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管理

2018-05-21刘倩

科学与财富 2018年7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新媒体

刘倩

摘 要:新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如QQ、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软件的兴起,更是丰富了信息内容,起到了愉悦大众的效果。但网络自由化、平等化、大众化加大了舆情的失控力,甚至产生危害国家安全的舆论,煽动不知情群众。网络舆情需要引导管控,如何正确引导、管理网络舆情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网络更好的建设发展提供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 舆论

在全球化、技术发达化、网络信息公开化、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已成为公民谈论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方式。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延伸了消遣,增添了娱乐,也影响了舆论的产生形式与扩散范围。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现象

在物质生活满足下,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享用,更注重民主化,注重形式言论自由权利,科技进步尤其是手机软件的兴起蓬勃,更是促使公民走向言论自由公开的道路之上。据统计,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手机规模达6.20亿。 网民是网络行使的主体,是言论发起者和传播者,是舆论传播的关键。网民的思绪受大众思维感染,而大众思维往往以舆情的方式呈现。网络舆情有巨大影响力,对公民自身判断力、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鉴定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混乱的、虚假的舆论会对公民产生错误价值观,不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政府、社会、个人从多方面增强对舆论的引导,管理舆情的发展,建立合理有序的公共话语网络空间。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影响到传播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完全改变了公民对舆论认识角度与传达方式。在这影响下,各种“奇形怪状”的网络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如“人肉搜索事件”、“网红暴走事件”、“周一见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犀利哥事件”、“最美人物”等等,更使一些草根蹿红,芙蓉姐姐、凤姐。这些舆论从浅层来看,是大众休闲娱乐产生的结果,从深层分析,这存在对审美、价值观、社会道德等问题的分歧,引人深思。而网络舆情从发生到传播,到讨论,涉及社会各个层级关注,唤起大众思考,甚至会影响政府关于网络舆情决策的判断与修正。探讨与引导网络舆论现象是规范网络正常运行的关键,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平稳和谐有序。

有学者从社会学视域考察舆情的定义,认为舆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现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尤其是对社会管理者和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等。 众多网络热点事件从产生到迅速发展,总是会引发热议,网民在评论中有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不同思维交流,而意见领袖总是能左右大众的普遍思考,正确引导舆论发展走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微博、微信以及知乎、分答、网络直播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舆论的策源地,并逐步影响舆论的走势。

二、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发展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工作愈来愈复杂,在舆情研判、舆情应对、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网络舆情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对日前舆情掌握不足,缺乏认真地分析以及思考,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面对突发情况反映迟缓,处于被动,并不能积极抓住机会,获取主动权,甚至对于网络舆情采取消极态度,采用压制措施应对,不能正确看待应对舆情。

(二)网络舆情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舆情管理体系涉及多种部门以及平台,不仅包含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信息发言人,还包括在幕后默默付出的监测系统,以及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公关处理者。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需要各个环节的工作者共同应对、相互配合,衔接好各个工作,而目前体制处于各自工作阶段,缺乏彼此间的沟通与信息交流,更有不少工作人员缺乏经验,处理事件手段落后,体制机制不能应对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

(三)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

新媒体的出现使舆情发展方式发生变化,新兴媒介不断涌现,丰富了网络舆情的传播手段,也给网络舆情管理者增添了一定难度,尤其是信息收集研判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众多,对网络舆情的走势有分析能力,及时应对,有深度分析,才能正确引导舆论走向。而目前管理者缺乏这样能力,以及缺少这类人才。

(四)网络舆论引导适应性不足

公众信息散布不及时,群众会根据少量有效信息进行造谣,这种情况时常发生。通常来讲,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民众急切需要了解事件真相,这就要求事件发生之后需要持续跟踪报道,将事实真相一步步展示给民众,使得民众安定。所以网络舆情管理需要重视民众知情权,做到信息对等,而现状却与此相悖。

信息不对等的一个原因是政府介入舆情事件的主动性不强。当下政府对舆情事件的反应速度相对滞后,自媒体时代需要更多政府能力把控信息、核实信息、传播信息,使舆论不在关键时刻被贻误,不被负面舆论影响。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舆论,需要政府完善自身,提高能力更好管理舆论。

三、完善网络舆情管理的建议

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要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首先,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传播学上最重要的是意见领袖的态度,意见领袖需要群众支持,所言政府要维持在群众中的威信,化解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误解,并以诚恳的态度以及更加合理的方式与民众沟通,避免遮遮掩掩的工作方式,获取公信力,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舆情管理的主导权,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

其次,健全完善互联网法律。新媒体盛行有利有弊,克服新媒体的弊端需要政策法律的引导。舆情的引导更需要法律的调控,而我国在互联网管理层面出台的法律法规内容并不完善,极有可能会助长涉嫌违法的行为,法律的控制效果不佳。特别是在网络谣言层面上,不能有力打击造谣危害社会的人群,反而伤害被害群众。只有不断完善网络环境的法制建设,对舆情事件的处置才能有法可依。

再次,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个人认为,网络舆情应对需要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另外“三种机制”。一是日常舆情通报机制。二是联席会议机制。三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最后,提升舆情管理者的新媒体素养。舆情管理者作为信息传播的意见领袖,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眼中,都会影响群众对信息的判断。要提升管理者的素养,尤其是新媒体素养,以此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种种挑战。这就要求管理者放低身架、换位思考,“在网上有话好好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

从民众角度思考,需要引导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使网络管理逐渐走向成熟。根据今年来网络舆论分析来看,网民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有利于网络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大多数的网民不再是单纯的跟风,更多会思考,辨别信息的真伪,并发出分析过程,引发探讨,这与政府舆论管理相一致,有助于社会网络的稳固、和谐发展。例如“江歌事件”,日本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日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2016年11月24日晚间,日本警方对外通报称,以杀人罪对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指控其杀害了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整个案件过程中,网民并不是一味指责嫌疑人陈世峰,而是从道德角度出发思索人性,谴责受害人闺蜜刘鑫。网民在不断冷静、理性,用道德、人性在思考整个案件,不只是追求结果,而是注重过程中的一切。主流舆论都在逐渐走向成熟。这有利于维护互联网的和谐发展以及舆情的正确走向。

四、结论

新媒體时代信息传播是全民性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新媒体的弊端随时可能被别有用心的利用,保持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是维持网络正常运转的当务之急,这需要政府与群众共同维护,保持主流舆论的正确走向,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何茜.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管理问题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2014(7)

[3] 王宏伟.舆情信息工作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新媒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