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免疫反应的探究分析
2018-05-23邱太华
邱太华
【摘要】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免疫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 860例输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免疫性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输血反应病例临床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测调查输血反应病例的抗体种类与输注血液成分。结果:临床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1.99%(37例),输血反应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占64.86%,明显高于其他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PA+HLA样本检出率最高,为44.44%(4/9),与其他抗体样本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输血反应最高,为56.76%(21/37),与其他血液成分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相关免疫反应对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输血前应当加强免疫学检测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并加强免疫学输血反应的防控监测。
【关键词】 输血反应; 免疫调节; 抗体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0-0167-02
输血目前已成为危重症患者抢救及慢性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输血并非绝对安全,输血反应及通过血液传播传染病是两种主要的输血副反应,其中输血相关免疫反应也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影响输血结局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对血液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许多医院都开始建立血液预警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反应,但现阶段可供参考的临床资料相对不足,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也鲜见报道[1]。为此,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从而探讨输血相关免疫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反应机制,针对性建立免疫性输血反应预警体系,提高输血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 860例输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全部输血病例中有男1 021例,女839例,年龄8~85岁,平均(37.86±7.02)岁,所输注的血液成分:全血334例,红细胞529例,冷冻新鲜血浆476例,血小板521例,科室分布:骨科、妇产科、外科、血液科。
1.2 方法
详细记录1 860例输血病例中发生免疫输血反应的病例,同时检测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的血液样本,依次进行以下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ABO正反定型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
1.3 观察指标
(1)统计1 860例输血病例发生免疫性输血反应的比例,观察病例症状表现,统计各种症状的发生情况。(2)分析试验结果统计输血反应中的抗体种类构成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反应病例临床症状表现
1 860例输血患者中,有37例患者发生免疫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99%。临床症状表现有体温升高、荨麻疹、溶血反应等,其中体温升高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为首发症状,见表1。
2.2 输血反应病例抗体种类构成情况
37例发生免疫性输血反应的患者共计有9例检出抗体,抗体检出率为24.32%,其中抗HPA+HLA样本有4例,占44.44%,明显高于其他四类抗体样本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四类抗体样本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输血反应病例输注成分构成情况
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血液成分是红细胞,发生率56.76%,明显高于其他成分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全血,发生率為35.14%,明显高于血浆和冷冻血浆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输血是目前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但输血安全性尚未得到绝对保证,严重输血反应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甚至致命。因此血液安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卫生工作重点之一,只有掌握当前输血反应现状,才能做好临床监测工作,更加合理地用血,降低输血风险[2-3]。本研究发现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然较高,而且首发症状多为体温升高,如果输血后出现相关症状需提高警惕。免疫抗体筛选试验发现抗HPA+HLA所占比例最高,分析输血反应患者的输注成分发现输注红细胞最易引起免疫反应,其次为全血。本文将从输血相关免疫调节机制入手分析发生上述情况的原因。
目前有关输血相关免疫调节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多数专家学者支持免疫抑制是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输入衰老红细胞是引起输血反应的重要因素,在创伤、肝移植、心脏手术患者中十分常见,文献[5-7]研究显示,即使输注新鲜红细胞也会导致机体受损,临床上为了避免红细胞储存损伤,通畅会滤去白细胞,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输血的排斥反应,但却会对红细胞形态及理化性质造成影响,从而引起输血反应,这也是造成输注红细胞更易发生输血反应的重要原因;大量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表明,同种异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HLA-Ⅱ抗原)是参与输血相关免疫调节的主要因子。1973年Opelz通过研究发现,输注中性粒细胞次数越多,尸体肾的存活率也就越高,如果输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剂,移植肾的存活率将显著降低,这种现象也直接证明了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8]。异基因输血向受体者体内导入大量外来抗原时,若供者HLA与受者HLA不匹配就会造成异基因免疫,如果有一项或者多项HLA抗原与受者相吻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免疫耐受[9]。所输注的白细胞中如果含有HLA抗原,并与受者相匹配,受者的免疫系统将无法将其清除,因为宿主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是否为外来抗原。现代观点认为,输血所致免疫抑制机制可能有以下三种,其一,同种异体输血会刺激受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引起免疫反应,异基因血细胞抗原在进入受者体内后,巨噬细胞等首先会做出初步反应,将抗原信息提交给T细胞,引发Th1和Th2反应,如果长期接受同种异体输血就会多次受到抗原刺激,单核吞噬细胞无法被有效激活,从而无法提呈抗原,最终免疫应答下降,收受者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10-11]。其二,白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介导引起的免疫抑制是形成免疫反应的一大因素,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2等都是免疫调节因子,免疫抑制会影响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其中前列腺素E2将增强免疫抑制信号,降低靶细胞对白细胞介素-2的反应性从而诱导免疫抑制[12]。其三,输注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例如蛋白质也会引发免疫性输血反应,白蛋白、球蛋白等在血液中大量分布,输血后大量同种异体蛋白质抗原会进入受者体内从而产生免疫抑制。
综上,为防止发生免疫性输血反应,输血前应当利用免疫血液学技术进行血液样本试验,进行更加全面的免疫学检测,同时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结合受者实际情况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术前储备稀释自体血、减少输血量来减少同种异体输血,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出血安全性,减少输血性免疫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张雅琴,姚华琪,等.异体输血与稀释式自体输血对剖宫产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6,36(2):199-202.
[2]袁志军,张婧婧,杨志美,等.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产生意外抗体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2):2296-2298.
[3]刘婧婧,王艳侠,甘佳,等.MNS血型系统同种抗体的分布、性质与免疫史研究[J].北京医学,2015,37(11):1111-1113.
[4]孙春霞,洪雅华,赵群益,等.2008-2011年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2):1246-1248.
[5]唐雯,朱培元,严京梅,等.29770例輸血前血型不规则抗体患者调查与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3):272-275.
[6]梁延连,苏宇清,吴凡,等.中国人群MNS血型低频抗原Vr,Mta,Ria,Cla,Nya,Or,Osa,SD和Mit基因座多态性调查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4):46-49.
[7]林军,戚小艳,王源,等.输血患者及献血者红细胞血型同种不规则抗体发生频率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0):1156-1158.
[8]石洁,杨勇毅,高琲,等.去除白细胞的血液输注对膀胱癌患者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182-183.
[9]唐利娟,周晓恒,宾琼,等.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及其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3):326-329.
[10]尤亚红.调节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失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5,38(6):541-545.
[11]柯小豪,姚立,袁明超,等.168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后血液免疫指标动态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2):177-179.
[12]罗建萍,李振宇.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易位蛋白功能及其在血液肿瘤中对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6,39(3):251-255.
(收稿日期: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