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月,致敬这群年轻人

2018-05-23

中国民政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国新闻社殡仪馆丹丹

清明节前后,人们照例祭奠祖先、远足踏青,而一群年轻人引发的媒体关注,给节日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谈到入殓师,一般人都会感到神秘和抵触,尽管认为他们的工作很重要,但是真正敢于选择这个职业的年轻人却非常的少。四月的舆论媒体为我们揭示了这群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山东省青岛市北红十字护老院慧鑫新华社客户端以《大学毕业生从事临终关怀:温暖最后一程》报道了山东省青岛市北红十字护老院护理员慧鑫。她说,既然每个人都要走这么一条路,我们有这种权力和能力,在他(她)最后的时候可以帮助他(她),让他(她)安详、祥和地走。当时选择这个专业就是觉得就业前景需求比较大,开始有不适的感觉,特别想逃离,但是后来看到老人的安详和家属满意的样子,自己产生了喜悦感和成就感。

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王丹丹《潇湘晨报》报道的是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80后女孩王丹丹。她大学起就与殡葬行业结缘,曾转行做公务员7年,却因觉得不适应干回老本行。她说自己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想做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已经离不开入殓师的岗位。现在,殡仪馆成立了“王丹丹工作室”,遗体整容化妆服务由不足30%上升至90%以上。她独立创造的“油粉结合化妆法”得到广泛运用。她配成的技术成熟的遗体防腐液药方,填补了湖南省遗体防腐技术空白。

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曲杰新华网报道的是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怕黑、怕虫子、不敢看鬼片不敢去医院的遗体整容师曲杰。她说,以前每到清明节都是殡葬暴利等负面信息,现在正能量的东西越来越多,举行公众开放日,公开收费标准、工作流程,透明化以后也就不神秘了,大家对生死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殡葬的认可度也高了。她说,我们也是服务业,跟医生、法医一样,都是很平常的大众化职业。“同样的路重新选——我还是会选这个。”曲杰说。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殡仪馆刘灿、向志文中国新闻社记者到烟台市福山殡仪馆采访时感受到,与阴郁、沉闷等形容词恰恰相反,这个行业里的年轻人用勇气、坚韧,以及阳光的心态,坚守在殡葬行业,不舍昼夜,护送每一位逝者来到生命终结的“入海口”。工作人员刘灿表示,虽然时常还是会感受到人们的偏见,但他都报以理解,当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向志文欣慰地感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个性化的绿色丧事服务。他经常通过自学等方式更新专业知识,他比较欣赏台湾一些地方的殡葬服务,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死者家属得到细腻温暖的服务。这些年轻人共同的愿望只是多给逝去的人一些尊重。

广西柳州市殡葬管理处陆力(化名)、谭思路广西柳州市殡葬管理处遗体整容师陆力(化名)向中国新闻社记者表示,我把我们的工作看作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窗口,一点也不神秘,妻子十分支持我的工作,她说人生来就是要面临死亡的。我们团队非常团结、工作氛围也很好,外人不理解,可我很珍惜这份工作。班长谭思路表示,虽然社会上对遗体整容师等相关行业还存在一些忌讳和不理解,但让逝者自然安详地离开,一直是我们的追求。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殡仪馆徐纯《武汉晚报》采访的是一位为纪念逝去父亲偷偷把高考志愿改成入殓师的“90后”女孩徐纯。经历了挚爱亲人的离开,她第一次思考生死和亲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一职业,埋下了对这一职业敬畏和向往的种子。她说,因为自己经历过生死离别,所以能设身处地理解家属的遗憾和难过。她认为现代教育体系下缺失了对死亡的教育。她认为自己是价值追求型人格,这份工作并没有外界传说中的高薪,对她来说,是一种使命,送逝者最后一程。

向这些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默默奉献的年轻人致敬!

猜你喜欢

中国新闻社殡仪馆丹丹
习近平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的贺信
相距多少米
高中数学之美
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的四大特色
林丹丹
去殡仪馆
魂锁殡仪馆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Suffix—ive
殡仪馆里的笑声
殡仪馆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