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视角下山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2018-05-23

统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适应性产业结构山西省

李 玥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会系,山西太原030024)

高职院校长期为我国输出技术性人才,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提出新要求。专业作为高校最基础的办学单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而部分院校盲目扩大专业数量和规模,师资、教学设备却跟不上,无法满足学生的认可和市场需要,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出现“结构性浪费”;部分院校专业设置陈旧,校际同质化严重,无法跟上新时代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出现“结构性缺失”。供给侧结构改革旨在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水平,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院校专业设置应吻合社会产业发展需要。山西省目前正积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提供高质量技术人才、能否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得以优化关系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山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山西省产业结构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发展,山西作为全国著名的能源生产基地,长期依靠煤炭发展经济,只有将深化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相呼应,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发展、新金融、人力资源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扩大优质有效供给,推进经济质量变革、效益变革。

由山西省统计局官网的数据(见表1)可见,近十年来山西的GDP总值在不断提高。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比重保持在稳定状态;第二产业比重在2011—2016年这五年间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比重有所上升,但跟发达国家第三产业60%—70%相比,仍具备发展空间。

表1 2007—2016年山西各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表2 山西省2007—2016年间产业结构偏离度

2012 -0.828 6 0.909 6 0.007 5 0.581 9 2013 -0.804 5 0.790 7 0.037 9 0.544 4 2014 -0.790 5 0.662 5 0.086 5 0.513 2 2015 -0.782 3 0.392 8 0.251 0 0.475 4 2016 -0.780 9 0.323 2 0.283 5 0.462 5

(二)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产业发展与就业人数是否匹配的指标之一,可衡量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对应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产业结构偏离度=三大产业的产业比重/相应的就业人数比重-1,若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较大,意味着两者关系不够协调;若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接近零,意味着经济活动效益越好。

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及上文公式得到表2,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产业比重小于就业比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而绝对值不断变小意味着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局面正在逐年缓解;第二产业在2007年与2008年间结构偏离度较大,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不断号召去产能,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明显缩小;山西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小,说明其与就业结构均衡状况较好。通过对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的平均值计算可见,近十年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2015—2016年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最为均衡。

二、山西省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山西省共有高职院校48所,其中公办院校42所,民办院校6所;招生规模为10.01万人次,在校生规模为28.82万人次;共设置专业327个,专业点1 009个,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139个。其中,位于太原的高职院校共有25所,共设有534个专业点,占山西省专业点比率为52.92%;位于运城的高职院校有6所,专业设置点数为110个。就全省范围来看,财经类专业分布点最多,其次是制造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共有21所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率最高(43.75%);其次为酒店管理专业,设置率为39.58%;会计、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传统专业设置率也较高。从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专业分布点为32个,占比3.17%;第二产业专业分布点为490个,占比48.56%;第三产业专业分布点为487个,占比48.27%。第一产业分布点最少,第二、第三产业专业分布点较多。

三、山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确定各适应性权重指标的比重,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评价。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度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等的适应程度,具有一定的多因性和模糊性。因此,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AHP层次分析法、Delphi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因素集和评语集,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及模糊综合判断矩阵,最后得出综合判断。

(二)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指标并确定各指标权重

我们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布局、院校办学四个角度衡量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设置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更新换代加速,不能仅考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这类静态指标,还应考量三大产业结构变动与专业调整的适应度这类动态指标,还要考虑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亟须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特殊省情,加入区域三大产业与相关专业就业人数的适应性、区域特色产业与院校特色专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国家政策支持这三个评价指标。从而得到因素集,因素集U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U={U1,U2,U3,U4,U5}。

表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各指标以及权重分配

通过与相关专家协商并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的通用指标,确定将按照适应性的强弱程度划分出A非常不适应、B不适应、C一般适应、D适应、E非常适应五个选项,非常不适应说明专业设置必须彻底改革,而非常适应则说明专业设置合理。

确定评价集合为:V={V1,V2,V3,V4,V}5。由于综合评价依赖于各因素所起的不同作用,因此需要确定各因素占比,它是U上的一个模糊向量,记作A=(A1,A2,...,A)n,其中Ai为第i个因素的权重,其中Ai=1。

(三)构建判断矩阵

通过咨询山西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及教育厅的24位专家,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判断,采用Delphi评分法将各指标两两比较进行打分。具体采用1—9标度法(见表4)。

表4 判断矩阵赋值标度

构建判断矩阵r,通过定性判断和定量表示,构造出的一级指标判断矩阵为R,矩阵V通过YAAHP软件测试,判断矩阵CR=0.0383<0.1,通过一致性检验。

为了得到一级指标相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的权重,对A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A=(0.41,0.31,0.16,0.12)。

同理,U1与 U11、U12、U13的判断矩阵为:

通过计算得出 A1=(1.67,0.83,0.83),归一化处理后 A1=(0.50,0.25,0.25)。

同理,计算出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见表3),并由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相乘,计算出总权重数值。根据总权重数值,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招生比率增长速度与产业增长速度适应性具有较大权重。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

山西省高职院校存在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专业同质化严重且与产业适应性一般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有效专业供给,确保专业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拓宽人才培养思路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我们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评估制度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山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该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山西省计划在2020年初步建立起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为了走上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道路,对于重点专业应加强顶层设计;政府还应打造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专业设置评价体系和预警机制,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专业发展动态,兼顾整体性和个性化建设,遴选特色专业重点扶持;政府应明确服务方向,确保省内产业更新换代与专业设置无缝对接。

(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贴近需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山西省各级政府应深刻认识到深化产教学融合、工学融合已成为支撑职业教育健康成长的重要议题,各方要共同努力,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指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赢,发挥资源优势,全程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山西省目前共设有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8个,校企合作也有很大进展,例如,2016—2017年,山西财贸职业学院、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苏宁云商、华信智原、山西神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签约校企合作,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三)调控专业进退机制,打造区域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吻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情况,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山西省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拉动就业增长能力较弱,第三产业未来仍具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山西产业结构单一,大量资金投入能源和重化工建设,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各院校应适应省情,做大做强服务传统产业的专业,对于与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对接的专业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还应建立起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撤销落后专业,培育紧缺专业,充分体现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赵淑梅,宋春辉.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92-197.

[2]陶 红,廖慧琴.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6(18):40-44.

[3]张 舸.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0-73.

[4]徐莉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3):5-8.

[5]沈陆娟.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20-26.

猜你喜欢

适应性产业结构山西省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