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课传统课堂与慕课的契合与嬗变
2018-05-21刘心
刘心
摘要:本文通过对慕课与大学思政课传统课堂的比较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区别及各自优势,并取长补短,实现“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契合,这不但是响应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的一种积极尝试,而且,也是搞活思政课传统课堂,完成由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信息技术华丽转身的需要,极大地赋予了传统课堂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传统课堂;慕课;思政教育;契合;嬗变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030-04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效果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人都把通过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在众多信息化教育的产物中,“慕课”以其强大的规模、良好的共享性、实时的互动性、低廉的学习成本和自主化学习等明显的优势,一经问世就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慕课”教学还存在着资金、技术、管理、优质师资以及教师角色转换等难题,因此,在“慕课”风暴来袭的时刻,能否保持理性的头脑,不随波逐流,同时又把握机遇,找到“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发展之路,就显得弥足珍贵。
一、困惑与彷徨:传统课堂与慕课的差异分析
在信息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慕课一经问世,就激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各大高校纷纷把制作、引用慕课作为自己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当然,也有一些人做出了冷静的反思。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赞成推广慕课教学与建议审慎选择往往是围绕着慕课与传统课堂的以下一系列差异展开的。
1.线上与线下的问题
慕课通过相应的平台展开线上教学,无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实行碎片化教学,只要在線登陆,随时随地可以观看相应的授课视频。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线下课堂授课为其主要授课形式,有明确授课的时间和地点,听课学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赶到指定地点才能完成教学活动。
2.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
传统课堂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提前准备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带有计划性地进行授课的过程。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帮助学习者习得外部事物及特征,并使其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引领的状态,其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而慕课教学强调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课程组织是围绕学习者展开的”[2],认为“尊重学生的需求特征和接受心理,才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3]这就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3.教与学的先后次序问题
传统课堂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是教在先、学在后。教师凭借已经具备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思想,引领学生完成从蒙昧无知状态到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各方面技能的阶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其责任和使命,学生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为其终极目标。而慕课教学认为教学活动应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充足的学习动机的基础上,由学生带着主动精神去学习,进而呼唤教师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学活动应是“由学而教”,教师的教学过程理应围绕于学、服务于学。
4.教学互动性问题
慕课教学的支持者认为,平台交流可以减少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顾虑,因而,学生参与教学讨论的热情会更高,教学互动性也就更好。传统课堂由于是教师提前设计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一系列教学环节,因此,课堂上的互动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支持传统课堂教学的人则认为更好地教学互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了解、彼此熟悉,能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动情况及时地把握课堂互动的方向。
5.培养目标问题
支持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人认为,人才的培养首先应是人格的培养,在这方面传统课堂往往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凭借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更好地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思想的动向,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地影响。而慕课由于其起源于西方,其在发展过程中首要关注的是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教学通过预先录制好的授课视频来进行授课,课前知识点进行过详细地拆分,同时辅以课前预习、课后习题、知识测试等环节,最后培养出具有熟练技术和相应知识技能的人才。
6.教学时间空间问题
慕课的支持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受时空的限制和影响较大。而慕课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其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充分地发挥了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传统课堂教学的支持者则认为慕课虽突破了时空界限,但碎片化学习容易造成学习浅尝辄止的现象,慕课教学的低通过率正说明了这一观点。在他们看来,碎片化学习容易造成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被人为割裂甚至误解、歪曲等问题,这与中央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教育的初衷并不匹配。为迎合学习者的兴趣,人为地把每段课程视频均控制在几分钟以内,未必能确保其分解性讲述与整体性讲述的效果完全一致。
7.学习自主性问题
慕课倡导自主学习理念,平台上的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择课。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接受程度灵活地控制学习节奏,自由安排学习进度。一旦发现课程与自己的预期或者兴趣爱好不符,可以随时退出课程学习。而在线讨论环节则更要求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来实现,这一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是慕课教学得以实施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是基于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是对学生的强制性要求,这与慕课的自主选课、自主退课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由于其课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教育色彩,不容许有丝毫的动摇,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求每一个大学生既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能脚踏实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教学评价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教为中心展开,例如: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重难点把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教态是否大方、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要素主要是围绕“教”而展开。虽然大多数学校也都开展了学生评教活动,但并未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这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和教学效果的检验者的身份不相匹配。当然,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等也需要考虑,在现实中完全依赖学生标准也有一定的难度。慕课由于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评价环节也更凸显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习题自测等环节的设置,都极大地体现了“学”的重要地位。
二、追寻与思考:传统课堂与慕课的契合因素考量
近年来,慕课为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挑战,开设慕课的学校逐渐增多,课程也越加丰富,就大学本科的四门思政教育课程来说,我们都可以找到知名大学开设的慕课,仅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就有四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一些二本、三本院校也在摩拳擦掌,一时间,慕课教学成为一种潮流。这一潮流的出现是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學理念的思考,而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广为接纳,还有其与传统课堂的众多契合因素的作用,是传统课堂教学改革长期反思的结果。
1.慕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改革教学手段的方向相契合
慕课往往采用播放教师授课微视频,课前预习,课后答疑、在线讨论、习题自测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所授知识点。学生可通过多次讨论交流、在线答疑,甚至是反复播放授课视频等方式,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直至理解相关知识内容。同时,还可通过反复地观看视频,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单一模式,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在课堂上,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姿态登上讲台,学生带着崇敬的心理学习教师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值得庆幸地是,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广泛关注信息化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因素,并力争通过对现在较为流行,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的新的教学手段来改善传统课堂陈旧的教学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慕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大学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方向性契合。
2.慕课耗时巨大的设计制作与传统课堂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契合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慕课还是传统课堂教学,都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慕课平台上的教师由于要提前录制授课视频,往往衣着更为讲究,言谈举止也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每一句话都字斟句酌。线上讲解与线下讨论、习题设置等都要经过反复地论证。传统课堂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同样需要授课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活动,提前制作精美的课件,做好知识点的分配与详细的授课计划、教学方案等。如要进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要提前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方案,以便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精心地做好课堂准备这一点上,两者实现了高度的契合。
3.慕课的资源共享性与传统课堂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目标相契合
慕课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低廉的学习成本和良好的资源共享性,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这对打破教育垄断,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意义重大。慕课平台不但使人们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而且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加速教育公平的实现都有重要的意义。
思政课传统课堂往往局限于特定的时空之中,教学活动较为封闭。囿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也一直在苦苦思索,各种在线教学,网上精品课程,精品课件等也是思政课传统课堂想要打破时空局限,加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走上共通共享之路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慕课作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一种产物,其良好的资源共享性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所望尘莫及的,他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也契合了传统教育长久以来实现资源共享的不懈追求。
4.慕课个性化学习需要与传统课堂因材施教的原则相契合
慕课所倡导的自由择课、自主学习理念迎合了受教育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设定学习任务,参与线上讨论,有针对性地观看某些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并据此在线提出疑问,与慕课平台上的广大师生交流分享,直至弄懂相应理论知识。这相对于传统课堂整齐划一的教学安排,往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更适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而传统课堂教学通常按照教师提前准备的材料备课、授课,教学进度整齐划一,不会因为一两个同学的问题而放缓班级进度,有问题的同学只能用课下时间来进行交流。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大班授课,一个教室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兼顾每一个学生也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难度。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传道授业,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能解答大学生心中的各种疑问,注重个体的心理差异,只有这样,思政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这一意义上说,慕课对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尊重与思政课传统课堂因材施教的原则实现了高度的契合。
三、选择与重构:传统课堂与慕课的嬗变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不断深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4]。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5],无疑是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然而,正如PPT技术代替了绝大多数的板书一样,技术革新必然会改善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但却难以完全取代传统课堂。
1.融合而非替代的大学课堂教育
慕课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授课理念,实现了教与学关系的重构,引发了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尽管慕课教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慕课并非完美无瑕。慕课仅仅是人类教育进程中,技术革新的一个阶段,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也终究有一天会被其他具有更新技术,更好发展前景的其他教育模式或载体所替代。因此,我们既应理性看待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应盲目妄自菲薄,也要看到传统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作用。
“慕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有益尝试,但不是全部。大学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如果说“教书”更多的是指专业知识的传授,那么“育人”则应更倾向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人格魅力的塑造,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和参与。思政课与社会和现实联系紧密,离开了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思想工作就难以开展,技术的优势也就无法显现。诚然,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有其明显的不足,但也不能全盘否定。任何简单地把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等同于教学改进和提高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传统教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自有其精华所在。在这一问题上,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辩证地思考,任何简单地肯定一切或简单地否定一切的做法都必然是错误的。
因此,只有积极推动传统课堂与慕课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师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思政课传统课堂与慕课的优势互补,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2.嬗变——走向新时代的大学课堂
在信息化时代,慕课教学带给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以普遍的冲击,其教育教学的很多优势都值得我们更为深入地反思和借鉴。然而,思政课传统课堂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有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要想搞好思政课教学改革,就必然要求我们借鉴慕课教学的优势,找准契合点,实现慕课与传统课堂的优势互补,改善课堂教学,这也与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的“形成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6]的要求相契合。
在此背景下,以慕课、微课和云课程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获得了强势推广。这类新技术教学应用为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话语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樣:“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得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7]。
因此,要想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就要求广大教师把“慕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传统课堂的转型升级,不断更新已有知识体系,适时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变化走势,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化教学,把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个人成长、成材的全过程,使理论真正落地开花。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人民日报,2017-7-30(13).
[2]李素芳,徐华伟.刍议MOOC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8):67-70.
[3]朱尉.浅析媒介融合时代意识形态文本构建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130-133.
[4][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6]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7]王燕文,梅剑飞.用讲话精神统领新闻舆论工作实践[N].新华日报,2016-03-22(15).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