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日龄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分析
2018-05-23陈丽珍谢克开麦纪红
陈丽珍 谢克开 麦纪红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日龄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差异。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儿科住院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的日龄将其分为0~<2 d,2~<7 d,7~<14 d,≥14 d以上共4组。对入院后12 h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早产儿FIB为(1.88±0.61)g/L,显著低于足月儿(参考新生儿科学)(2.69±0.3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早产儿的日龄的增长,PT、APTT、TT缩短,FIB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早产儿日龄的快速增长,早产儿体内的D-2聚体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日龄产儿凝血功能指标存在差异,日龄越小,越容易出现凝血功能的絮乱,通过早产儿凝血功能的监测,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早产儿;不同日龄;凝血功能;差异
[中图分类号] R7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3(c)-004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difference of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reterm infants of different age.Methods A total of 100 premature infa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6 to Sept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According to their age of admission,they were divided into 0 to <2 d,2 to 7 d (excluding 7 d),7 to 14 d (excluding 14 d),14 d above four groups.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such as 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 (APTT),thrombin time (TT) and fibrinogen (FIB) in 12 hours after admission were compared.Results Premature infant FIB was (1.88±0.61)g/L,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full-term infants (reference neonatal science) (2.69±0.34)g/L,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With the increase of preterm infants′age,PT,APTT and TT shortened,and FIB in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among children at different ages.The smaller the age is,the easier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is.The monitoring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s beneficial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remature infants.
[Key words]Newborns;Different ages;Coagulation;Differences
早产儿出血是由于早产儿凝血功能发育不足造成的出血性疾病,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出血成为我国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安全。由于對早产儿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常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不利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相关资料表明,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机制不同,凝血功能的絮乱会造成脑室内出血、出血性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1]。血液凝固的生理过程非常复杂,是不同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之间产生的酶促反应。早产儿的凝血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凝血系统始终处于低活性的状态,这一现象不会导致出血,但是一旦有任何环节或系统出现了异常,就会导致凝血障碍[2]。本文对不同日龄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住院100例早产儿进行研究,根据入院日龄的不同分别分为0~<2 d,2~<7 d,7~<14 d,≥ 14 d四组。早产儿0~<2 d 有20例,2~<7 d有30例,7~<14 d有22例,≥ 14 d有28例。纳入标准[3]:早产儿的胎龄为28~37周,出生后12 h内送入医院治疗。排除标准[4]:①胎龄<28周或者>37周;②产前患有宫内窘迫症;③早产儿出生后存在窒息、呼吸窘迫、败血症、重度感染、血栓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④入院后采用过抗凝处理或血制品;⑤孕妇患有心脏病、高血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流产等病史,在妊娠期间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血制品以及抗炎药物等。诊断标准:早产儿胎龄为28~37周,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儿及其家属都同意。所有早产儿在入院时的性别、胎产次、孕母妊娠并发症、产后并发症、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早产儿入院12 h内实施静脉穿刺行血液获取,使用的采血管中含有3.8%枸橼酸钠,其中枸橼酸钠与血液量比值保持在1∶9,确保采血人员的技术到位,争取一次成功,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将外源性凝血因子放入血液中进行测定,取血时要确保动作的熟练、缓慢,防止血液凝结。获得血液样本后,立即送往检查部门,对其进行恒温离心,转速为2500 r/min,10 min后,选择上层血浆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使用进口的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普朗医疗;PUN-2048A),对样本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分析采用LSD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早产儿相关凝血指标的比较
日龄越长,早产儿PT、APTT、TT越短,FIB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四组早产儿D-二聚体的比较
随着早产儿日龄的快速增长,0~<2 d,早产儿体内D-2聚体数量为(8.24±3.25),2~<7 d数量为(6.58±2.14),7~<14 d数量为(4.01±1.89),≥14 d数量为(2.21±0.54)。早产儿体内的D-2聚体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早产儿出血是早产儿产后的常见并发症,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是由于早产儿的器官发育不完善造成的[5]。当前国内对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主要根据凝血的APTT、PT、TT和FIB四项指标,能够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和循环中抗凝物质水平以及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情况,为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6]。新生儿的凝血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其促凝血蛋白和抗凝血蛋白浓度都偏低。且早产儿的TIB水平也较低,主要原因是早产儿的肝功能不全,合成纤维蛋白原不足造成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随着日龄增长,APTT、PT、TT逐渐低,而FIB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出生后,其凝血-纤溶机制更容易出现异常,这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时,高红细胞处于压积的状态,加快了血液的循环,血液的黏稠度得到了一定改善,促进了组织灌溉的生理性保护机制,从而造成了凝血功能的活性较低,如果新生儿存在某种疾病会引发出血。随着早产儿日龄的增加,凝血功能发生异常的情况会减少。对不同产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的研究,表明凝血指标与早产儿日龄有一定的联系,随着日龄的增加,APTT、PT、TT等指标会随之降低,而FIB会随之上升,在足月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差异最为明显,本文结论与之基本一致[7]。
综上所述,不同日龄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存在差异,日龄越小,其凝血功能越容易出现障碍,早产儿的差异尤其明显。对早产儿的四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诊断早产儿早期的凝血功能异常,有利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婉玲,骆国英,成艳玲,等.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应用生理盐水与肝素钠盐水维护[J].现代医院,2015,15(3):102-103.
[2]韦露明,高宗燕,刘芸芝,等.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变化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6):772-775.
[3]康强,叶莱锦,严争,等.早产儿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09,38(22):2865-2866.
[4]刘传勇,江莲英,张雄,等.早产儿血浆PT、APTT水平检测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2):3350-3351.
[5]戴怡蘅,邵巧仪,高平明.危重早产儿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变化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4,35(17):2740-2743.
[6]唐洁,于文亮,赵凤华.常见早产儿疾病中患儿凝血功能监测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6):690-692.
[7]王欲琦,李俊玲,史勝平,等.早产儿不同胎龄、日龄和黄疸对凝血四项水平影响[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6):485-487.
[8]魏容,梁艳丽,王明霞,等.AFP、NLR、PLT及部分凝血指标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相关性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7,42(11):1297-1301.
[9]郭欣,吴丽丽,申微,等.高龄孕产妇围生期血脂代谢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1):5231-5233.
[10]于佳弘,于雪娇,杜晓雪,等.D-D、FIB、PLT等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患者外周血CTC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肿瘤药学,2017,7(5):596-599,627.
[11]付政文.止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4):609-611.
[12]闫祎炜.FIRS早产儿脐血MMP-9、TIMP-1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肺损伤关系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6.
[13]马轶.先兆子痫孕妇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分析及护理体会[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3):522-523.
[14]樊秀敏,张帆.联合检测Hcy、叶酸和凝血功能指标对预测先兆流产和妊娠结局的价值[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7, 16(3):347-349.
[15]郭燕冰.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6):11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