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品质从暗处走到前台
2018-05-23施晓静
施晓静
小品《扶不扶》以幽默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感染了亿万观众,而在欢笑的背后,也引起了很多人对社会公德的反思。高中生正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时期,换言之,他们的心智正在从感性迈向理性。那么,他们如果面对小品中相同的境况,扶还是不扶呢?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值得深入思考。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民素质、道德素質等多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让高中生的思维品质保留于内在,还是由内而外,延伸到表面?带着问题,笔者在本文结合高中政治教学,以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对思维品质的转化与提升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一、创设政治情境,激活思维动力
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政治情感,比如,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是非判断,对某个政治观点的喜恶,对某种行为的爱憎,等等。但这种思维品质与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沉寂的和单纯的,学生们很少能将这种思维品质与情感和政治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想唤醒、激活学生内在的这种思维品质与情感,就要通过政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们在对更加具体的政治问题的分析中,产生更强劲和持久的思维动力,为政治思维品质的形成与深化,以及政治素养的养成做好准备。例如,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课的教学中,对于“怎样行使建议权、监督权”这个问题,教师可通过展示部分材料,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政治情境。材料1:王明上学时发现路两边有很多摊位把路堵了,导致人与车行走非常困难,于是,他将这件事反映给了区人大代表李某。后来区政府采纳了李某的建议,修建了农贸市场,解决了小摊堵塞交通的问题。材料2:安徽劣质奶粉案以及西安宝马假彩票案之所以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媒体监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披露事件到后来的深入调查,以及最后的发现真相和相关处理,都是在媒体监督下进行的。从上述材料中,你是否了解了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这种由“阅读材料+问题引导”的方式,对学生思维形成了一个“面对怎样的情况”—“能做什么”—“该怎么做”的思维指导,将学生原有的思维与情感唤醒,然后结合政治素材进行分析与思考,使其逐渐养成用政治眼光与政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拓展知识领域,促进品质形成
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从内而外的,表现于内的就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等。有了内在的品质支撑,学生才会有外在的行为表现。这种内在思维品质如何养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拓展知识领域,开阔学生们的政治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可看、可想、可思考的政治话题。例如,教师在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在每节课都进行三到五分钟的“时政新闻播报”,各小组轮流播报。让学生们对时政新闻进行筛选,这是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素养培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样,对时政新闻进行筛选,也是为了与教材内容对接,提高了学生们对教材内容和时政新闻的理解能力及知识转化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分析能力。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是一种锻炼与提升。尤其是小组发言人站在讲台进行播报,这对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也是一种提升。这些内在的思想品质和能力都是政治素养的核心内容。
三、理论联系实践,培养核心素养
如何将学生内在品质转化为外在的政治行为,即让学生的思维品质从“暗处”走向“前台”,让政治核心素养完成理论到实践、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是培养核心素养关键和重要的一步。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政治活动,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快递公司通过志愿服务进行实践体验。而随着人们对网购的认同,服务质量与服务速度就需要提升,这时就会加快流通、仓储等更多行业的发展。这种社会性的职业体验,会加快学生政治理论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加快他们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外融合。
政治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而学科素养的核心就是高中生的思维素养,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由内而外的。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教师要以学科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为核心素养的养成创设条件,助力每位高中生都成为“内外兼修”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