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5-23伍堃
伍堃
[摘要]本文以“互联网+”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影响为主题,主要结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特征,提出“互联网+老师”、“互联网+环境”、“互联网+备课”等多种策略思考。以“互联网+”的时代需求为基础,使针对大学而生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相适应。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047-0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全球已经悄然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随着发生着变化。教师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明确这一时代将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根据这一时代的特征确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通过何种策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互聯网+”时代对教育对象的网络化产生的影响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而这个时代学生的成长环境离不开互联网。此外,他们的成长环境为价值观重要的碰撞时期,在此阶段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二者间存在很多交融和分裂的因素,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难以对问题的模板、答案等作出准确的解答。此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信息传递的快捷也会对思想领域的问题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和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独立、私密,与之对应的是其对公共领域需求的降低。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针对大学生展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莫大的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弱化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1.“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使传统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话语权等方面受到了挑战。首先,这些教育者的单一主体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学生会长期活跃于“朋友圈”、“网络社区”等网络交流平台上,从而忽略老师对其思想政治的引导,忽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与之相反的是,更多地接受网络交流平台上来自专家或者同龄人的影响,这时教育者的单一主体权威性就会被削弱。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会出现一种话语体系难以保持一致的现象,这就会使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体系受到影响,并且很大程度上使“两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的影响受到削弱,从而使教育教学难以发挥更大的效果。而网络交流平台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将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他们在认知和情绪上面临更多问题,并且可能推动他们质疑和挑战传统的教师教学的主体权威性。
2.针对大学生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服力遭到了削弱。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而主体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等。此体系一直以来在内容和宣传等方面秉承规范、统一的传统,并且和国家提出的统一要求相符合,可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难免出现内容枯燥、单凋等现象。而“互联网+”与之相比较,既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进行个人的私密交流,并且涉及更广的话题范围,拥有更加简洁的形式,和我们的生活高度贴合,与老师枯燥的教学比起来,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3.“互联网+”时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意义上较为单向和集中的授课方法。通常情况下,老师会通过校园媒体、讲座以及班级授课等途径对学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这样单向型和大范围的宣传途径往往难以实现和学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沟通,仅仅对短期的大面积教学有益,从而使知识的传播范围以及受众体验感大打折扣,此外,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往往具有单一封闭、说教形式少的特点,此外,老师因其角色特点,往往带给学生一种压迫感,而“互联网+”所具有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特征,却能够使学生自由使用“转发…评论”等功能进行交流沟通。这样的交流方式往往更加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而传统的依靠单向制造话题的教育方式则会受到挑战和质疑。
4.“互联网+”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往往会增强受众“沉默的螺旋”作用。具体来说,此理论是指,人们通常情况下会对存在争议的话题具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如果处于“劣势”和“少数”情况下,受众往往选择沉默或者“从众”,从而避免自己被孤立;但是处于“优势”和“多数”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表达。这样就会导致“劣势”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弱,而“优势”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的现象。一旦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威胁,就会使他们所传授的内容不被重视和信服,这样一来,学生往往会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产生质疑,或者是开始追求一些“虚假”和“负面”的网络传言,这样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变革观念,建立“互联网+备课”长效机制
1.建立起“互联网+备课”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并且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起所存在的网络平台,对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学习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收集。这些信息的来源有日常的沟通交流,在线方式,网络用语,线上线下的综合行为以及思维意识特点等。此外,还要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把得到的信息以理论和实践为分类依据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最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分析他们在其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方面真实的需求以及他们更可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互联网+备课”的长效机制,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得到改善。
2.想要构建“互联网+备课”的机制,首先需要从信息和议程的设置两方面人手,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更加的多样化,从而提高教育内容的监管标准,从而使所传播的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的主流相互贴合,使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实现国家需要和个人关注之间的有机统一。
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兴趣爱好,扩展思想教育开展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从而使教育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以及个人需求仙湖适应。还可以通过增强教育内容的美感来提高教育内容的信服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励志影响,哲学美文等。还可以通过引导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鉴别能力,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更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想要构建“互联网+备课”的体制,还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网络化。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微课”、“微视频”等形式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移到网络平台,促进教育过程的在线开展,并且使线下和线上的活动形式相互配合,从而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二)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环境”
想要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环境”,需要建立起一种“互联网+环境”的双重环境观,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进。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同事具有社会个体以及网络人的双重角色。那么,与之相对应,相关的机构和团体也将分别存在于现实和网络的两个世界中。换句话说,就是世界能够划分为现实及网络两大部分,同样的,环境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两个部分,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互联网+环境”。
此外,还要结合网络环境对当代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并且采用定量和定性方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好论证工作。在深入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互联网+环境”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需要结合其特殊性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实施策略。
最后,還需要结合实际搭建和优化教育平台,从而推动“互联网+环境”的构建。此外,如果想要使对高校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推动,获得一定的主动性,需要以研发、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为人手点。可以通过“互联网+环境”的构建来促进当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互联网化。通过QQ、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使师生的零碎时间得到利用,促进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方式的结合,从而促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学、管理、活动等工作顺利呈现出线上线下共同结合的运行方式。
(三)加强“互联网+老师”的思政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影响力和权威性
1.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具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对现实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改良。网络教育需要基于现实教育来进行,因此必须要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具有清醒的认识,想要使德育改变以往“正面宣传、逆向操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特点,就需要使核心价值观和对文化自信的宣传研究等得到加强,从而构造一种德商并重的社会环境。
2.想要加强“互联网+老师”思政队伍的建设,还需要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自身的权威性。想要增强其权威性,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加强力度,并且使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在展示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更加多样的方式,从而吸引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此外,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起全新的“意见领袖”形式和权威,使其在线的交流学习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美文、音乐、图片、食品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线交流平台更具吸引力。最后,相关的教育个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信息采集方式来收集学生的思想和看法,从而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可以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使“互联网+老师”的系统得到推广和应用。
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从环境等硬件和师资等软件方面,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培育出更为适合新的时代环境的新一代的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36 - 139.
[2]于秋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知与行,2016( 10):113 - 116.
[3]黄晓梅,邓海清,伍瑛,丁建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