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超声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5-23何成丽
何成丽
【摘要】 目的:探讨B型超声(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纳入86例受试者均来自于2016年5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及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左室壁增厚、左室扩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的阳性检出率。结果:86例患者B超检查结果显示左室壁增厚53例,左室扩大29例,左房增大23例,主动脉扩张18例,主动脉弹性减退4例;心电图结果显示左室壁增厚35例,左室扩大15例,左房增大6例,未检测存在出主动脉扩张及主动脉弹性减退患者;B超在左室壁增厚、左室扩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心电图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8.83、7.61、14.17、23.46、5.13,P<0.05)。结论:与心电图检查相比,B超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阳性检出率更高,效果更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B型超声; 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电图; 诊断; 应用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8.9.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9-0066-02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位居我国顺位死因第二位[1]。高血压性心脏病为心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的病种之一,是因患者血压长期处于较高状态继而累及心脏,致使心脏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左心室负荷量增加,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2]。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提高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3]。近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快速发展,B型超声(B超)、心电图等检查使得腹部脏器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选择对治疗方案的确定存在一定影响[4]。本研究采用B超对笔者所在医院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旨在探讨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纳入86例受试者均为2016年5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存在长期高血压病史,且收缩压(SBP)高于140 mm Hg、舒张压(DBP)高于90 mm Hg;均行B超、心电图检查确诊,且两项检查间隔时间≤30 min[5]。排除标准:患有冠心病、心脏瓣膜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86例受试者中,男
50例,女36例;年龄41~72岁,平均(54.28±6.71)岁;病程1个月~9.5年,平均(4.13±0.26)年;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32例,脑血管疾病2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1.2 诊断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B超及心电图检查。B超:采用philips iu22型B超机,设定探头频率为2.0~3.5 Hz,患者取平卧位,于安静状态下扫描其胸骨旁左心室的长轴、心间四腔、五腔心作切面,以检查左心房、心室和主动脉内径,以及室间隔和左心室增厚情况,记录受试者A峰、E峰最大速度等舒张期血流频谱。心电图检查:采用美国GE生产的MAC-1200心电图机,取仰卧位,经酒精擦拭受试者导联部位,24 h监测心脏活动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B超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观察及数据处理、分析,观察两种检查方法患者左室肥厚、左室扩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的阳性检出率。
B超参照《临床心血管病学》中对左室壁增厚、左室扩大等的诊断标准,对室间隔及左心后壁选用短轴二尖瓣水平切面进行检测,(1)左室肥厚。①室间隔肥厚:13.0 mm>左心室舒张期末期前后径≥12.50 mm,收缩期左室壁厚度增加率≥65%;②左室后壁肥厚:50.0 mm(女)/55.0 mm(男)>左心室舒张期末期前后径≥13.0 mm。(2)左室扩大:男性患者左室内径≥55.0 mm,女性患者左室内径≥50.0 mm。(3)左房增大:左心房舒张期末期前后径≥38.0 mm。(4)主动脉扩张:直径≥35.0 mm;(5)主动脉弹性减退:参照文献[6]《临床心血管病学》中相应标准。
心电图符合文献[7]《结构性心脏病心电图诊断与分析》中的相应诊断标准。
1.4 統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Excel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超在左室壁增厚、左室扩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心电图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0%左右,随着高血压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8]。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压长期高于正常状态,使得患者心肌结构发生改变,如心肌细胞直径增大、耗氧量增加、能量异常等[9]。同时,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易伴有慢性炎症反应、内分泌功能紊乱、心血管储备功能降低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早期会出现头痛、心慌等不典型症状,患者难以察觉疾病的发生;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心脏功能会逐渐发生改变,晚期会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若早期未能及时诊断并开展有效的治疗,将会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10]。B超、心电图是目前临床上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常用影像学技术。 B超及心电图均具有操作简便、无痛、无放射性等优点。B超是对超声波经心脏各组织表面反射形成不同强度的回声进行处理,经仪器放大后以影像显示检查结果,可清晰地显示患者心脏的解剖结构[11]。心电图通过检测心脏泵血发生机械收缩而产生的电位改变,以记录心脏活动的变化,但其检查结果会受仪器本身灵敏度的影响,当患者左、右心室同时存在肥厚时,产生的电位将相互抵消,从而影响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准确度[12]。
本研究结果显示,86例患者B超检查结果显示左室壁增厚53例,左室扩大29例,左房增大23例,主动脉扩张18例,主动脉弹性减退4例;心电图结果显示左室壁增厚35例,左室扩大15例,左房增大6例,未检测出存在主动脉扩张及主动脉弹性减退患者;B超在左室壁增厚、左室扩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心电图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张秋云等[13]的研究结论一致;提示,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B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与心电图检查相比,B超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阳性检出率更高,效果更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优先参考B超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龚永燕,林艺兰.2002-2014年厦门市居民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特征与趋势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6,22(5):336-337.
[2] Jekell A,Malmqvist K,Wallén N H,et al.Markers of inflammation,endothelial activation,and arterial stiffness in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and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results from the SILVHIA study[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2013,62(6):559-566.
[3]冯小芳,袁润葵,黄雪梦.5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B超与心电图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9):109-110.
[4]袁旭.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1):181-183.
[5]郭道安.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6):88-89.
[6]屈利平.B超联合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5,21(9):1465-1467.
[7]刘惠聪.心脏彩超与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162-163.
[8]王椿野,王嘉麟,邢佳.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思考高血压性心脏病[J].环球中医药,2016,9(3):345-347.
[9] Coelho-Filho O R,Mitchell R N,Moreno H,et al.Nove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rker of diffuse myocardial fibrosis in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the role of transcytolemmal water-exchange[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2012,14(1):115.
[10]黎志成,區育华,黄志凌.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价值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351-352.
[11]张天波.高血压性心脏病B超诊断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3(5):95-97.
[12]胡燕.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3):62-63.
[13]张秋云,郑丽萍.心脏B超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4):33-34.
(收稿日期: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