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绿色校园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析

2018-05-23韩永霞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高职院校

韩永霞

摘要: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市场对绿色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是绿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应将绿色技能的培养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在内涵建设、建设理念、目标、原则等方面渗透“绿色”理念。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和知识溢出理论的运用,为高职绿色校园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4-0032-06

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和气候变化趋势,高校校园环境规划与建设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势在必行。我国在2008年1月发布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等学校将勇于承担起应尽职责,进一步更新观念,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加强国际、国内高校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全力构建可持续发展校园”[1]。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将“绿色发展”作为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战略方针和基本思想,并指出:“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2]。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构建绿色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厘清绿色校园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以更好地指导实施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

一、绿色校园建设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领域绿色校园建设的内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CNKI)上通过高级检索,以“绿色校园”为主题并含“校园建设”进行精确检索(截至时间为2016年),其中包括报纸评论、会议通知、广告等非研究性文献共搜索到311条结果,根据文章篇名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资料,共计166篇。这些文献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页图1、图2所示,可知我国关于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始于1999年,现有关于校园建设的研究多针对和谐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开展,职业院校生态校园建设、低碳校园建设的文章也有所涉及,但针对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成果鲜见。综上,职业教育领域关于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空缺领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一)绿色校园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校园”的内涵界定尚未达成统一的观点,但在称谓上多以“绿色”或其外延对绿色校园的内涵加以探讨,比如“绿色校园(Green Campus)”“可持续校园(Sustainable Campus)”“生态校园(Eco-Campus)”“节约型校园(Conservation-oriented Campus)”等。虽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其目标基本一致,都致力于建设环保节能型校园、注重校园建设的生态价值。高职院校校园建设向“绿色”转型,更能够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素质,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

关于绿色校园内涵的界定,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认为,绿色校园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健康的校园生活,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节约和保护资源、优化环境,创建更加和谐的教育社区。由欧美高校领导人组成的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协会(ULSF)认为,绿色校园是在本国及世界范围内,负责保持人类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校园,将人类面临的生态和社会挑战以知识作为载体传递给人们。1991年12月发表的《哈利菲克斯(Halifax)宣言》提出:“大学的三项功能,即教育、研究和公共服务,三项功能的协调有序发展有助于促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众多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对绿色校园的定义不同,但其主要观点相近,都致力于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将绿色教育的发展、环保理念的传播作为最终目标,指导校园的管理、教学、科研、课程设计以及学校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的进行,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人的培养和塑造、促进知识的传播。从学者及研究机构对“绿色校园”概念的界定中,可以概括出绿色校园中“绿色”的内涵是在校园营建、管理、教学、科研、课程设计等方面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二)绿色校园建设的内涵

当前,学者对校园建设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对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涉及很少,且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要了解绿色校园建设的组成要素,首先要明晰校园建设的内涵。如果将校园建设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中的要素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包括环境、教学设施、建筑、校园绿化等能够看得见的事物,软件建设则包括校园文化、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意识形态层面的事物。绿色校园建设既要实现校园硬件的可持续,也要实现软件的可持续,各要素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绿色校园建设的总目标。绿色校园建设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划者、组织者、执行者和管理者的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好。对系统工程理论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绿色校园建设的组成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优化协调好绿色校园建设中各部分的分工和职责。

二、绿色校园建设的理念

绿色校园的建设首先要确立建设理念,将其作为指导绿色校园建设各项活动的风向标。关于绿色校园建设的理念,多数学者集中于对“绿色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讨,并以这两种理念为绿色校园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绿色教育理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该会议通过讨论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到教育领域,因而提出了“绿色教育理念”。整个校园的建设首先应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进一步开展实践。故绿色校园建设需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教育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融合,学校相关人员通过完善校园管理、改善教育手段、减少教育投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等手段实现绿色校园建设,即在校园建设中始终围绕绿色、可持续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实现绿色人才的培育、绿色科技的发展、绿色校园的展示、绿色文化的传播等一系列目标[3]。

(一)绿色校园建设的目标

绿色校园建设是促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是培养具备绿色技能的人才的主要场所。自1992年以来,世界各国就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绿色人才的培养。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开采,迫使新能源的开发和原始资源的保护工作需立即开展。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WSSD)”,提出“要让今天的教育培养未来的工作者”,即要让教育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务。今天的受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跨专业的通用绿色技能(如图3所示)。绿色校园建设的目标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不断完善校园管理能力提高校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二,通过提高校园规划及环境建设水平,改善学习及工作环境;第三,整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将其与经济、环境的发展相契合,实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第四,完善各项监管机制,使绿色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二)绿色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绿色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绿色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立足于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辅助性服务。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校园营建模式充分考虑到了人的个体需求和发展,以及人的个体知识、技能的增长。绿色校园建设注重学生绿色技能的培育以及教师绿色理念的形成,为未来社会培养具备绿色技能的人才。该原则倡导学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出绿色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

2.持续性原则

所谓持续性原则是指绿色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的工程。可持续是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资源节约和低碳行为是一个缓慢进行的过程,不能盲目追求眼前的效益。贯彻可持续性原则可以实现资源节约以及实现成本—收益最大化,虽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该原则是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的原则。在校园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构建上都需要贯彻持续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所谓绿色校园建设的整体性原则是在系统工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整体性就是要着眼于整体的设计,从整体入手,关注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变化,不能只看局部。在整体性原则下,整体的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也就是说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要比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大很多,系统工程理论就是对整体功能的应用。所以,整体性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扩大系统的功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局的设计,也就是将布局放在整体中考虑。

4.动态性原则

绿色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中的各要素是不断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动态性是绿色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协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关注到各要素的动态变化。在绿色校园建设系统中,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中各要素结构的协调发展,系统中的各要素会根据其他要素结构的变化做出动态调整,以确保系统功能达到最优。

三、绿色校园建设的理论基础

绿色校园建设要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完成。绿色校园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理论框架建设上可以应用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和知识溢出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起指导作用的理论基础;在绿色校园建设实践活动中要以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协同理论的指导实现绿色校园的建设。

(一)生态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1.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于1989年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模型——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指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人,其所生存的空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该生态系统又包含着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系统,如微系统(microsystem)、中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系统(macrosystem),发展受到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先天遗传)和环境因素(社会及物质环境、后天教育)之间交互作用[4]。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将发展中的人所处的环境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包含着很多个子系统,这些系统由内到外,由微观到宏观,有序地互相嵌套在一起,每个系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又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有序发展。

当前,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低碳环保的理念下,应将绿色校园建设视作城市规划建设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职院校虽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具有完整的社会服务链,但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多个子生态系统,即经济、自然、生物。三个子系统之间互相嵌套在一起组成了校园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运行应符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和特征,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受到经济、自然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实现绿色校园建设遵循生态系统规律有序地进行,并保持其生态平衡,才能保证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和谐地发展。

2.生态系统理论在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中的特点

应用了生态系统理论的绿色校园建设,更注重人的发展对校园建设及校园文化的影响。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绿色校园建设中关注的不仅仅是校园的物质绿化,更应该注重人的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在生态系统理论下建设的绿色校园中,人是整个绿色校园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也是绿色校园建设和维持的主要实施者、执行者和受益者。绿色校园的建设是要为人服务,适合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环境的绿化、空气的清洁、人性化的校园设施、以及方便的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上,这些方面都要结合人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提供便捷的服务。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80年代,包括环境承载力论、环境价值论和协调发展论三个子理论[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的。1992年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随即各国根据该行动纲领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不损害后代人对能源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当代人的需求”[6]。此定义表明了人類使用资源要有“度”,不能无限制地使用和开发,而是要让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实施需要遵守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原则,需要依靠科技和教育来实现。只有使用科技手段才能够实现在工业时代的经济效益,又不损害过多的资源,不仅需要在思想层面做到节约、不浪费,更要在知识和技术层面做到可持续。所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责任和义务。绿色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工作者,是满足企业绿色需求的员工。

2.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中的特点

一是以人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二是以资源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标;三是以绿色发展为实现途径;四是以先进的绿色管理理念为保障。同时,在整个绿色校园建设中注重整体性、内生性和综合性。整体性是指不仅要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外部因素,还要考虑各要素内在关系的协调性;内生性则是绿色校园建设系统的内在动力、内在潜力和内在创造力;综合性涉及的是绿色校园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7]。

(三)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

1.协同理论的基本内涵

1969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协同学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部分,这些部分可以称为要素、结构单元或子系统,各子系统在达到阶段目标之后,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最终形成新的有序的系统[8]。而与协同学有关的理论都可以称为协同理论,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三个理论[9]。

在绿色校园建设系统中可应用协同理论协调子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即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解决绿色校园建设中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以及子要素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问题。协同在绿色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合作,如教学系统、管理系统、生活系统等子系统之间可以通过有效地协同,使其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有利于绿色校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绿色校园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2.协同理论在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中的特点

绿色校园建设中协同理论的实现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多元主体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绿色校园建设的主体可以是政府,政府可以为其提供场地;可以是企业,企业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设备;还可以是学校,学校作为绿色校园建设最核心的主体,发挥管理、组织和协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作用。二是绿色校园建设中各要素有序、协调地发展。绿色校园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人、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等子系统,各子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统一才能实现绿色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三是绿色校园中各部分通过协同创新、协同治理实现绿色校园的有序发展。一个系统目标的有效达成,离不开有组织的管理和治理,有效治理是系统目标达成的基础和关键。

(四)系统工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1.系统工程理论的基本内涵

系统工程理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等国家的电信部门为了解决庞大复杂的工程科研和生产任务,以系统科学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该理论是从整体上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优化的理论[10]。同时,也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其适用范围也很广泛,主要用来解决综合性、整体性的问题,而且系统工程理论运用了多门学科的观点来解决多个领域的问题。系统工程理论强调系统要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性,且在使用系统工程理论进行优化时也要遵循这几项原则。

任何系统都是在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作用下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理论除了要注重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还会关注内部环境对系统发展的制约作用。在绿色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将整个绿色校园建设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个系统内部的环境包括教育教学系统、校园建设系统、校园管理系统等子系统,而外部环境则是顶层制度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财政保障。

2.系统工程理论在绿色校园建设中的特点

应用了系统工程理论的绿色校园建设更注重系统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分析绿色校园建设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为优化绿色校园建设方案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归根结底,绿色校园建设是一项以节能为最终目的的系统工程,根据系统工程的系统观点、动态观点、等级观点构筑整体节能规划和节能体系。明确节能工作的重点,细化指标,力争实现全员参与和动态调整[11]。

(五)知识溢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溢出理论的基本内涵

知识溢出理论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Marshall对外部性的研究[12]。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s)是一种学习过程,即通过有目的、主动性学习获得知识的应用或是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现有知识相互融合开发出新知识的活动[13]。知識溢出的途径有很多:人力资本流动、商品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合作研发、非正式交流等活动都是知识溢出的途径。知识溢出效应反映了邻近的知识生产者之间的信息和思想的扩散,加强了空间集聚创新[14]。高校的教育、培养及科研对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深远,实际上大学对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知识的溢出,对社区、城市、区域和全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正面外部性。知识溢出理论对于绿色校园建设与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指导性意义。

2.知识溢出理论在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中的特点

知识溢出理论在绿色校园建设中主要发挥经济功能。知识溢出理论通过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校企文化的相互认同,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为未来进入相关行业工作做好准备,同时有助于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文化,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知识溢出理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就业,还可以为学生未来创业做准备,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EB/OL].[2017-10-1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344/201001/xxgk_75828.html.

[2]中国制造2025[EB/OL].[2017-10-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3]傅利平,涂俊,何兰萍.绿色校园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1.

[4]Bronfenbrenner U, Ceci S J. Nature Nurture Reconceptualized: A Bioecological Model[J].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4):568-586.

[5]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8-369.

[6]傅利平,涂俊,何兰萍.绿色校园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0-71.

[7]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資源与环境,2012(5):9-14.

[8]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9]许应楠,陈福明.基于协同理论的职业院校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及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43-48.

[10]汪应洛.当代中国系统工程的演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6.

[11]罗克喜.系统工程理论在节能降耗中的实践[J].冶金动力,2005(2):80-82.

[12]解涛,肖璐.高校知识溢出与农村知识化: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4):127-131.

[13]Stoneman P.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5:328.

[14]郭嘉仪.知识溢出理论的研究进展与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25-29.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高职院校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