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制度约束与政策建议
——基于47位常规生产农户的深度访谈
2018-05-22陈卫平
陈卫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1 引言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有2.6亿农户,其中2.3亿是承包农户[1]。而且,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主体[2]。因此,如何促进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从常规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什么因素决定农户生产的绿色转型?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一个视角是标准经济理论视角[3],它将农户视为纯粹追求效用的“经济人”,农户的生产转型决策是在经济理性的指导下,根据“以最小成本达成最大效益”的原则而进行的决策。另一个视角是新制度理论视角,它认为组织或个体是制度环境下的次级系统[4],身处于制度环境中的组织或个体要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行为和做法,而不管这种行为和做法是否有效率[5]。这也意味着,农户的生产转型决策除了“追求效率”的标准之外,还有可能受制度环境约束而寻求合法性支持。
现有文献大多采用标准经济理论来解释农户的生产转型决策,例如,Pietola和Oude Lansink估计了经济收益对农户向有机农耕转换意愿的影响[3]。Kuminoff和Wossink应用实物期权方法评估了诱导农户向有机农耕转型所需的补偿[6]。还有许多文献通过考虑多种社会经济因素来进行研究,这些实证研究表明,政策补贴[7]、产出价格[8]、经济收益[9]等因素都对农户生产转型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已有文献较少从新制度理论来研究农户的生产转型问题。Press等人的研究对此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10],他们发现尽管在美国高平原地区小麦有机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激励,但农民为了获得合法性支持仍然采用常规生产,例如,现有的农业研究成果和生产投入品供应更适应于常规生产,从事常规生产的农民也更容易获得信息、销售渠道和银行信用,这为常规生产的农民提供了规制合法性的基础。但遗憾的是,Press等人的研究仅针对美国高平原地区小麦的个案研究[10],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直接以中国农户为情境的研究。
本文试图以中国农户为研究对象,从新制度理论视角,探索农户生产转型所面临的制度约束及其对策措施。鉴于本文目的是要对“现实问题获得一个新的理解”[11],它适合于深度访谈方法,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四川、福建、山东等三省47位常规生产农户的深度访谈获取数据并进行内容分析。下文中,本文首先回顾有关新制度理论,然后描述研究方法并报告研究结果,最后讨论本文研究的理论与政策含义。
2 理论背景
新制度理论认为,组织或个体生存在制度环境里,它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为大家所接受。在这种因果关系下产生的行为和做法是受到社会承认的逻辑或合乎情理的逻辑制约的[12],即遵循合法性机制。这里的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13]56。因而,制度包含三大基础要素: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它们都为合法性提供了三种相关的但明显不同的支撑[13]58。
2.1 规制性制度要素
规制性制度要素包括正式的规则、法律、政府政策以及非正式的民德、风俗。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确立规则、监督人们遵守规则,并且可能以威胁使用惩罚为基础把自己的意志施加于他人,也可能通过激励和诱惑的方式,来获得人们的遵从。因而,遵守规则是人们获得合法性的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规制性要素对绿色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美国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立法规范,对有机农业转换期采取财政补贴和认证成本分摊,2008年的农业法案又提高了补贴标准,并制定了与转换期配套的贸易、技术、信贷、保险和研究政策[14]。斯托尔茨、拉波金指出[15],欧盟国家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外,还通过财政(生产者补贴、检验费资助、投资许可、动物福利改善计划等)和技术信息(技术帮助、职业培训和教育计划、科研支持、示范项目投资许可等)层面来对有机农业进行扶持。
2.2 规范性制度要素
规范性制度要素包括价值观(指行动者所偏好的观念以及用来比较和评价现存结构或行为的各种标准)和规范(指规定事情应该如何完成,并规定追求所要结果的合法方式或手段),其合法性基础是建立在“道德支配”之上。规范性要素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施加限制,但“也会赋予人们社会行动某种力量,对社会行动具有使能作用”[13]63。
较之于常规农业生产,绿色农业对于如何组织管理农业,尤其是如何看待农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和生产规范。Press等人对美国小麦生产农户的研究表明[10],常规生产农户和有机生产农户拥有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和生产规范。例如,对于什么是科学种植,常规农户认为主要是高产,追求产量或经济回报的最大化;有机农户则强调通过各种途径让生物多样性最大化和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对于土地,常规农户把土地看作是生产中介,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有机农户认为土地是生态系统一部分,应给予生态保护。关于杂草控制,常规农户认为杂草会减少产量,违背了经济回报最大化的原则,因而应清除干净;而有机农户则强调自然和保护土壤健康,认为可以通过不同的农艺方法来控制杂草,而不是用除草剂去根除它。
2.3 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
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是指在社会背景中潜意识接受的规则、惯例以及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它构成了关于社会实在的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构意义的认知框架。在大多数的情境中,人们之所以会遵守认知性制度,是因为“人们难以想到其他的行为类型”,并“理所当然地认为那些惯例是‘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恰当方式”[13]66。它强调通过遵守共同的情景界定、参照框架或被认可的行为模板而获得合法性。
文化-认知性要素对农户生产绿色转型也可能产生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中广为认可的行为模板是依赖于化学肥料、农药、抗生素等外部投入的常规生产方式,这会诱使农户去接受、采纳社会上认可的常规农业生产做法和形式,降低农户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的意愿。已有研究也显示,那些采用绿色生产或者向绿色生产转型中的农户常常会受到来自于家庭、朋友、其他常规农户的压力,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和合作,甚至被认为是“理想家”[16]。
新制度理论在消费者行为[17]、环境管理[18]、创业研究[19]、企业社会责任[20]等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很少应用于解释农业生产转型决策问题的研究[10]。依据新制度理论,受合法性机制的作用,农户生产的转型决策会受到他们所处的制度环境影响,进而选择与制度环境相契合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如果制度环境是与常规生产方式相契合,农户为了获得合法性支持更可能倾向于采纳常规生产方式,反之亦然。那么,在中国情境下,当前农户生产绿色转型面临什么样的制度环境?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方法来探索制度压力对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影响。选择深度访谈法的原因有二:第一,这个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想要探索未知领域或者想要对现实获得一个新的理解[11]。如前所述,就中国情境下制度压力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转型的问题,我们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第二,深度访谈法通过直接与农户进行交流,“使他们不受研究者期望获得或者研究者曾在文献中获得的内容的妨碍,自己讲述故事”[21],这使我们能够对研究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3.1 样本与资料收集
访谈样本包括山东省临沂市、山东省聊城市、福建省福州市、四川省成都市等三个省6个村子47个常规农户。如表1所示,山东省的样本农户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花生、葡萄、蒜等;福建省的样本农户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蔬菜;四川省的样本农户种植的主要作物是蔬菜、水稻、蘑菇、树等。样本农户的农地规模大多为3~5亩,其中最少的为1亩,最多的为10亩。
研究人员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间对样本农户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访谈采取一对一的深入访谈方式,访谈地点都是在受访者劳动的田间地头。访谈的问题围绕农业绿色生产的态度及所处的制度环境展开,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关于农业绿色生产的态度,例如对于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生产规范、衡量科学生产方式的标准等方面;二是关于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农户转型意愿。研究人员是以2~4人的访谈小组方式开展访谈工作,拟定初步访谈大纲,尽量以开放式问题去了解样本农户的主观感受。每一次访谈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了录音。在访谈过程中,尽量鼓励受访者使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受访者觉得最能够表达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态度和感受。每次访谈持续3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期间研究人员也做了大量现场笔记并在访谈结束第一时间内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稿。访谈样本数和访谈内容遵循信息饱和原则[22],即当不再有新的信息出现时停止继续访谈。
3.2 资料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来分析访谈资料。在分析一开始,研究人员将访谈录音中所有的口语资料、情绪反应及相关访谈情境用文字表达出来,建立完整详细的文字稿。在完成文字稿后,仔细阅读文字稿内容,据此区别出文字稿内有哪些部分与主题相关、哪些部分与主题不相关,并根据主题与内容的关联性进行初步的概念化定义。接着进行编码,编码过程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具体内容将在下文阐述。
参考Corley等人所用的方法[23],本文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首先,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其次,本文有多位研究人员共同进行资料分析,其中包括一个没有参与实地调研但熟悉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人员参与到资料分析中,并征求该研究人员对数据收集和分析步骤的批评性质疑。这是一个使实地调研人员通过其他研究人员的第三者视角来审视自身观点的方法。最后,本文还征询了一个对质性研究经验丰富的同行,对本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查,以期获得对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信心。
4 研究结果
4.1 访谈资料分析过程
对访谈资料的内容分析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依次为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
4.1.1 开放编码
在本文的开放编码过程中,首先通过逐字逐句地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取访谈资料的重要内容,实现资料的“概念化”,并将同一范畴的概念归为一类,实现“范畴化”。开放编码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性编码
4.1.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开放性编码信息的再次分析和聚类,其分析思路是通过梳理各个范畴的内涵和不同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形成概括性的主范畴。本文根据开放性编码所形成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出三个主范畴,分别为规制性压力、规范性压力、文化-认知性压力,各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开放式编码范畴如表3所示。
4.1.3 选择编码
选择性编码作为编码的最后阶段,主要是阐明“故事线”,具体而言,即梳理各主范畴的关系及各主范畴与核心范畴的关系,达到理论饱和的要求,形成概念化模型。在开放编码、主轴编码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制度压力对农户生产绿色转型影响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中所包含的基本关系是:制度压力、规范压力、文化-认知压力会对农户生产绿色转型意愿产生影响。
图1 制度压力对农户生产绿色转型影响的结构模型
4.2 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农户生产绿色转型面临着规制性压力、规范性压力和文化-认知性压力,在这三种制度压力下,农户为了获得合法性支持更可能倾向于采纳常规生产方式,从而制约了农户生产的绿色转型。
4.2.1 规制性压力
访谈资料显示,农户生产绿色转型受到规制性压力的制约。首先,目前常规生产模式仍然主导了现代农业,激励农业生产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的常规农业。访谈中,农户指出目前并没有享受到专门用于鼓励绿色生产方式的政策补贴。相反,一些补贴更倾向于规模化农业,例如一位农户在访谈中指出:“现在的政策其实存在一些偏差。它要求产业化嘛,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你没有一百亩、两百亩,就享受不到政策支持。”
其次,农户生产绿色转型面临结构性障碍,包括适用于绿色生产的投入品供给缺乏以及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困难。访谈资料表明,在农村,适用于常规生产的投入品供应体系完善,常规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都可在农资店购买到,而且生产资料供应商还会针对病虫害提供配方,方便快捷,正如一位农户所说:“你菜得啥病了,都是配药的给你配,比如说你菜得啥病了,你拿过去喊卖药的,他就晓得给你配。”与之相比,绿色生产资料供应商相对较少,尤其在市场监管不够时,农户很难购买到质量可靠的适用于绿色生产的投入品。除此,访谈中农户也表示生产绿色农产品面临销售困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绿色农产品价格高,消费者不接受,如一位农户所言:“它们(注:指绿色农产品)那样一斤都要七八块啊,有的人很难接受这个,我们这个只要两块多点,好卖多了。”二是要建立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很难,就像一位农户所说的:“你要使人放心嘛,就是要有这种远程的监控啊。但是从良心来说,他确实是没打药,但是好多不是这儿的人他不相信。”三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农户访谈中表示,他们的农产品一般通过本地市场或商贩上门收购方式来销售,这些已有的渠道几乎只能销售常规农产品,而他们自身也很难找到适用于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总之,政策激励和现有市场体系实际上支持了常规农业生产,对农户生产绿色转型构成了规制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农户为了获得合法性支持更可能选择常规农业生产方式。
4.2.2 规范性压力
访谈资料表明,农户生产绿色转型也受到规范性压力的制约。这种规范性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户持有的与常规生产方式相契合的价值观念。其一,农户并不清楚大量地使用化学投入品会带来土壤和环境的破坏,正如一位农户在访谈中所说:“化学肥料对土壤的影响?我这个整不明白,(都是)人家说的。我感觉不到,说不明白。”其二,农户认为农药残留物有药效期,过了药效期就无害。访谈中还有的农户认为农药残留是媒体渲染的一种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和家人一直是吃着常规蔬菜长大的,并没有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二,农户形成了依赖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的生产规范。对于土壤,农户认为需要通过施用化学肥料来提高肥力,这样能使“庄稼长得好些”。对于杂草,农户持厌恶的态度,认为杂草影响作物生长,如一位农户所言:“反正就是种地的人他就是觉得有棵草心里就隔应得慌嘞!”因此,需要通过施打除草剂来清除干净,这样省时省力。对于病虫害,农户将病虫害比作人生病,认为有病就需治,不使用农药无法防治。一个典型的陈述是“当然要用农药,没有的话,怎么长大哩?长不大,没有打虫,给虫吃完了,不会长大,跟人一样,人生病,你没有看病,怎么好,菜也会病啊”。
第三,农户以产量和人工作为衡量生产方式好坏的评价标准。访谈中,农户普遍认为绿色生产意味着减产,而常规生产则高产高效。由于化肥农药的施用,常规生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劳力。“高产”“省事”在访谈中被农户反复提及作为常规生产方式相对于绿色生产方式的优点。
这种与常规生产方式相契合的价值观念、生产规范和评价标准,成为了农户共享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农户的生产决策也受制于这种社会共享的规范,进而在生产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并接受这种规范,从而制约农户生产的绿色转型。
4.2.3 文化-认知性压力
除了规制性压力和规范性压力,农户生产绿色转型还面临着文化-认知性压力的挑战。首先,农业生产中被广泛认可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依赖于化学肥料、农药等外部投入的常规生产方式,农户对这种生产方式已习以为常。访谈中,农户用“习惯了”“从小就这样”“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等来表示对于常规生产方式的普遍接受。
其次,与常规生产方式相适应,在农村普通存在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农业生产之余,从事非农业赚取经济收益,很多家庭只有老人在家种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一位农户在访谈中表示:“我以前没在家里,就今年在家,今年腿摔着了,在家待着,以前不在家的。现在村里也没什么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什么的。就是在家种地的人,他们打了药(注:指为作物施打农药)就不用在家维持了,闲的时候去打工了。我腿好完以后,也还得出去。”农业生产成为了农户“退路”或者说是“无奈之举”,这种认知惯例使绿色生产失去了发展的土壤。
最后,打破惯例需要使农户了解绿色生产,并意识到绿色生产的可行性。然而现在绿色生产方式在当地农户或同行中并没有什么成功的案例,访谈中有很多农户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绿色生产。
总之,这种习以为常的常规生产惯例和广为存在的依赖非农业的谋生方式,同时农户也难以接触到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成功模板,成为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文化-认知性压力。这种与常规生产方式相契合的认知性制度环境会产生一种激励[12],迫使或诱使农户去接受、采纳社会上认可的常规农业生产做法和形式,降低其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的意愿。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制度约束及其对策建议。通过对山东、福建和四川三省47位常规生产农户的深度访谈,研究结果发现,农户生产绿色转型面临着三种制度性压力的制约:(1)规制性压力,包括有利于常规农业发展的政策激励、适用于绿色生产投入品供给的缺乏以及绿色农产品市场销售困难等结构性障碍;(2)规范性压力,包括对于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的观念意识相对缺乏、依赖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的农业生产规范以及形成了以产量高、节省劳力作为“好”的生产方式评价标准;(3)文化-认知性压力,包括常规生产方式成为普遍的生产惯例、依赖非农业的谋生方式广为存在以及难以接触到绿色生产的成功模板。在这三种制度压力下,农户为了获得合法性支持更可能倾向于选择广为接受的常规生产方式,从而阻碍了农户生产的绿色转型。
相对于之前的文献强调农户生产转型遵循“效率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农户生产转型受到制度压力的约束,在制度压力下,农户为了获取合法性会采用在制度压力下广为接受的常规生产方式,即遵循的是“合法性机制”,而不管其是否有效率。如前文所述,Press等人也曾发现美国高平原地区小麦农户获取合法性是维持常规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10]。本文是首次以中国为研究情境的研究,我们研究的一个理论含义就是除了效率机制之外,还需要通过合法性机制的视角来检视农户生产绿色转型问题。
本文研究结果也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它说明促进农户生产绿色转型需要从整体上创造一个与绿色生产相契合的制度环境。本文研究表明,农户生产转型不仅受到规制性压力的制约,也同时受到规范性压力和文化-认知性压力的挑战。因此,创造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环境需要系统观。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首先,公共政策转向支持绿色农业生产体系,为农户生产绿色转型创造一个良好的规制性制度环境。要让农户从常规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变就需要形成新的有利于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措施,在一些国家如美国和欧盟,都采取一定的财政补贴、认证成本分摊、技术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对绿色农业进行扶持,因而,政府部门需要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绿色生产,要让那些实施绿色生产的农户能够相比传统常规生产的农户优先得到支持,从而激励农户进行生产转型。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致力于为农户生产绿色转型消除结构性障碍,一些可行的政策措施包括:一是鼓励农业科研部门积极投入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农户生产转型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对绿色农业投入品供应的市场监管和市场体系建设,使农户能够很方便地获得可靠的绿色生产资料和相关市场信息。三是支持发展食物短链,如社区支持农业、巢状市场、生态农夫市集、在地直销等,从而使农户绕过偏重标准化商品生产的大规模零售网络,为农户提供一种可替代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通过公共采购来支持本地绿色农产品销售[24]82,通过为学校食堂、医院和其他公共机构统一订购食品的方式来支持销售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以使那些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农户获得通畅的销售渠道,在市场还在发育的初期,通过这个方法支持新型产品的社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24]83。五是加大促进绿色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发展,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将有助于加强对接市场的力量。
其次,倡导绿色生产理念和生产规范,建立一套适用于绿色农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为农户生产绿色转型创造良好的规范性制度环境。一是应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生产理念,提高农户的环境保护和健康生产观念。二是将绿色发展观和可持续食物体系纳入主流教育日程[24]84,例如,从学校早期就提供关于绿色发展和健康饮食的教育,包括学校菜园、农耕体验等亲身体验的项目,这对于营造绿色生产发展的社会环境有重要影响。三是切实改变目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的生产规范,推行绿色农业生产规范。这不仅要求农户自身观念的转变,也对适用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出了要求。四是摒弃以高产高效为衡量生产方式好坏的评价标准,为绿色生产方式提供新的评价体系。用高产高效为评价标准,容易低估农业多功性的效益,因此有必要采用更广泛的、适用于绿色农业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应涵盖营养质量、资源效率、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和对于生计及平等的影响等方面[24]80。最后,打破常规生产惯例,建立绿色生产的模范样本,为农户生产绿色转型创造良好的文化-认知性制度环境。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他们的绿色发展意识,从而使绿色生产成为农户的自愿行为、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应提高农户自身应用绿色生产技术、营销绿色农产品的能力,使农户具备从事绿色生产的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绿色生产示范区,扶持绿色生产龙头企业、绿色生产大户,让农户看到农业绿色生产的成功样板,从而打破其旧有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制度特征与发展取向[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3-33.
[2]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民科技培训,2018(1):4-6.
[3]PIETOLA Kyostis,OUDE Lansink.Farmer response to policies promoting organic farming technologies in Finland[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1):1-15.
[4]MEYER John,ROWAN Brian.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2):340-363.
[5]DIMAGGIO Paul,Powell Walter.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l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2):147-160.
[6]KUMINOFF Nicolai,WOSSINK Ada.Why isn’t more US farmland organic?[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2):240-258.
[7]LOHR Luanne,SALOMONSSON Lennart.Conversion subsidies for organic production:Results from Sweden and less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133-146.
[8]YU Chang Hwan,YOO,JIN Chae,YAO Shun Bo.Farmers’ willingness to switch to organic agriculture:A non-parametric analysi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4(6):273-278.
[9]DIANNE Hofenk,JOOST M.E.Pennings,ANDRES Trujillo-Barrera.Understanding producers’motives to adopt sustainable practices:The role of expected rewards,risk perception,and risk tolerance[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4(6):517-522.
[10]PRESS Melea,ERIC J.Arnould,JEFF B.Murray,Katherine Strand.Ideological challenges to changing strategic orientation in commodity agriculture[J].Journal of Marketing,2014(6):103-119.
[11]STERN Phyllis Noerager.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Its uses and processes[J].Image(Indianapolis),1980(1):20-23.
[1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斯科特.制度与组织[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谢玉梅.美国有机农业发展及其政策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5):105-109.
[15]斯托尔茨,拉波金,刘艳辉,陈倩,张欣.有机农业政策:基本理论和理念[J].世界农业,2011(5):55-61.
[16]CRANFIELD John.Spencer Henson,James Holliday.The motives,benefits,and problems of conversion to organic production[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10(3):291-306.
[17]MARTINEZ Carmelita,MARIGOLD G.Castaneda,RODILINA B.Marte,BANJO Roxas.Effects of institutions on ecolog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consumers in a developing Asian country: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5(6):575-585.
[18]PHAN,THANH Nguyet,KEVIN Baird.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the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5(5):45-56.
[19]PINHO Jose Carlos.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global entrepreneurship:Expl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factor-versus innovationdriven coun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2017(1):56-84.
[20]沈奇泰松,葛笑春,宋程成.合法性视角下制度压力对CSR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4(1):123-130.
[21]CRESWELL J W.Qualitative Inquiry&Research Design[M].2nd ed.CA:Thousand Oaks,Sage,2007.
[22]LINCOLN Yvonna,GUBA Egon.Naturalistic inquiry[M].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85.
[23]CORLEY Kevin,GIOIA Dennis.Identity ambiguity and change in the wake of a corporate spin-off[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4(2):173-208.
[24]FRINSON Emile.从单一性到多样化:从工业化农业模式向多样化的生态农业转换[EB/OL].(2016-12-12).http://www.ipes-foo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