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都思《英华词典》的特点及影响探析

2018-05-23杨雅萌邵则遂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英华词条词典

杨雅萌,邵则遂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9世纪前中期,继马礼逊、米怜之后,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瓦尔特·亨利·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成为来华的第三位新教传教士。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传教事业中,在华设立印刷所、创办报刊、翻译《圣经》、编撰词典,不仅是中文出版印刷史及圣经汉译史上的重要人物,还是一位有极高语言天赋的汉学家,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令人遗憾的是,麦都思于1847年出版的《英华词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只在少许论文的参考文献和脚注中被提及,但它在英汉词典编撰史上的作用不能被忽视。

由于在马礼逊的《英华字典》里常常找不到所需词汇,麦都思打算自行编撰一本英华词典。这一想法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已产生,但他因材料不足而暂时搁置了编写计划。1842年,麦都思在巴达维亚出版了两卷本《华英字典》,此时他已拥有编撰词典的丰富经验,再加上马礼逊的《英华字典》作为参考,在各项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始了《英华词典》的编写。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1436页,分别于1847年和1848年在上海墨海书馆出版。

一、《英华词典》的内容和特点

麦都思在序言中提到,该词典以《康熙字典》作为编撰基础,参考了马礼逊的《英华字典》和一位匿名作者编写的《汉拉词典手稿》,但在该词典列举的中文词汇数量以及这些词汇的表达方式上远远超过两位前辈。该词典主要是为外籍人士学习中文而编,所以作者非常重视译文的标准地道,特别是中文译文。他在序言中反复强调,如果作者没有理解错误,大多数情况下的译文都是准确的,而且词典中的大部分短语均摘录于汉语文献。不过,英语和汉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许多英汉词汇在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等,或者完全找不到对等的词汇或短语。迫于无奈,作者只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基础造一些新词,但这种自造新词的数量很少,尽量确保词典中的英文表达与对应的中文译文相符。

麦都思的《英华词典》共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第二部分为拼字法,简单介绍了该词典中的汉字注音原则、拼写方法及声调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为正文。据估算,正文部分共收释英文词条约15900条,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每个主词条依次包括词目、英文义项、对应的所有中文译文及中文注音。这种编排体例及用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的原则与马礼逊的英汉字典并无二致。在列举英文义项及对应中文译文时,麦都思考虑到了汉语的丰富性及文学性,一般将常用义项置于靠前的位置,将不常用义项置后。即便有些词过时了或者只在诗歌中使用,甚至很少使用,他都尽可能地将全部义项列举出来。对于这样的编排,麦都思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把这些中国人自己使用的大多数词汇集到一起应算是明智之举,因为这给那些擅长语言的学生提供了方便。显然,这种做法可以使学习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每一个词条。另外,作者在每一页的页眉处都编撰了词头,方便使用者进行检索,提高了使用效率。

从词典的微观结构来看,《英华词典》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二,多数情况下,当主词条是动词时,作者通过“to+动词”的形式来表示该词条的动词词性。如“to besprinkle”表示洒水;“to bear”意为负、担、荷;“to break”为破、打破、破坏等意。对于名词性的主词条而言,其表示方法有“a/an+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原型以及名词复数等三种形式。如“a baby婴、婴儿、孩儿”;“cabbage”为不可数名词,意为蔬菜,直接列举为名词原型;“cause”作名词时意为原因,是可数名词,作者选择用原型作为主词条;“armpit”为可数名词,在词典中列为名词的复数形式“armpits肘腋、胳腋”。对于同一个单词的不同词性而言,作者选择分别列举为主词条,如“answer”一词,其动词和名词词性分别通过“to answer”(回答)和“an answer”(答案)两个主词条表示;“brave”一词通过主词条“brave”(勇敢)和“to brave”(勇敢地面对)分别表示形容词和动词;“button”一词的名词和动词形式分别由“button钮,纽扣”和“to button上扣子,上钮子”表示。

第三,作者在部分名词词条的短语例证中,用英文“do”来表示之前出现的主词条。如“buttress傍墙”词条下的“the prop of do.墙垛子”,“acknowledgement达恩微意”词条下的“do. of a fault认过,do. of a benefit感恩”,“antelope羚羊”词条下的“large do.麋、horns of do.麋茸”。

第四,义项的中文译文包含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首先,作者收释了很多成语和谚语,例如“to assent应诺、应允、允诺”词条下的“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degrade免职,革职”词条下的“黜陟幽明”;“delight快乐”词条下的“乐善不倦、安贫乐道”。其次,有些词条后附带较为详细的注解,如“belle-lettres六艺,技艺,文章,文学”词条下明确解释了六艺的内容;“battalion”附带的解释为“of 500 men,旅”;“carrat葛力”词条解释为“16 grains of rice make one carrat,米十六粒为一葛力”。另外,该词典出版于1847年,正处于清朝晚期,所以必然存在一些极具中国封建主义色彩的译文,如“翰林学士、翰林院,伏拜、磕首拜、下首拜、跪拜,登榜、进秀才、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折桂香,言官、御史、谏官”。

第五,麦都思早期活动于东南沿海一带,其注音方式适用于东南沿海各省,使得这本官话词典中极少数注音兼具方言色彩。例如“人”注音为“jn”;“天”注音为“t’h⊇en”;“教”注音为“keaóu”。本词典的少数例证也比较口语化,部分例证中出现以“了”“子”结尾的短语,例如“broken破”词条下的“broken asunder折断了”;“brood,子息、种类”词条下的“a brood of chickens一群鸡子”;词条“bullet”译为“铳子、弹子、炮子”。

二、《英华词典》的不足

尽管麦都思的《英华词典》在短语例证和收释词语方面较之前的词典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

第一,没有说明编撰体例,编撰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存在前后不一的情况。词典除了正文部分以外只有序言和拼字法,作者没有将本词典的编撰体例交代清楚。正如上文提到的,有时作者会用“do”来代替前面提到的主词条,但并非全文使用这种编写方法,这势必给词典的初次使用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降低使用者的学习效率。

第二,该词典的主要目的是为外籍人士学习使用汉语提供帮助,所以作者没有明确标注词性,仅通过搭配来示意,例如“to+动词”和“a+名词”等形式。而形容词、副词等其他词性的主词条只有通过例证中的搭配才能区分,这要求学习者在使用该词典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英文基础。

第三,收录词条的标准不一。首先,当主词条为名词时,其多种形式都存在,有名词原型、名词复数及“a+名词单数”三种形式。其次,有短语、复合词、作主词条的情况,如词条“acquainted with相熟”;“admonition to the age,劝世善言、劝戒言语”;“back bone吕脊,背脊”。同时,例证设置的随意性较大,复合词、派生词、短语、成语、谚语都放在例证部分。

第四,中文译文存在少量错误。如“to besiege围困”词条下的“to besiege a city围城功打”与“to beset围闭,围绕”词条下的“to fall upon偶然功打”,其中“功打”应为“攻打”,但是在“to battle攻占”、“to aggress攻击,攻打”和“aggressor攻打之人”等词条中“攻”使用正确。译文有误的情况还有“here在此”词条下的“I am here,在我此”,译文的正确语序应为“我在此”;“adry”是形容词,意为“干的,渴的”,作者译为动词“口渴”。由于本词典以马礼逊的《英华字典》作为蓝本,作者在借鉴马礼逊的译词时几乎连误译也继承了下来。

三、《英华词典》的作用和影响

在马礼逊编撰《英华字典》之前,中国国内还没有一本英汉字典作为参考,所以马礼逊在其序言中说道:“自从我开始为这部分内容收集词汇起,转眼之间已过去13年了。在此期间,我不断对其增补。但由于字、词的类别太多,要想将中文和与之对应的英文全部搜集起来,这样的工作,对一个人而言太广泛了,即便穷尽其毕生精力也无法完成。”因此,马礼逊的《英华字典》正文部分仅480页,而麦都思的《英华词典》基于对马礼逊字典和《康熙字典》的参考,增补了许多词汇与短语,全文共1436页,无论在词目数量还是例证数量等方面都有进步。另外,马礼逊列举了大量英文例句及对应译文,而麦都思绝大多数词条以短语为例,认为:“中文中有很多汉字发音相同,这对表达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并常易引发错误。为防止发音贫瘠所可能导致的混乱,中国人习惯把同源的和同义的词汇一起使用,把单个词合并成固定短语,这些习惯用法就如我们语言中的复合词。这样中文就成为一门短语的语言;不仅要学习其词汇、音调,其搭配体系也要学习,在这个国家这更重要”。卫三畏也表示:“中文书面语是一门短语的语言,每个重要的字都有其合适的修饰语,母语学者见之即知这些字的用法是否妥当。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好的中文学者,脑袋中要装满这些短语才行。”由此看来,麦都思在词典中增加短语例证的做法毫无疑问地促进了英汉词典编撰的发展。同时,《英华词典》的编排方式和结构较清晰,符合外籍人士学习汉语的习惯;收录的词条和短语例证比较实用,易于理解和掌握。麦都思对例证的意义及译文都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记录的晚清官话语音也比较准确,这为我们研究晚清时期的词汇及语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S. Wells Williams. Review of 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 by W.H.Medhurst[J].the Chinese Repository,1843(12).

[2]高永伟.禧在明和他的英汉词典[J].辞书研究,2017(2):68-74.

[3]Walter Henry Medhurst.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M].上海:墨海书馆,1847.

[4]刘立壹.麦都思的翻译、学术与宣教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英华词条词典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
大数据相关词条
漫画词典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