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负激励在高三政治讲评课中的作用
2018-05-23蔡巧玲
蔡巧玲
讲评的前提是学生完成了某项作业、练习或考试,教师针对学生完成的结果进行评讲。这里的结果可能是正结果,也可能是负结果。针对正结果可采取正激励,针对负结果可采取负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正激励是主动性的激励;负激励是被动性的激励,它是通过对人的错误动机和行为进行压抑和制止,促使其幡然悔悟。笔者在本文主要谈谈负激励在高三政治讲评课中的作用。
一、负激励之缘由
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但在现实中有的学生既使吃了n堑,还依然会犯n+1次错误。为什么呢?最主要的是有些学生在讲评课中只“听”不“思”或只“抄”不“思”,或者在听教师讲评时觉得茅塞顿开,抄答案时不禁恍然大悟,可下次再碰到类似题甚至原题,依然按原来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题,不但是“一错再错”,更会导致“错上加错”,使得原来的错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强化。
二、负结果,正导向
作为一名高三政治教师,笔者认为,高三复习阶段的讲评课尤其是对主观题的讲评,可采取负激励的方式,从讲“错”开始。讲“错”不是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自省、学会思考、学会行动,从而向正确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都需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从“错”到“对”的矛盾转化,让负结果变成正导向。
教师上主观题讲评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点“错”,学生找“错”。
点“错”即指出失分点,要指出失分点就要指出遗漏或答错之处,同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要熟悉,指出实际答题中学生存在的几种错误,如没按题目要求作答、扩大或缩小答题限定、不明确答题的角度、原理阐述错误、答得不够完整、材料结合不恰当,等等。找“错”即学生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的失分点,并判断错误类型。
2.教师评“错”,学生思“错”。
有果必有因,一定的现象总有其产生的缘由。不管是教师的评“错”还是学生的思“错”,师生均要找出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出错的原因既可归结为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的欠缺,也可归结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例如,原理掌握不够扎实既是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原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原理表述不够准确是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原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答题有遗漏或是答得不正确偏离题目的设定,这是对原理本身不够理解而造成应用性不准确或不正确,是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原理掌握不够扎实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如智力因素里的记忆力与思维力的欠缺,非智力因素里的兴趣与意志方面的不足,等等。
当然,教师的评“错”和学生的思“错”在角度上还是不同的:教师的评“错”重在从个别到一般,得出普遍性的规律,“面”上的东西讲得多;学生的思“错”重在从自身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针对性,“点”上的东西想得多。当然也要注意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分析特殊性。
3.教师引“错”,学生纠“錯”。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那么如何改正错误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际行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针对本题错点进行正向引导和纠正;二是通过类似题延伸加以归纳和强化。这也是从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从教师层面讲,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抓准关键词,圈定答题限定和题型;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原理,学会答题的基本格式,能将原理与材料融合,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做类似题延伸的归纳,尤其是从现有复习资料中找出类似题,归纳同类项,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之处,从而使其在比较中明白,在比较中提高。
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原有的不良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并通过类似题加以强化,巩固印象。
讲评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讲评课不只是参考答案的展示,而是一个抽丝剥茧的探究。讲评课从“错”讲起,通过负激励达到自省、自警、自思,从而使负结果实现正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