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2018-05-21姚克俭张利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义务教育管理工作

姚克俭 张利

关键词 乡村地区 义务教育 问题学生 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管理及其转化运用》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7]GHB1705)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姚克俭。

作者简介:姚克俭,甘肃省会宁县八里湾乡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张利,甘肃省会宁县八里湾乡初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76

初中学生的教育问题直接关涉到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好与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是近年来一直困扰教育界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紧紧围绕以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度重视问题学生的教育與管理,实时掌握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是提高问题学生素质的关节点,也是当前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更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良好药方。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工作经历,力求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为农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增砖添瓦。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概述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的个体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毕竟,只有当人在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时候,亦只有在特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才能凸显人之所以作为人之独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主张人总是在自由自觉的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和谐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故而,他指出人的需求可分为自然的需求和社会创造的需求两大类,毕竟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总是围绕着需求而从事着社会交往活动。立足于其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需求两个维度的内容,我们会发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制约着人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结构以及需求结构均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增强、对平等与自由的要求日益凸显、对知识的渴望日益明显和对各种资源的占有度日益加深等。这些观念的进一步增强,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利益的诉求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人的需求理论与农村初中的管理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从中找到相互衔接的关键点,解决好农村初中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难点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在农村初中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农村初中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基础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本真所在,也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的农村初中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根本精神与根本理念。《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之一为“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其核心内容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2.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农村初中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践原则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③因而在农村初中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求是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初中学生此时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德育为先,管理为辅”的新型教育理念,思考并规划新型化的学生管理方案,实现“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健康教育。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

所谓问题学生,指的是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不仅数量上较多,而且产生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也相对复杂,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主观世界和价值判断,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点对象。因此,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精准识别的前提下,从学生自身、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维度深度认识造成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是问题学生出现的关键因素

1.学习成绩无法提高是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却“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学习成绩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造成学生的心理起伏大。

2.阅读不健康的作品,导致价值观扭曲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获取电子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学生在偏远地区亦能接触到网络世界中的各种新鲜事物。通过调研发现,初中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是都市言情和穿越类作品,这些作品中充斥着不符合逻辑和某些夸大的情节,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

3.老师对学生的看法是学生衡量自己好与坏的标准

初中学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自尊心与虚荣心增强,且十分在乎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老师对学生在某些行为上有偏见,容易给学生造成相应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通过不适当的方式宣泄。

(二)家庭的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出现的重要因素

1.学生家庭的组合结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监护人知识结构的断层,容易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构成,主体是两代家庭;隔代家庭 零星存在。这种差异说明家庭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家庭结构基本完成了由“家族家庭”向“独立家庭”的转变,这种变化有助于家庭资源的孩子享有的最大化。学生享受资源的最大化导致部分学生沉溺于娇生惯养之中,稍遇挫折即出现各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2.监护人个人权威的维护容易造成问题学生出现。当监护人把对学生的期望诉诸于用暴力强迫学生臣服于其个人意志的时候,学生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面临着破裂的危险。出于维护个人尊严的目的,学生会“反其道而行之”,以某种对自我的放任冲击监护人的权威。

3.监护人的行为目的是合乎理性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出现不当行为,导致学生的反抗,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学生出现反叛行为。绝大多数监护人认为,学生目前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成绩不好和贪玩。在学生表现出来这种现状后,监护人内心深处有着某种深刻的忧虑。在监护人的潜意识中,学生所有的过错都在于学生自身,尤其是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这种情况也就助长了监护人对学生的苛责,这就造成学生潜意识当中的反抗意识增强,出现反叛行为。

(三)社会因素是造成问题学生出现的催化剂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农村地区网络的覆盖,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中,尤其是含有不良信息的内容对学生心理冲击过大。初中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执着的,尤其是触碰到人内心的欲望和对陌生事物的兴趣的时候,在他们身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书本),在他们的生活中主要地位不得不让位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大量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网站引诱着学生、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造成问题学生的出现。

三、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教育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多批评,少沟通”

在对待问题学生时,大部分的老师对他们缺乏信心。只要有学生犯了错误,有的教师在很多时候采取批评式的教育方式,甚至部分教师在班会上对问题学生进行批评说教,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种处理的方式,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懈怠、或者助长学生的叛逆心理,导致问题学生出现。

(二)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多误解,少理解”

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问题学生在他们的内心之中渴求“自由”与“平等”,不希望在整个集体中孤立无援或在整个环境中被特殊对待,但是当他们察觉到自己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外在的表现在处理问题时易冲动,多选择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这样,问题学生在犯错误之后,部分教师多采取强制性措施,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冲突,更甚者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进一步恶化,造成“多误解,少理解”的尴尬局面。

(三)在问题学生的教育與管理过程中“多忽视,少帮扶”

学习障碍是问题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乡村教育本身是整个中国教育很难突破的瓶颈,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乡村学生的基础薄弱。伴随着升学问题而来的是课程的增多、课程任务繁重,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习成绩等。随即而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厌烦以及自我放弃,最后无法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同时,学校管理者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只要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不影响学校的整体荣誉和整体教学质量,一般都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并且在出现问题时采取高压政策,治标不治本。

四、加强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和乡村地区教育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拓宽思路,寻求良好的方式方法,合理引导问题学生参与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伟大目标。

(一)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建立朋辈帮扶机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认为: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没有多大差异,” 相反,监护人的过度期望和教师不当的教育管理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因此,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情感育人新思想,是当下乡村初中教育管理工作者亟需提高的一项技能。

面对学生因学习成绩无法提高造成的困惑、对衡量自己好与坏的标准的错误认知和因阅读不健康作品所导致的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反复性。对此,学校管理者就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辈帮扶措施,根据“问题学生”所遇到的情况,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业的前提下,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二)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打造家校共育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的相关内容,学校管理者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努力争取学生、家庭和学校构成“三位一体”教育工作新方式,学校要“引导监护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监护人知识结构的断层、监护人的威权意识以及监护人在合乎理性但忽视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况下,均容易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同时,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很大一部分问题学生的转变亦从家庭开始。针对这一发现,我们主张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合理调节学生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三位一体”这一纽带关系中的“中间人”,化解矛盾。就具体的措施来说,可以尝试以“家校联席委员会”代替“家长会”制度,形成以学校主导,家庭参与,学生为主的家校联席制度,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引导、服务的新模式。

(三)创新学校管理体制,营造健康教育环境

针对学校对问题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学校管理者应该注重并重新认识对问题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学校管理体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的措施如下:

建立对“问题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根据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农村地区学生的心理结构和需求结构均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对被认可的需求、被信任的需求等都有强烈的渴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对待这些需求,建立一套激励性评价的新方案,让问题学生在新的评价体系下进行自我转化,在新的激励体系下自我成长,实现激励育人之新成果。

做好学校周边环境清整工作。学校要积极做好社会环境、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工作,净化学生活动空间,营造健康教育环境。首先,学校应该开放图书馆,引导学生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意识;最后,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

(四)规范落实德育课程,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德育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判与自我认知。虽然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有其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是作为具有自主选择性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其自我生长、自我成长的环境,并且在交往中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认知。通过德育教育,问题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对自我会重新进行审视,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路径。同时,德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所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情感的缺失。因此,“让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属于自己的生活条件,提升其自身的生活品质,寻找属于其自我的幸福”, 是德育工作应达到的理想的效果。

五、结语

坚持以马克思主義人学理论为指导原则,以“情感育人”、“协同育人”、“管理育人”和“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恰如其分的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结合点,从“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问题学生的管理工作,营造公平、健康的教育管理新环境。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2017-12- 05.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1/201712/t20171211_321026.html.

隔代家庭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父母外出打工,长者在家照顾小孩;(2)父母离异,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长者在家照顾小孩;(3)父母双亡,产生隔代家庭。

陈双喜.我国“问题学生”成因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16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2017-08-22.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任泽.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生命教育的阶段性研究.人民论坛.2013(35).203.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义务教育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