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探讨

2018-05-23胡长付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亚急性滤器溶栓

胡长付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广西 桂林 541000)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以突发性下肢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血管疾病。此病患者在发病后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以降低血栓脱落、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间歇充气加压(IPC)装置是一种由气泵、控制器和气囊套筒组成的诊疗仪器。在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使用IPC装置进行治疗可取得促进下肢静脉排空、加快静脉中血液的流速、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采用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联合IPC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病程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急性组(病程≤14 d)及亚急性组(病程为15~30 d)。在急性组40例患者中,有男30例,女10例;其年龄为27~75岁,平均年龄为(45.95±10.11)岁;其中有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2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21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3例。在亚急性组20例患者中,有男11例,女9例;其年龄为25~74岁,平均年龄为(45.25±9.98)岁;其中有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1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0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13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急性组患者分为急性B组(n=20)和急性A组(n=20),将亚急性组患者分为亚急性B组(n=10)和亚急性A组(n=10)。除病程以外,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各组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及低流量吸氧治疗,对其患肢进行制动。对急性A组患者、亚急性A组患者采用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静脉置管溶栓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急性B组患者、亚急性B组患者采用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联合IPC法进行治疗。

1.2.1 施行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的方案 使用先健Aegisy滤器、Ins Pulse Spray灌注系统及Angio Dynamics公司生产的溶栓导管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根据其病情对其进行股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导丝,再置入血管鞘。在定位肾静脉后置入滤器,然后进行局部加压包扎。使患者取俯卧位,对其腘静脉进行穿刺,在被血栓闭塞的静脉腔内置入交换导丝及溶栓导管。经溶栓导管24 h持续泵入尿激酶(40~60万 U/d)进行溶栓治疗,持续治疗5~7 d。

1.2.2 进行IPC治疗的方案 本研究所用的IPC装置为英国Huntleigh公司生产的Flowtron Hydroven3间歇充气压力治疗系统治疗仪。在为患者置入滤器后的第1~3 d使用该治疗仪对其进行持续24 h的IPC治疗,治疗参数为:压力为70 mmHg,充气时间为60 s,放气时间为30 s。在为患者置入滤器后的第4~10 d,根据其病情每隔6~8 h对其进行一次IPC治疗,治疗参数为:压力为50 mmHg,充气时间为60 s,放气时间为30 s,每次治疗30~60 min。

1.3 观察指标

在对各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将其临床疗效分为以下级别:1)痊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经造影检查显示其深静脉管壁中无血栓,血流通畅。2)缓解。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经造影检查显示其深静脉管壁中有少许的血栓残留,血流通畅。3)无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在对各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分析其发病血管的通畅程度,并将其血管的通畅程度分为以下的级别:1)再通:患者发病血管的通畅度≥75%。2)改善。患者发病血管的通畅度为50%~74%。3)无效。患者发病血管的通畅度<50%。分别观察各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肺栓塞及出血性并发症的情况。在各组患者出院后的第12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并评估其静脉功能障碍(VDS)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与急性A组患者相比,治疗后急性B组患者病情的痊愈率较高,P<0.05。与亚急性A组患者相比,治疗后亚急性B组患者病情的痊愈率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后各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的分析

与急性A组患者相比,治疗后急性B组患者发病血管的再通率较高,P<0.05。与亚急性A组患者相比,亚急性B组患者发病血管的再通率较高,P<0.05。详情见表2。

表2 治疗后各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的分析

2.3 治疗后各组患者发生后遗症及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急性A组患者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0%(4/20), 急性B组患者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A组患者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2/20), 亚急性B组患者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5%(3/20),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各组患者发生后遗症及并发症情况的比较(n)

2.4 治疗后各组患者VDS评分的比较

在各组患者出院后的第12个月对其进行随访的结果显示,与急性B组患者相比,急性A组患者的VDS评分较高,P<0.05。与亚急性B组患者相比,亚急性A组患者的VDS评分较高,P<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后各组患者VDS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发血管。深静脉血栓患者多为长期卧床者或活动量过少者,其病情若持续进展可发生肺栓塞及死亡。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疗法、药物疗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2]。临床实践证实,对此病患者进行手术取栓治疗的创伤性较大,可导致较多的术后并发症。而且,很多此病患者在病情得到确诊时已经错过了进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发病后的5~7 d)。因此,在临床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为施行置管溶栓术[3]。研究发现,为此病患者使用溶栓药物的剂量越大、其发病的时间越长,其后遗症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4]。

IPC装置是一种由气泵、控制器和气囊套筒组成的诊疗仪器,主要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溃疡及静脉血栓等疾病。近年来,临床上所用的IPC装置得到不断的改善,治疗方案也逐渐得到优化。目前,临床上已经能够根据患者腿部不同的部位及气压的变化调整对其进行IPC治疗的方案,从而可使其静脉血液动力学指标较快地恢复正常,并可保障其临床疗效[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采用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联合IPC法对急性和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东,李晓强,钱爱民,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2):1190-1193.

[2]王深明,武日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指南与实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2):1264-1266,1304.

[3]刘丹,陈嘉,刘立群.医用弹力袜联合充气压力泵预防老年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4035-4037.

[4]王建春,白爽,傅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5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960-1962.

[5]朱云海.观察间歇气压治疗配合下肢环形按摩对预防髋部骨折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J].心理医生,2016,22(11):59-60.

猜你喜欢

亚急性滤器溶栓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Denali和Celect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单中心经验
两种工况下8 种腔静脉滤器疲劳强度的对比研究
花粉过滤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Aegisy型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的动物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