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儿科规范化培训网络课程构建
2018-05-22潘丽丽苏喆丁明张交生
潘丽丽,苏喆*,丁明,张交生
(1.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2.科教科;3.感染科,广东 深圳 518038)
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是儿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推进儿科住培工作,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应运而生。近年来,应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和完善临床教学,已经成为反映教学水平的标杆之一[1-2],并且成为医学教育改革,更新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热点与方向,其卓越的教学功能和巨大的拓展潜力对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技术产生巨大影响。国外网络教学已发展得较为成熟,1998年美国许多学校已经将网络教学大规模应用于教学实践,到2000年5月,网络教学已经得到全面的系统支持。国内对网络课程的认识仍未得到较好的普及,部分网络课程只流于表面形式,缺乏高质量的内容创作,且所采用的手段仍非常有限,处于发展的初、中级阶段。建设儿科住培专题网络课程,营造信息和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提高住培学员的兴趣和汲取知识的能力,激发住培学员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3]。同时,网络课程教学时间更加灵活,更能适应教学基地学员多元化的现状,将作为传统临床带教的有益补充形式[4]。
以往网络课程建成常见的问题有:课程缺乏前、中、后的评价和反馈,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对学员的学习效果检验力度不足,学员获得的反馈少,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网络课程的构建将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在原有的网络课程项目的经验基础上,增加对课程、教师和学员的形成性评价,促进整个网络课程的持续性改进。既往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时教学活动已经结束,无法提高评价当时的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format assessment,FA)的概念由美国教育家 Michael Scriven于1967年首次提出,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实时评估、反馈,从而使教学活动在不断测评、反馈、修正和改进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5-6]。近年来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多个领域逐步推广[7],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也得到证实[8]。
1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儿科住培网络课程构建的必要性
儿科教学基地涵盖呼吸、血液、神经、消化、肾病、感染、急诊、新生儿、危重症、心血管、内分泌、风湿免疫、儿童保健等专业,病例资源丰富,承担的教学任务日益增加并呈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趋势必然带来学员轮转不同步的问题,导致教师设计课程困难,在同一时间授课,难以同时满足所有学员的需求,且统一的课程也无法适应每一批学员的接受程度,如为每一批学员按同样的顺序安排课程,又势必增加教师的负担,因此需要拓展新的教学模式、辅助手段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保证培训质量。构建适合教学基地的儿科住培网络课程,弥补传统教学手段或方法的不足,可提升学员学习效果。
2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儿科住培网络课程构建的内容
网络课程的构建主要围绕儿科住培要求的理论知识,基于形成性评价理论,对学习中心(包括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题库、知识应用及特殊病例图库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评价,增加对课程、教师和学员的形成性评价,从而提高课程安排合理性、教师授课质量和学员学习效果,使课程做到持续改进,见图1。
图1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儿科住培网络课程的构建Figure1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s of pediatric standard residency training based on formative assessment
3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儿科住培网络课程构建的特点
3.1 引入多层次、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 从评价对象、评价时间点及评价主体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对象包括课程安排合理性、教师授课质量和学员学习效果。评价时间点涵盖授课前、中、后全程。评价主体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对教师和课程设置的评价来说,上指的是基地层面的督导,中指的是教师之间互评,下指的是学员反馈评价。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包括来自教师的汇总错题评价和学员根据课后习题自评两方面,使学生在终末评价前找到自身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和提高。
3.2 专题性强,专业性强,系列完整 该网络课程围绕儿科住培内容设置为理论学习专题和相关诊疗讲解与展示专题,涵盖呼吸、血液、神经、消化、肾病、感染、急诊、新生儿、危重症、心血管、内分泌、风湿免疫、儿童保健13 个专业。理论学习紧扣大纲基础课程,且加入了提高课程。相关诊疗讲解与展示包括各专业定期更新的知识库、相关知识的病例讨论资料、视频及图库资料。学员可根据轮转计划随时进入相关专业的某一专题进行系列学习,解决学员轮转不同步导致教师设置课程困难的问题,满足不同学员需求,提升学员学习效果。
3.3 分层次设计课程 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基础课程紧扣大纲要求,主要针对本科毕业学员和初接触新专业的住培学员。提高课程有助于开拓视野,包括临床培训和科研培训,适用于具备一定儿科学基础、希望进一步学习和进行科研的住培学员。
3.4 题库设置 系统自带题库,并可按层次自动生成题库进行限时考试,即时评分和错误解析。根据三个层次的形成性评价结果,对题库进行定期更新,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3.5 授课形式 以CAI 课件为主导,利用多媒体手段和虚拟教学环境,灵活、生动、简明阐述和呈现专业知识,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3.6 课程操作 学员可以随时进入某一专题进行学习,课程进度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不同章节间存在广泛链接,遇到疑问随时可通过搜索引擎链接到相关专题。
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课程安排合理性、教师授课质量和学员学习效果。网络课程上传前,要先经过基地层面教学督导,现场反馈评价,并协助改进,然后通过教学比赛方式进行再次评价反馈,改进后择优上传,以保证网络课程质量。每一专题授课后都有当堂课后作业,需答题后方能完成课程学习,并在其中进行即时反馈。基础课程之后,设有提高课程、各专业题库、知识应用和特殊病例图库,每一部分均有来自三个层次的形成性评价,利于提高质量,改进效果。对课程安排合理性及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上指的是基地层面的督导,中指的是教师之间互评,下指的是学员反馈评价。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包括来自教师的汇总错题评价和学员根据课后习题自评两方面,使学员在终末评价前找到自身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和提高。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科在各种疾病的临床诊疗、科研、继续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病例素材和教学经验,并已开始网络课程构建前的基地层面督导反馈评价。我们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借助局域网开发建设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儿科住培网络课程,为相关学员提供巩固知识和深入学习的平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或方法的不足,提升学员学习效果,为保障儿科事业未来梯队的人员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