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特点及其对策
2018-05-21陈国成
陈国成
摘要:网络作为公共领域已经成为宗教组织对话的场所,借助网络载体加以渗透也成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在介绍网络宗教的定义、兴起背景的基础上,指出网络宗教在高校中的渗透具有利用学生心理、发展宗教产品、迎合价值取向、促使信息共享和扭曲价值观念等方式。阐述网络宗教渗透具有宗教内容海量性、电子商务开放性、境外渗透政治性和交流沟通互动性等特点,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高校应对网络宗教渗透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网络宗教;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高校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030-04
近年来,高校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宗教组织关注的重点区域,借助网络载体加快宗教在高校传播已经成为新的渗透方式,其渗透渠道多样、范围广泛、方式隐蔽,成为敌对宗教势力谋求政治意图并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新时期网络宗教渗透的定义、方式和渗透特点,探讨应对策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网络宗教的定义和背景
网络宗教可理解为在传统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具有共同宗教理念的群体借助传播媒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宗教活动,既包括各种网络宗教信息和传播内容,也包括网上寺庙、视频教学、宗教论坛、网上弥撒、远程进香、在线教堂和网上祈福等宗教活动。而网络宗教渗透是境外宗教组织和个人利用网络载体和虚拟空间对我国现有的宗教政策、法规进行扭曲,宣讲非法宗教內容和极端主义思想,实现其跨时空的宗教传播,其目的是干涉我国内政,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7年8月4日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人数已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手机网民7.24亿人,手机网民上网使用率96.3%,人均上网时间为26.5小时∕周。在网民群体中,20-2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7%;搜索引擎用户5.93亿,网络论坛用户1.32亿,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豆瓣网和天涯社区成为典型的社交应用方式[1]。世界各地的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为方便与信徒的沟通,设立各类宗教网站和网页,利用社交媒介加以传播,开展宗教社区、新闻资讯、神学论坛、电子商务和虚拟教堂等宗教活动,将网络传播与宗教思想结合起来,突出宗教神学、宗教文化、宗教道德和宗教伦理等主题宗教内容。网络传教由此也成为宗教传播新的发展动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网络宗教在高校渗透的方式
第一,利用学生心理需求设置宗教内容。少数学生受到就业竞争、情感挫折、学业困惑、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悲观心理和信念缺失等现象;部分学生出于猎奇、好玩、从众心理等因素加入宗教群体,通过对话神职人员、浏览宗教网页、参与网络教会活动等方式,寻求心理慰藉。宗教网站、微信、微博成为最直接的对话交流方式,一些非法的宗教信息资讯和带有“政治色彩”的信息网页也在网站上发布,不少学生参与点击、浏览、评论。不少学生还热衷在线算命、在线卜卦、星座文化、在线祈福等宗教文化产品,借助网络进行宗教祷告和在线祈福,试图预知自己的未来[2],海量信息的全球共享使学生获取宗教知识可不再通过寺庙、教堂、经书等方式,直接通过网络完成。此外电子宗教书籍、期刊、宣传册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大多是打着“学术”“文化”“交友”的旗号,利用网络交友、英语聊天室、发送电子邮件等隐性的渗透方式来宣传宗教教义和宗教思想,这种过分夸大宗教积极作用的宣传产品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大大降低学生的鉴别能力。
第二,利用宗教文化热潮开发网络产品。宗教在历史文化中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为各种交流提供平台,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建筑、雕塑、绘画、神像、建筑格局等内容都有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高校也出现“宗教文化热”的现象。宗教文化内容通过网络、电子音乐、即时通讯、新闻媒介等载体传播到校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3]。当前,我国还缺少专门针对网络宗教管理的法律法规,难以对网络宗教的虚拟活动空间、出版物、艺术品及网络宗教境外渗透等内容加以管理,给宗教事务管理带来挑战。特别是高校在理论研讨、学术讲座、双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如果没有严格把关,宗教信徒还可能将“有神论”传播给学生。当然,一些影视作品、歌曲、动漫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宗教艺术的文化元素,如《耶稣传》、《基督最后的诱惑》、《神父》等影片,剧情中多围绕特定的宗教题材展开,受到少数有文学追求和艺术修养学生的追捧。这样的宗教渗透就难以分析宗教本质,也难以辨别宗教与文化间的关系,更不能有效引领学生科学地认识宗教。
第三,利用宗教核心思想迎合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虽然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和理想信仰教育,但正面的宗教教育却鲜有介绍,学生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未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宗教提出的“仁爱、脱俗、超凡”等伦理道德及“自由、平等、博爱”等宗教教义迎合了部分学生,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扶贫济困思想也得到部分学生的认可。如佛教倡导的“大慈大悲”、“超越”;道教主张的“人性平等”,提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4];基督教提出的“信、望、爱”,推崇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拯救灵魂,得到复活的期盼;伊斯兰教追求的“至仁至慈”、“以理服人”等内容。这些宗教思想一旦通过网络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可能会让学生误认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友善”同宗教理念相通,不自觉地接受了宗教理念,而这样的理念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第四,利用网络社交载体促使信息共享。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了信息“大爆炸”,互联网成为宗教传播的重要载体,各类宗教组织运用信息技术传播宗教文化,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也引起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大学生外语水平较高,接受事物能力强,利用搜索引擎软件能快速地找到宗教网址和论坛,了解相关宗教知识内容,“在线教堂”和“远程进香”等虚拟活动使得信徒既能信仰某种宗教又不用去宗教场所。微信、微博、轻应用软件和电子邮件等社交工具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跨民族、跨国界、跨时空的交流,特别是宗教移动应用成为信徒们祈祷、冥思、仪轨、修行、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基督教为例,在iPhone手机上输入基督教、圣经、耶稣、church、bible、christ等关键词,会出现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仅“bible”在ipad的移动应用就有1000多个。一些非法的网络宗教活动也因为网络获得便利,部分“网络传教士”和“神职人员”就可能借助网络行驶着同现实宗教中同样的职权,成为新的宗教权威。
第五,利用西方价值理念扭曲价值观念。占领高校文化的制高点和普及西方宗教文化知识是敌对宗教势力的直接目的,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接受西方价值理念是间接目的。境内外敌对宗教势力设法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在高校范围内扩大影响,企图改变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网络也可能成为非法宗教团体和邪教组织传播“真理”,进行非法传教的工具。西方列强、反华势力、台独和藏独分子等唯恐中国不乱,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视网络载体为宗教传播的新途径。通过手機、邮件、虚拟社区、论坛等媒介加以渗透,创建宗教交流群,发展网络信徒,散布不良舆论,企图颠覆我国政权。一些落后、反动、迷信的思潮也借助网络宣讲其“科学性”、“合理性”的宗教信息内容,成为个人思想变化的隐形推手,大学生就可能掉入“唯心主义”、“有神论”的陷阱中,致使信仰危机。
三、网络宗教向高校渗透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使宗教搭上网络快车,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虚拟的网络社区成为宗教活动的新空间,出现了不同的网络化轨迹。宗教的网络传播具有低成本、低风险、低门槛的“三低”特征,也具有最直接、最快捷、最广泛的“三最”特点,同时具备无国界、无管制、无法律的“三无”特性。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介,能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集视频、图片、文字、声音于一体,呈现出快捷性、无距性、海量性、隐蔽性、全球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性[5]。
首先,网络宗教内容海量性。网络宗教传播的内容主要类别有网络出版类、新闻信息类、传经布道类、法事法会类和捐赠流通类等类别,大量的宗教教义、新闻信息、法事法会、捐赠流通和电子出版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汇聚、交换和转换,形成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对网民开放[6]。不少宗教群体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工具向网民发送宗教网站、期刊、经书、音乐、公告和微视频等网址链接[3],方便访客查询。这种跨时空的传播,表现出特有的海量性、广泛性、快捷性等特点,给高校防御宗教渗透带来困难。如登录佛教旅游门户网站就能查询到景区概况、寺庙简介、法师介绍、图片视频和旅游路线等内容,也可通过专题网站进行在线虚拟祭拜、搜索宗教典籍、观看法事直播、探讨佛学内容、论坛言论发表等,实现轻点鼠标即可“弘扬佛法”。
其次,宗教电子商务国际性。高校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一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淘宝、微商、外贸等商务活动。开通淘宝、微信、支付宝、旺旺等网络账户进行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点卡支付和快捷支付,少数学生有出售和购买佛珠、转运珠、十字架、书籍等宗教用品,将宗教商业同电子商务同步接轨。世界各地的财富管理公司和金融机构也会成立宗教艺术品基金会,举办各种拍卖会、观摩会和鉴赏会,建立起以宗教艺术品为主题的C2C、P2P、F2C等商务平台;一些艺术工作室、文化工作室、虚拟画廊通过网站、贸易平台推广销售宗教艺术品,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如国内首家宗教用品商务平台网站:www.zjypw.com,该网站集佛教、道教的艺术品、收藏品、喜庆用品、殡葬用品于一体,拥有品牌、样品、产品基地、展会、杂志等栏目,提供各种神像、佛画、法器等物品,满足用户需求。电子商务一旦融入了宗教渗透,后果不堪设想,除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外,我国周边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可能成为敌对势力暗中操纵宗教活动的跳板。
再次,境外宗教渗透政治性。新媒体成为各大宗教团体传教、沟通、娱乐和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宗教群体、教职人员、社会公众和信徒在网络上本身就带有虚拟身份,给境外宗教势力带来了新的机会。境内外敌对宗教势力利用手机、网络向学生大肆宣讲 “西化”、“分裂”等带有政治色彩的宗教内容,甚至发布一些伪科学、封建迷信、反马列主义的内容,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进行扭曲[5],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和颠覆企图。有的宗教组织借学术交流、双语教学、文化讲学和资助学生等名义趁机在校园内寻找活动据点和宣传场所。以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例,通过宣讲福音、“上帝超越国界”、“真主保佑信徒”等观点,诽谤和攻击我国宗教政策及信教“无自由”等言论[4]。更有西方宗教组织建立了空中英语教堂、在线教堂、网上《圣经》、牧师博客等传经布道平台,宣传西方所谓“自由、人权、博爱”等价值理念,将“普世价值”推向青年学生。这恰恰是西方宗教政治性的体现,其根本目的就是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致使政治恶意性成为网络宗教渗透的最本质特征。
最后,文化交流沟通侵略性。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网络教会、公告发布和社区论坛是宗教文化在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些载体的存在使信徒们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常见的沟通内容有“宗教教义、信息资源、个人感悟、网络教会”等,一些教会通过网络举办神学论坛、发表教会资讯、发送邮件等方式让会员和游客共享信息资源,针对某一话题发动信徒们讨论,发表个人感悟和宗教见解,这种自由发布言论的沟通方式打破阶级和种族界线,加快了宗教的全球化传播。西方敌对宗教势力极力推行文化霸权,对大学生进行赤裸裸的文化侵略,用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对青年学生加以思想控制,一些打着宗教旗号的邪教组织也嵌入网络浪潮中,在文化上试图同化学生,用基督文化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基督中国化”的企图。特别是在宗教节庆日、宗教礼拜活动中对学生施加文化影响,如每年的圣诞节、宗教庆典活动中,宗教人员借助各种机会接近学生,看上去很纯粹的交流中却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学生稍不留心就会误入歧途。
四、高校防御网络宗教渗透的具体对策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改进教育方法,实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方式,结合热点话题,借助“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堂、微论坛、微社团”五个“微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以严谨的态度认识宗教,深入挖掘宗教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内容,扬弃地继承包括优秀宗教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利人”,伊斯兰教的“爱国理念、诚信美德、友善规范”等观念都可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注重大学生德育教育、个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7],运用实践教学、知识竞赛、时事讲座和主题班会等方式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民族气节教育和荣辱观教育[8],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个人的终身信仰和理想追求。
辨析宗教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对网络宗教文化的正面宣传,让学生明白宗教艺术虽然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但它只是文化艺术中的一个层面,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宗教内容只是为了迎合故事情节和观众的口味,是艺术化的宗教仪式和宗教典故,并非科学的解读[3]。一方面要坚持兼容并蓄、资源整合的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各种媒介传播的优势,真正使校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活动成为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和觉悟提升的方式,成为高校与社会全员育人的支撑平台;另一方面要通过正规途径进行知识传授和教育引导,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学习生活娱乐等各项服务资讯,发展校园文化产业,推广校园虚拟社区、网络互动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和“易班”公众平台,开发集校园艺术、游戏、电影、音乐、动漫于一体的娱乐服务功能的虚拟教育平台。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普及文化知识。一是要正确看待宗教的“双重性”,既要承认宗教文化是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弘扬传统美德、扶危济困、精神境界升华上起到积极作用,也要批判性地继承,客观认识宗教的消极因素,特别是敌对宗教势力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二是应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将大学生信仰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8],开设宗教历史、宗教艺术、宗教心理等课程或讲座,举办文化鉴赏会、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在宗教理论知识、宗教历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者三个层次去认知宗教,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宗教的起源、发展、变化、本质及消亡规律,让科学在神话和宗教中分立出来,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界线,客观认识世界和物质创造;三是可设立宗教研究机构,对境内外宗教渗透展开理论研究,注重国家宗教政策解读,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势力渗透,使宗教活动“正常”“合法”“有序”,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高校共享。
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屏障,搭建宣传平台。注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计划的建设,加快中文网站和思想政治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网上党校”“思想政治图书馆”“思想交流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等栏目,注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宣传,让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重点的主题教育网站和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成为主流宣传思想阵地,提高大学生防御西方宗教文化的免疫力。突出对互联网舆论的正面引导和宣传,做到“堵”、“疏”结合,“宽”、“严”结合,利用微信、微博、易班、QQ群、BBS等载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将学生党团活动、学科竞赛、专业实践融入其中,借助电视专题片、讲座视频、网上党校等网络传播手段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吸引力,提升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面结合。宗教中有涉及“上帝主宰一切”、“人命神定”等唯心主义思想,长此以往将削弱学生的精神信仰[4]。一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大学生特别是信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和咨询,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引导与教育、咨询与自助并重的工作机制,开辟“学校咨询中心—学院—辅导员—心理保健员、宿舍长—学生”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二要开辟网上专栏,宣扬科学理论知识,设置热点、焦点话题来引发师生讨论,邀请专家进行权威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崇善科学,反对迷信;三要引導网络意见领袖、网络红人的建设性发言,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法律法纪教育,澄清党员不可信教,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进行宗教活动;四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工作人员严格把关,定期培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升,确保其思想认识和业务技能跟上时代脉搏。
注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抵制宗教渗透。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建设,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网络”“五位一体”的正面宣传平台,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加强对国家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和解读,推进校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班级微博和教师博客的建设,切实提升网络信息载体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增强意识形态对校园思想舆论及网络文化的控制力,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正面引导学生。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导地位和价值导向功能,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领土主权、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抵制宗教渗透,防止外来宗教的蔓延[4];发挥统战人士的作用,对高校统战人员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宗教常识、信息技能的业务培训,抵制和防范有害信息的传播。
依法加强网络宗教事务管理,突出信息管理。认真贯彻国家《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在网络人才管理队伍建设、网络防控监管等方面建立起校园宗教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反馈机制、应急机制和预警机制,规范网络行为和网络信息发布渠道。一要建立大学生宗教事务信息管理系统和宗教人员协同办公信息平台,开发各种宗教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软件,突出宗教事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6];二是对信教学生的人、财、物、档案及参加的活动进行全程流动化管理,采取网络实名登记管理、内容分级分层发布、不良信息过滤和封堵、校园监督与举报等方式,依法治校;三是针对当前敌对宗教势力借助网络载体扩大宗教渗透的实际情况,加强网络监管,在信息识别、自动侦缉、信息过滤上下功夫,加快身份认证技术、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注重校园信息监控系统的运用,建立校园安全防火墙;四是建设境外宗教渗透的预防平台,各部门齐抓共管,采集宗教信息动态,及时研判并报送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高校在防御网络宗教渗透过程中,一方面不要谈宗教色变,过分夸大宗教的文化宣教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随波逐流。要正视网络宗教在高校的传播问题,处理好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为指导,通过科学认知和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面对网络宗教在高校渗透的复杂性、长期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等特性上,积极构建网络宗教的防御机制,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
[2]钱秋月,张芈卡.当代大学生民间信仰现状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6):61-64.
[3]赵文永.国家安全视域下宗教在高校的传播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4):17-21.
[4]莫岳云,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14.(2):106-112.
[5]蒋道平,黎万和.反思与重构:高校构建宗教渗透防范体系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4.(5):146-149.
[6]王娜娜.当前我国网络宗教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63-66.
[7]季岐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宗教心理功能的批判性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6):109-113.
[8]王永智.新时期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78-8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