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高职实训课程优化策略

2018-05-23黄庆儿刘晓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实训课程高等职业教育

黄庆儿 刘晓

摘要: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模块化实训教学和项目化实训教学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项目化实训效果不及模块化实训。为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通信服务相关专业的实训课程,仍需在实训课程的落实和实训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进行优化,以实现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合理设置和应用。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5-0052-05

在产业结构转型、岗位轮动加快的大背景下,具有可迁移特性的职业核心能力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职业核心能力是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联邦劳动力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Mertens)在其《职业适应性概览》的报告中首次提及。目前,针对核心职业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未能统一表述。曹洋将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除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1]。职业核心能力是可迁移的,具有终身效用的职业关键能力,这些能力不受岗位、职业和行业的限制,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需求。为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培养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也是解决社会人才结构失衡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职业核心能力是独立于岗位技能之外的基本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并通过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对其进行量化。

一、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战略转型阶段,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断代替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在该背景下,岗位需求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技术岗位要求也从以往的单一型逐步向复合型转变,这就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职业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技能标准制度、关键工作评价体系、职业群体系、职场成功技能体系和职业记录体系五种形式。蒋乃平将关键能力定义为综合职业能力的较高层次,是一种跨职业,可迁移的能力。同时提出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专业、方法、社会、实践等四方面能力[2]。岳金方等主张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职业通用综合能力,包含自我管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8个方面[3]。

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确定是评价的难点,为进一步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构成,笔者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确认各项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深入杭州、绍兴、宁波、嘉兴等地,走访20余家企业、60多处通信营业场所,针对通信服务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调研。调查对象为通信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营业场所负责人、通信专业高校教师和专业学生,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55份,回收有效问卷331份,并通过专家评分法提高评价集各项指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根据评分结果,通过因子分析法将12项具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分解为三项指标,引用李逸凡教授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将三项指标定义为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潜在能力。基本能力反映学生在某个时间点上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水平,是高职学生从事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该能力对后续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性工作。针对通信服务高职学生,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所包含的主要指标为学习效果、学习习惯、推理判断能力。关键能力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后续发展潜力的隐性指标,其强调跨越性和通用性。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结合通信服务行业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职业行为能力、生存发展能力、有效理解和反馈能力、与他人协调合作能力、忍受挫折能力、排除干扰能力、自我减压能力等作为衡量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主要指标。潜在能力往往是无形的、较难测量的,能够体现高职学生突破自我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速度和可能性,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较高层次。通信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所能反映出来的潜在能力主要包含快速反应能力、灵活处置能力等,从而得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与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实训课程是高职学生在进行理论技能学习的同时,对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训练和项目化训练,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在实际岗位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4]。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教学模式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情况,验证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在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上的优势。本文引入项目化强度和模块化强度的概念,提出研究假设,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确定回归模型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1.研究假设

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训过程进行教学。实训课程区别于传统理论教学,通过简单的說课式教学效果不明显。基于教学实践,结合国际上对于实训教学模式的定义,将其分为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探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影响。

从已有的文献看,现有学者普遍认为实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具有明显影响,但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有待商榷。本文的基础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缄默知识理论也说明了无论是模块化还是项目化的实训课程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都为正向作用。模块化教学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要求学生以任务模块的方式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训要求。该教学模式能够实训实训学生知识点的逐个掌握,并在教学任务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项目化教学指学生通过完整的项目学习,综合了解项目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技能与知识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实现学生知识点的融合贯通,在实践中不断操练巩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5]。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研究假设:

H1:模块化实训教学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H2:项目化实训教学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理论模型的构建

笔者在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的角度,通过实训课程对于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阐述,进而完善实训课程的设置。实训课程主要通过实训教学模式进行刻画,抽样调查不同实训教学模式的学生,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影响[6]。

根据研究假设,提出理论模型如下:

(二)回归分析

1.数据来源

为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便于研究实训教学模式强度对于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影响的具体情况。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测评的历届通信服务专业学生作为回归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测评其经过实训课程的学习后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情况。

2.回归模型设计

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实训环境、实训教学模式等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采用标准的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性是否显著。以理论模型为回归模型的构建基础,借鉴相关文献建立了以下回归模型:

实训教学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回归模型假设

CA=ɑ0+ɑ1MK+e

CA=ɑ0+ɑ1XM+e

通信服务相关专业在进行项目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都会利用企业业务筛选功能,选择不同的实训模式进行教学。模块化实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参与宽带维修、投诉处理、业务咨询等不同模块的实训学习;项目化实训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参与分模块联系,而是通过综合性的实训项目进行实训课程的学习。

为便于自变量数据的衡量与搜集,将自变量定义为实训课程模块化强度和项目化强度。MK为模块化强度,其测量的是学生模块化课程中参与模块化实训的数量;XM为项目化强度,其测量的是学生项目化课程中参与项目实训的数量,由于该数值较大,在回归分析中通过两边取对数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整。预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系数ɑ1>0。因变量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该数值通过前文确定的评价体系进行核算。

该模型主要检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具体是:模块化实训教学是否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项目化实训教学是否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回归检验结果

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实训强度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为研究具体实训课程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将通过回归分析做进一步验证。在回归分析中,将先前统计的自变量与因变量数据导入建立的模型中,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探究在不同实训教学模式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以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

(1)模块化教学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证检验与分析。利用回归模型1对模块化教学模式中的自变量模块化强度与因变量职业核心能力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所示,调整后的R方为0.850,表明模型1对样本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F值为722.944,且Sig为0.000,在1%的水平上显著,能较好说明自变量模块化强度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从回归结果看,模块化强度与职业核心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标准化系数为0.923,验证了本文提出的H1假设,即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模块化强度越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越大。

(2)项目化教学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证检验与分析。项目化教学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影响的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回归模型2中,自变量为项目化实训强度,因变量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其回归结果发现,调整后的R方为0.662,表明了模型2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良好。F值为249.48,且Sig为0.000,在1%的水平上显著,能较好说明自变量模块化强度对因变量有显著性的影响。从回归结果看,项目化强度与职业核心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标准化系数为0.815,验证了本文提出的H2假设,即项目化实训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项目化强度越大,能够显著正向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4.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较好的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两个假设,从回归结果看项目化强度和模块化強度都能够正向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回归结果的实用性,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模块化强度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系数为0.923,而项目化强度的系数为0.815,在相关性上模块化强度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也就是说,模块化强度的提升能够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正向强化更为明显。这一回归结果也能够良好的解释描述性统计中模块化教学模式无论从均值还是区间分布上都明显优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验证了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模块化实训对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的影响更为显著。

通过对实训教学模式的回归分析,在引入实训教学强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不同实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结合实训项目的实际管理经验对现状和问题做进一步说明:

(1)实训教学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作用正向关。从回归分析来看,项目化实训和模块化实训都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目前,通信服务相关专业在实训课程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对于相关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程的设置上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实训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可靠方向,对于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效果显著。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在经费支持、实训教学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等方面的缺陷,实训教学推进较为缓慢。

(2)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效果不及模块化教学模式。从实证结果来看,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实训教学模式做了充分的实证分析,并且引入实训教学强度的概念进一步说明不同实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影响,模块化教学中实训强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学生经过模块化的教学训练可以高效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于整体项目的操练,要求实训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且具备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能力,而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对应完整性的实训教材,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学习困难,两极分化严重,效果不及模块化。而模块化实训主要是通过知识点的逐个掌握及操练达到学习效果,对于大部分学生效果较好。为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应合理设置实训教学模式。

三、 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分析

从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角度对目前实训课程的优化进行探究。目前,实训课程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实训课程能够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同时模块化教学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效果更好。根据现状与问题提出实训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坚持教学改革,落实实训教学

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着重于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点相对滞后、缺乏内在动力、考核体系单一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紧抓教学改革契机,将实训教学模式纳入课程体系的建设范畴,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配备充足的经费和硬件支持,通信服务相关专业可通过与相关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人才输送、校内实训等方式获取企业经费支持,为实训课程的落实提供物质支持。其次,高职学院应该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学校应借助企业和社会资源,充实实训课程教学队伍,优化师资结构,运用各项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进修,提高实训教师“双师型”比例。最后,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也应充分重视实训教学。实训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加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确保实训课时在总课时中保持较高比例,保障高职学生接触行业岗位的学时,从而提高其职业核心能力。

(二)实训教学模式多元化,提高模块化教学比例

模块化的实训教学模式较项目化而言对于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更为明显,而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弥补模块化教学在知识点整体性方面的不足。因此,进一步扩大模块化教学比例,实现模块化为主,项目化为辅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够优化目前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设置。一方面,高职学校应丰富实训项目,为模块化教学提供可能。由于企业项目往往偏向于完整性,针对学生实训也难以提供对口的模块化项目。为满足模块化实训的要求,学校应该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和项目,通过企业技术手段实现项目的模块化,例如,电信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进行10 000客服实训的过程中,可将客服接口分为账务专席、故障处理专席、投诉专席、营销专席、国际漫游专席等,学生在进行模块化知识学习后,通过模块化项目实训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实训项目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的双向推进,配套的实训教材也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项目化的实训教材在紧贴实训大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实训的项目提供指示和帮助。为了确保项目的完整性,必须通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和项目实践,将横跨各个学科涵盖多个模块的整体实训项目通过教材的形式表现出来,且该教材能够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协助学生对于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在编写项目化实训教材过程中应描述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同时也要对如何制定工作计划,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工作任务完成评价,列举完成此工作任务所需理论知識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明确掌握项目流程,陈述项目重点,熟悉工作项目各阶段衔接,以及小组人员之间的配合分工等。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实训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就实训教学的落实和实训教学模式的选择两方面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为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完善实训课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37-41.

[2]蒋乃平.课程目标与综合职业能力——对宽基础、活模块的再思考之一[J].教育与职业,1999(1):19-21.

[3]岳金方,王庭俊,武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内涵辨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24-125.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肖化移,柳燕.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4(18):4-8.

[6]劳耐尔,赵志群.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职业核心能力实训课程高等职业教育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浅议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PBGS教学模式在“办税模拟”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装表接电实训课程教学中的素质与能力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