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问
2018-05-21陈景华
陈景华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的提问流于形式,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往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难以理解,回答不上,令课堂教学嘎然而止,成为一潭死水。这样,教学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学进度必然受阻,教学重难点得不到落实,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假如授课教师把问题换种方式提出,变换提问的角度或者改变表达的方式,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提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把问题盘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必答,必然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救“活”问题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听后一脸的茫然,面面相觑,整个课堂一片寂静,鸦雀无声,如果是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是老师的问题把学生难倒了。这时,老师要审时度势,立刻转换问题,把原来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救活这个难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教师所提的问题都尽可能设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让学生尽量发挥思维去探究,培养他们的发散和集中思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采取设疑、激趣,“活”跃气氛
在课堂上,同样一个的问题,若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奇亦无无趣味可言,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设疑、激趣的方法提出问题,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引起他们心理上的质疑,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老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之中,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只要问题问得好,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有“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在初中地理《美洲》一节中问到巴西为什么把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笔者就讲:是不是巴西人喜欢爬巴西高原锻炼身体?还是巴西人嫌弃近海潮湿,喜欢内陆干旱?有些同学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然后开动脑筋思考原因。这样的设疑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这节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讲到日界线是,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北京某中学学生周强的生日是7月7日,他想在一年连续过两个生日,下他如何能实现?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立即产生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接下来的整堂课上,学习参与性强,就能很好理解日界线的意义和作用。
三、走出书本,贴近生活,让问题“活”色生香
地理学知识,既是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来;学到的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有机的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比如在学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一节中“正午太阳高度”时笔者提出这样问题:“王洋父母亲在去年6月份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遮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子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尝试让学生帮助王洋分析一下原因,问题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先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在接下来的探究“地球公转及其意义”中,学生们愿意主动上黑板阐述自己的的意见和见解。因为来源于生活的地理学触发了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让他们对学习地理学有了信心。
四、逆向思维,独辟蹊径,搞“活”问题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如果单纯从正面解释,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能用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中,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借助地球仪的旋转,从反面提出如下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昼夜状况将如何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和讨论,一般都能认识到:如果地球透明,则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因此,当正向的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不妨反过来想一想,也许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但对有些问题,正面思考比较复杂,反过来思考却可以让问题简单化。因此,当教师正面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并回答时,不妨采取逆向思维,独辟蹊径,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使问题起死回生。
五、连类比物,“活”变问题
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若能将旧的、类似的知识提出进行比较学习,对新知识进行提问,通过这些对比的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人口和民族》时,笔者除了提出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多带来什么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总结,还提出假如人口增长速度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又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呢?通过比较可以改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状况,对问题的回答有一个引导、促进的作用。
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活”化问题
在学习任务如此繁重的今天,纯理论教学实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感知,教师可将问题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给他们以具体、形象的物质作参考,提示、启发学生答题。如讲到等高线的“鞍部”这一内容时,如果问什么是“鞍部”?鞍部有什么特征?可能直接就把问题问“死”了。如果教师问学生“大家见过骑马用的马鞍吗,马鞍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描述出来。本来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慨念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看到了答案得曙光,这样就把一个“死”问题“活”化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做到“活”问。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让地理课堂效率“跃”升到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