样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让现在的高中生在21世纪得以生存和发展呢?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不但已经在我国逐渐推行,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核心素养培养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感受地理文化,通过自主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实践能力。地理是社会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怎样借高中地理教学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自“课”而外地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拓宽培养途径。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如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创设课堂情境,落实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同样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高中生对地理规律、特征的成因能够理解和应用到什么程度,与对地理核心概念理解得是否透彻有直接关系。然而传统课堂仍旧以讲解为主,很多教师在讲解时习惯一概而论,无法突显核心概念的教育价值。例如,在进行“城市化”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一幅不同时期深圳的对比图,然后播放关于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视频,并配以《走进新时代》这首歌,用影音、图片等,给学生们展现一个城市变化的缩影,突出概念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然后,再给学生们提供一组关于深圳人口、用地以及产业产值的对比数据,让学生们从数据中分析“城市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最后,让学生们画一幅能够表现“城市化”的简图,通过图文转换,使学生们对概念理解实现了“质”的突破。这种情境创建的课堂教学方法,看起来仿佛是很简单的设计,实际上却是多种思维能力的融合,不失为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一条最佳途径。
二、组织案例分析,提升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的核心思想,也是评价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综合思维包含两种思维方式,分析与综合。在解释地理规律、地理概念时,通常需要采取综合的分析,这是一种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而“预测”某种地理现象时,则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的综合,进行自因向果的推理。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占据着很大优势。用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们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抽象知识具象化,并辅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有助于综合思维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时,由于理论的抽象性,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对教材的简单阅读就能对其进行深刻理解。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分别将“江西北部景观”“江南丘陵范围”以及“江西赣南‘红色景观”呈现出来,让学生们先对“江西北部景观”成因进行分析,尝试对地理环境组成要素进行总结,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图,进而提问“几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互相影响的‘动力”。然后,结合“江南丘陵范围”图,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具体表现进行描述。最后,结合“江西赣南‘红色景观”,推测:之所以会有这种特殊景观形成到底是哪个要素发生了变化?你依据什么进行的判断?为什么这样判断?该要素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能不能用地理概念图进行表达?用案例引发问题,用问题制造矛盾,并在学生的思维“误区”设障,加大了学生们深入探究的难度与力度,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拓展课外活动,强化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应该仅限于课堂,社会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舞台。所以,应让学生们走出去,走到社会实践的第一线,让“大地理”观念烙印于学生思想中。例如:在学习了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之后,学生们自己制作倡议书,不但向全校师生发放,还走上街道,进入社区,倡议“创建节约型社会,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能源”;学生们自己创建了一个关于绿色环保的网站,通过“共建绿色地球”“环保卫士我先行”等栏目,借助信息化工具去传播环保知识;等等。
总之,对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我们虽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始终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只要围绕这些内容,自“课”而外,“双管齐下”地开展课内、外活动,就能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