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性”在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2018-05-21李朝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解读主题

【摘要】互文性是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个新概念,它着眼于特定文本(或意义)与其它文本(或意义)的联系[1]。文学的互文观表现出了人们对文学认识的深化,强调在文本的关联中发掘和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互文性在文本解读中的应用中强调文本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浅层解读和深层解读。本文从概念的解释、以《背影》为例讲解它的应用及价值。

【关键词】文本解读 互文性 主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32-02

一、概念

1.互文性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个新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文学观念、也是文学方法。Gerald Prince在《叙事学词典》一书中将互文性定义义为: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2]。文学的互文观表现出了人们对文学认识的深化,强调在文本的关联中发掘和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2.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一个文化术语,指的是对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并且解读。文本解读,在语文学科的意义上,是指教师个人对课文的理解[3]。语文教师对课本的解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提出有张力的问题,就能很好的引发学生的思考。用这双无形的手发力,能将学生拉到无限接近主题的地方。

3.互文性文本解读

互文性强调两个文本间的联系,但是它的内涵也包括文本的内部联系。互文性文本解读就是建立在互文性理論的基础上,既强调不同文本间的联系,也强调同一文本的内部联系,最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浅层解读过渡到深层解读的过程。互文性在文本解读的应用中,需要一定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二、“互文性”在《背影》解读中的应用

在文本解读中,我们一般认为有浅层解读和深层解读这两个层次。学习一篇文章,除了达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目标外,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互文性”在文本解读中的应用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并抓住文章的主题、在教学中提出有张力的 问题,使课堂充实而有层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的目的。下文中,我将以名篇《背影》为例,在文本浅层解读和深层解读中将“互文性”用进去。

1.“互文性”在浅层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背影》是一篇散文,参考王荣生的散文教学观,散文侧重语言的锤炼和情感的把握。原文请参考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在讲作者时,就可以第一次用到“互文性”的文本解读方式,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初一学过朱自清的哪篇文章?”来跨文本解答作者的概况、写作风格等问题,奠定学生对于朱自清的散文的基本认识,推陈出新。

在梳理文意和文章结构时,我们用文中的三个词语来提问就能实现,这三个问题强调的是“互文性”在同一文本中的应用。第一个词语和问题是“文章第三段有一个词语是‘惨淡,请结合上下文谈一谈这个词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文章的第二、三段,无形的把背景和详细叙事部分分开了。

第二个词语和问题是“你知道‘踌躇是什么意思吗?它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不放心,文中是如何去写父亲的不放心的?”这个词语出现在第四段“不放心”也是文中的词语,我们用“踌躇”引出不放心,既学习了重点词语,又能把握文意,能初步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和关心。如果学生仔细思考,会发现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心体现在第四、五、六段,并且最终落脚点是父亲给儿子买橘子,即重点段落第六段。在讲重点段落第六段时,老师们总会去讲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父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这样的教法好是好,但是不利于优等生的学习、会切割文本,忽视散文要把握情感和主题的真正要求。

第三个词语和问题是“ 第六段有一个词语‘费事,结合文章和实际生活谈一谈为何父亲买橘子‘要费事些?”这个问题答案不明确,很有张力,学生肯定都知道从第六段中找答案,例如买橘子的路难走,父亲是胖子,父亲的穿着不方便(学生提到这一点时,老师可以提示父亲穿的是那个时代的礼服)还有父亲的动作看起来很费事(这个时候适当穿插一下动词连用即可,八年级的学生具备理解的能力)以及父亲回来“心里很轻松似的”也是侧面反应了“费事”等。但是一些同学可能会提出父亲买橘子如此费事可能与前文中忙丧事有关,可能与父亲在南京某差事已经很累了有关,还有可能与最后一段中父亲的漂泊、不得志有关。抛开课本,学生结合生活必然妙语连珠、有话可说,有感情可抒发,父子情深不需要老师总结孩子们也会讲出来。

2.“互文性”在深层文本解读中的应用

在《背影》一文中,最后一段是揭示主题、抒发感情的段落。知人论世后,我们知道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于1925年,问“为什么?”并告诉学生去看一看朱自清的《年谱》并在课堂上适当扩展,结合第一段离家两年多了和结尾段中相关句子去讲超出文本的知识,最终指向血缘亲情、谅解、人性之美上。此时若能再结合朱自清的《儿女》龙应台的《目送》和《儿子眼中的父亲》的话,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再比方说,由“老境颓唐”引出父亲的介绍和吃人的时代的介绍;由父亲的信件内容和祖母的死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由朱自清的泪联想生活中的男性会不会频频落泪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拓展中得出自己对于文章主题思想的认知。最后布置一个“回忆我和父亲的一件小事”的小练笔,实现由学习到创造的过程。

三、应用的价值

在文本浅层解读中,“互文性”的应用有助于整体解读文章,提出有张力的问题,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灵感。在文本深层解读中,能扩大课堂容量,但不复杂也不刻意,看起来都是为文章服务的,实则远远超出了文本。不论是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群文阅读”还是“1+X”,都可以通过“互文性”的文本解读方法实现,过渡自然不刻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4]。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发掘和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黄蓓.互文性理论与文本运用[J]. 当代修辞学,2014(05).

[2][美] GeraldPrince.叙事学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3]冯为民.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62-64.

[4]赵飞飞. 互文性理论在群文阅读中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2016,(28):52-54.

作者简介:李朝琴(1995-),女,汉族,陕西省白河县, 研究生在读,延安大学,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互文性文本解读主题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