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人货架风口过后,路在何方

2018-05-23杨绚然

创业邦 2018年5期
关键词:货柜点位货架

杨绚然

在电影《七宗罪》中,贪婪被认为是人性中排在第一的原罪。而大概没有哪一个创业项目比无人货架更能考验人性。

当然,这不是对人性争议最大的一次。早在共享单车投放之时就有很多人说单车被偷怎么办,被占作私用怎么办,被破坏怎么办,于是摩拜造出了更“抗造”的自行车;ofo采用了更相信人性的做法,结果证明,人性确实不太经得起考验。

但在2017年夏天,无人货架仍然借着“新零售”之风,带着这些争议以燎原之势入驻各个写字楼。随之而来的是有关项目不断融资的消息,仅2017年下半年就有几十个无人货架项目拿到融资,总金额超30亿元。其中最大的一笔,是便利购所获得的2亿美金融资。

然而,尽管资本曾经给这些创业公司带来无限信心,甚至让他们有了狂妄的资格,但他们并没有走上神坛,反而在顺丰、饿了么、每日优鲜等更有供应链优势的公司进入之后一一败下阵来。

“就是可惜了这些钱了。”一位长期研究新零售的投资人感慨道。

盲目的自信和背后的野心

无人货架在刚出现时被很多人扣上了“不高端”的帽子,因为从直观来看,其技术含量颇低:尽管后端运营并不能偷懒,供应链、物流等都决定着项目的生死,但就经营形式而言,给一个成本在几十元的货架贴上二维码,摆上货物,就可以开张了。

但无人货架的从业者坚信自己所做的是对人、货、场的重构,认为无人货架是最靠近白领消费场景的模式,而当一家公司拥有足够多的点位时,就意味着拥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无人货架领域的创业者一片疯狂之时,一位无人货架的从业者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说,因为无人货架点位在新零售以及精细化运营领域所具有的想象空间,BAT一定会进入,而他们进入的方式,一定是收购一家市场上初具规模的公司。

所以,那些创始团队具有超强地推背景和能力的创业公司似乎获得了先天优势,并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阿里背景的果小美以及美团出身的猩便利。

果小美于2017年6月成立,截止到2017年12月,已经先后获得四轮投资并完成了一次战略合并,累计融资金额超过5亿元。而猩便利也在2017年9月—11月期间完成了共计近5亿元的多次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华兴资本、元璟资本、光速中国等等,均为国内一线投资机构。

猩便利同步拓展了两条业务线:无人货架以及便利店。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在很多地方解释过猩便利的便利蜂窝模式,即由蜂王店、蜂巢店和多场景便利架柜组成触点,进而构成服务网络,更近更快地为消费者提供精选商品和服务。光速中国投资人韩彦曾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说,猩便利一家便利店的日销量是传统便利店的10倍。

在无人货架领域,看到机会的不只一家,以便利店起家,由去哪兒的创始人庄辰超创办的便利蜂也在去年夏天进军无人货架领域,并于今年年初宣布收购领蛙。但还未出三个月就有消息传来,称便利蜂已铺设简易货架的38个城市将全部撤站,而在此之前,便利蜂曾对外宣布已在全国范围内完成2.5万个无人货架的投放。

这个看起来似乎门槛有限的生意,一旦涉及到线下运营,哪一方面都不那么容易做。选址、成本控制、品类选择等等,都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即使是7-Eleven,也是在中国经营数年之后才实现盈利。而这些,似乎都不是互联网人所擅长的。

地推曾是最大的筹码

没有人想到的是,BAT选择了自己做,而不是收购一家公司。

如前文所言,线下运营并不容易。单拿无人货架来说,有两个因素决定着经营情况,一是损耗率,二是供应链、物流。

在供应链、物流方面,饿了么、每日优鲜、京东到家、顺丰等凭借原有的产业基础,做起来更具优势。而那些被资本裹挟的公司在供应链、物流等方面难以快速实现跃升,它们选择先去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损耗率。于是,便利蜂等公司开始升级智能货柜。

但便利蜂在被曝撤站之后曾回应称原因是智能货柜的产能不足,市场供需矛盾短期无法解决。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说,智能货柜的生产并不是关键问题,导致撤站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智能货柜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平衡。在这一轮竞争中,获得大量资本的无人货架项目都要靠超强的地推能力取胜。所以在相关的公关战中不断有新闻曝出某某无人货架项目又攻进了哪些写字楼,抢占了多少点位。很多项目甚至不惜牺牲盈利去抢占一些并不适合摆放无人货架的点位,例如猩便利就曾被曝其货架被随意扔在了小区或无人看管的过道里等等。

选择摆放智能货柜的点位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一般情况下需要较为封闭的环境,例如办公室、联合办公空间等等;

2.就办公室环境而言,要选择30人以上的办公室才有可能产生盈利;但智能货柜的投放是另外一套模型,并不同于无人货架,对办公室人数、投放区域的人流量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他们之前抢占的点位是否真正有价值?在线下零售中有一个逻辑——越是租金贵的地方越赚钱,而无人货架进入任何一个区域几乎都是免费的。虽然一个区域内相对能够承载的货架有限,并不是完全开放的,但总体而言,无人货架项目在这方面并没有形成较强的竞争门槛,而且一旦运营不善就会导致大规模撤站情况的发生,最后功亏一篑。而随之破灭的,还有他们被收购的希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被资本投资的公司,想要有人接盘越来越难。”上述投资人说。

据上海某孵化器的行政人员透露,该孵化器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共入驻约120人,进驻的无人货架公司共有3家,分别是饿了么、每日优鲜、猩便利。从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饿了么、每日优鲜均运营良好,其中饿了么因为占据了入口位置,所以销售量最佳,但两者均能做到两天一补货;而位置较差的猩便利目前光顾者廖廖,一周多才能看到一次补货员的身影。

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曾说:“随着一些玩家的退出,到2018年年中,无人货架的战争就会结束。”但他没有想到,在战争结束之前,曾被资本高高捧起的自己就要面临生存的考验。

猩便利也曾在品类上做过一些差异化的尝试。公司挖来了我厨生鲜前COO夏荷,而后在零食、饮料等之外推出了每日早餐套装——一瓶豆浆加一份面包,只需要几块钱。

但因为时效性,鲜食是便利店中损耗最高的品类。“便利店每天结业都会扔掉很多鲜食。其实鲜食很难赚钱,但又必须要做,因为它具有引流的作用。”

在粗放式管理的无人货架之上,鲜食似乎更难生存。“他们几天才来补一次货,加上放置环境,会觉得不太新鲜。”一名白领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说。

未来,转型还是死亡?

留给这些无人货架公司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在前文提到的那位投资人看来,“会不会死,就看他们如何转型了”。

而这些公司也正在做着不同的尝试。如猩便利,除了升级智能货柜,还已开始测试“25分钟可送达”的办公室订餐跑腿业务,同时开始提供超市配送以及跑腿等服务,还支持用户在小程序中预订早午晚餐以及下午茶。

无论如何,无人货架这个在互联网人眼里看来是“降维打击”的战场,其实更加需要精细化运营。否则,“速生”带来的只有“速死”。

猜你喜欢

货柜点位货架
引入注目的货架式包装
无人货架,真的凉了?
浅谈舞台灯光工程配电回路设计
大盘仍在强烈下跌趋势中
文本教学:寻找文本的语文意义
整理货架
淮南市国控环境空气监测点位设置技术研究
脆美人
台船成功研发全世界最大超级货柜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