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
2018-05-23周静
周静
【摘要】 目的:探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2015年4月12日-2017年6月29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鼓膜单孔穿刺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较少,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予以推广。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双孔穿刺; 鼓室注药; 效果观察
doi:10.14033/j.cnki.cfmr.2018.9.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9-0042-02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炎性疾病,且没有化脓,患者通常伴有听力下降,同时中耳有积液。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出现的顺应性增加有关,继而引起患者咽鼓管的持续塌陷、不能主动开放[1]。由于分泌性中耳炎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因此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最关键的在于纠正中耳黏膜出现的变态反应,控制感染,从而促进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尽快恢复[2]。笔者所在医院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5年4月12日-2017年6月29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听力检查、临床检查、耳镜检查后予以确诊,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于SOM提出的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标准相符[3]。患者普遍伴有听力下降、耳鸣、头痛、耳闷等症状,通过耳镜检查后显示:患者的鼓膜失去光泽、向内凹陷,且有不透明的颜色变化,CT检查发现积液阴影,一部分患者已经接受药物治疗但没有痊愈。排除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合并鼻腔鼻炎病变、鼻窦炎、慢性鼻炎、近期内接受过手术及非呼吸系统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11~73岁,平均(41.7±8.4)岁;病程7 d~7个月,平均(37.2±9.7)d;左耳发病者42例,右耳发病者33例,双耳发病者25例;首次发病
77例,复发23例;经纯音听阈检查,患者听力下降14~39 dB,平均(29.2±7.4)dB;经声导抗检查,发现鼓室曲线B型者38例,
C型者62例。观察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12~75岁,平均(43.3±9.6)岁;病程6 d~7个月,平均(36.8±10.3)d;左耳发病者44例、右耳发病者32例、双耳发病者24例;首次发病75例,复发25例;经纯音听阈检查,患者听力下降15~37 dB,平均(28.7±7.7)dB;经声导抗检查,发现鼓室曲线B型者39例,C型者61例。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鼓膜单孔穿刺治疗,药物包括氨溴索、呋麻滴鼻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鼓膜单孔穿刺治疗步骤如下:使用碘伏棉签为患者的外耳道处皮肤进行消毒,在1%的丁卡因液体中将干净的棉片浸湿,贴在患者的鼓膜进行麻醉,时间为7 min左右,之后取出麻醉用的棉片进行穿刺,穿刺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为细长的5号针头,于鼓膜相对紧张处的下方穿刺,穿刺位置尽可能地更低,待穿刺针头进入鼓室,将其中的积液抽取干净,抽取过程中不宜速度过快,若阻力明显增加,或者再无积液出现,则提示积液已经抽取干净,之后将穿刺针头拔出鼓室,再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药物治疗1周为1个疗程,之后复查,若没有痊愈则再开始1周的用药,最终的治疗必须在3个疗程以内。
1.2.2 观察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药物、治疗疗程与对照组相同。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操作如下:第一次穿刺前的准备步骤、穿刺方法、鼓室积液的抽取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抽取出鼓室积液后,再次使用5号针头的无菌注射器进行穿刺,穿刺位置同对照组,之后将无菌注射器中的空气注入到患者鼓室内,目的是利用空气逼出残存的积液,让积液从第一次的穿刺孔中流出,重复该操作,直到积液彻底流尽为止;第二次穿刺的針头不必拔出,将5 mg的地塞米松、4 000 IU的糜蛋白酶、2 ml的氨溴索注射液的混合液注入到注射器中,通过针头输注到患者的鼓室中,注药结束后拔出针头,指导患者侧头,将穿刺侧的耳朵向上,轻柔、缓慢地按压耳屏,以便输注的药液能够很好地浸入、扩散,若患者的咽喉处感受到药液的味道,则表明注药成功。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3点:(1)患者的患耳不得使用任何外敷药物,并保证患耳的干燥;(2)若在秋冬季节治疗,应给药液加温后再注入,以免药液温度过低,刺激到患者的鼓室;(3)治疗患耳的同时可以对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发疾病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判定,(1)痊愈:患者耳闷、耳鸣、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耳镜检查显示耳膜完全正常、鼓膜颜色清晰、正常,听力恢复;纯音听阈检查结果正常,声导抗检查显示鼓室曲线呈A型;半年内未出现复发。(2)有效:患者耳闷、耳鸣、头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耳镜检查显示耳膜基本正常,鼓膜颜色清晰、正常,听力提高10 dB以上;声导抗检查显示鼓室曲线提高1个级别,如C型恢复为B型,B型恢复为A型,半年内未出现复发。(3)无效:患者耳闷、耳鸣、头痛等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经耳镜检查显示耳膜不正常,鼓膜颜色异常,听力未有任何提高,声导抗检查显示鼓室曲线无变化,且在6个月内有复发现象。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如果患者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很有可能给正常的生活、工作,乃至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最严重的后果甚至会耳聋。多种因素均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其中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是最主要的原因[4]。患者通常伴有耳闷、耳胀、耳塞、耳鸣、听力功能下降的症状,在摇晃头部时会明显感到耳中有水声。在检查中可见患者的鼓膜呈暗红的琥珀色,而且内陷,能够明显看到气液或气泡,且鼓膜的活动度不高。患者在发病初期,若及早就诊治疗,有很大几率能够痊愈,且不会有严重的并发症。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可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但单纯用药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5],所以临床常常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鼓膜单孔穿刺,抽取鼓室中的积液,然而这一方法同样面临困难,由于鼓室中没有空气,抽取积液时十分困难,即使能够抽出,也很有可能让中耳腔产生负压,提高中耳腔的渗出速度,还有可能导致咽鼓管的塌陷,损伤咽鼓管功能。如果患者鼓室中的积液比较黏稠,则很难将积液抽取干净,残留的积液会堵塞穿刺孔,空气无法进入鼓室,令负压现象更加严重、咽鼓管进一步塌陷,鼓室中的渗液反而会更多。
现阶段,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主要采用穿刺联合鼓室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穿刺是为了尽快清除鼓室内的积液,因为穿刺孔很小,即便多次穿刺也不会给患者留下明显的手术瘢痕。而鼓室注药主要是为了保护鼓室,清洁穿刺创面、清除坏死的组织,预防复发。软骨在咽鼓管中占了70%,内侧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的侧壁[6],一旦鼓室内是负压,咽口就会自动闭合,若鼓室负压解除,处于正压状态时,咽口就会自动开放。原理类似于真空包装的物品,在包装上扎孔,真空状态会解除,可以轻松打开包装。鼓室注药结束后,应指导患者侧头,轻轻按压耳屏,当咽喉部感受到药物味道时,表明咽鼓管开放。与鼓膜单孔穿刺相比,双孔穿刺更利于药物在中耳腔中渗透于扩散,从而顺利进入鼓室,缓解炎症,促进咽鼓管功能尽快恢复。
有研究发现,细长的穿刺针头能尽可能地保护鼓膜,减少并发症[7]。笔者所在医院给患者穿刺、抽取积液、鼓室注药都使用5号针头,效果理想,而且更利于鼓膜的恢复。若患者鼓室内的积液没有抽取干净,可再次穿刺治疗[8]。5号针头的针尖细小,不会给中耳结构造成太大损伤,如果采用鼓膜切开、留置鼓膜引流管或者使用粗针穿刺,则很有可能导致鼓膜瘢痕萎缩、鼓室硬化甚至鼓膜穿孔[10-11]。临床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在积液抽取干净时,是否进行鼓室注药是存在争议的,但临床实践表明,鼓室注药可以清除残存的积液,对炎性物质也有稀释效果,而且药物具有消炎作用,可保护鼓室[12]。
本研究中,觀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P<0.05)。
综上所述,在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较少,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丕.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3):103-104.
[2]车德安,车昌文,叶彩霞,等.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32-3033.
[3]陈贤忠.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8):114-116.
[4]张麟.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182-183.
[5]王振兴.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4):141-142.
[6]王光却,赵阳,李兰香,等.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6,37(1):152-153.
[7]吕中卿.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运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3):77-78.
[8]吉小兰.地塞米松联合氨溴索鼓膜穿刺灌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42-44.
[9]克热曼.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治疗50例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5(15):106-107.
[10]孙晋强.耳内镜双孔鼓膜穿刺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29-3330.
[11]俞春海,茅晓时.双孔法鼓膜穿刺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3,3(8):116-117.
[12]孔令英.鼓膜双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5):94-95.
(收稿日期: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