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避到面对:艰难的自我改变(下)
2018-05-21马志国
马志国
心理对策:逐步推动自我改变的行动
既然如此,肖海的问题当然就不是靠吃药能解决的了。肖海父亲听说可以停药了,轻松了很多。我却紧跟着又制造了紧张,说明不靠吃药解决的问题,也许比吃药解决的问题还要麻烦。肖海父亲表示不管怎样,一定会努力合作。家长该怎样合作?我的建议就一条:放手,对肖海最大限度放手,只有放手才能焕发他的主动性。
针对肖海的情况,我们合作的基本原则是,以帮助肖海工作起来为目标,千方百计推动肖海行动起来,拿出积极自我改变的行动,变回避为面对,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主动面对生活。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能急,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具体说来怎么办?鉴于肖海已经和我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经过沟通我们三方达成共识,通过促进肖海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主动合作,来逐步推动他的主动自我改变的行动。因为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促进改变学习成长的过程。
我们的咨询合作,持续了大约两个月。应该说,我们的合作是富有成效的。
第二次来访,就是肖海自己主动与我联系的。虽然还有父亲陪同,却成了名副其实的“陪同”,肖海成了我主要的会话对象。会话中,肖海全然没有了呆滞木然,说话比第一次主动了,神情自然了,对视次数多了,微笑的次数也多了。
肖海的这些细微变化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肖海很有自救的愿望,很有自我改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肖海的会话过程中,我尽量营造轻松氛围,尽量让肖海多表达自己。我对所谓症状作了解释,肖海理解了那是自己为了逃避而扮演病人,确信了自己的身体没问题。
肖海要真正自救成功,当然必须要工作起来。但是,我有意等肖海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就此作了讨论。最后肖海承诺,回去后就开始自己找工作,并且从下次开始不再要家长陪同来访。
第三次,肖海果然自己单独来访,并且非常准时。听到我的赞许,肖海明显受到鼓舞,眼神亮了,话也多了。肖海告诉我,他自己感觉好多了,能主动跟人打招呼了,能主动给人打电话了。肖海告诉我,已经开始了找工作的行动:一是网上求职,一是当面求职,一是招聘会求职。肖海说去招聘会只是看看,就回来了。
看肖海似乎有些失望,我特意问肖海:“想想看,如果第一次来访之前对自己的希望是0,那么,现在对自己的希望是多少?”
肖海想了想:“至少有5分了。”
我肯定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有自救的能力,这是因为你有自救的行动。就是说,只要行动起来,希望就会越来越大。”
随后我们讨论了求职应聘的改进措施。肖海表示下次一定要更勇敢点,拿出应聘的具体行动。整个会话过程,我坚持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让肖海自我表达,最大限度地促进肖海的自我探索。为了进一步促进肖海自我改变的积极性,临别我们约定,只要自己单独来访,在找到工作之前,咨询费用减半。
第四次来访,我知道肖海有了进一步的自我改变行动,不仅日常交往有所改进,更重要的是求职有了具体行动:网上求职,投递了简历;当面求职,直接去了兩家用人单位;招聘会求职,直接与用人单位做了沟通。
通过会话,肖海认识到了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收获,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了自我改变学会主动面对生活的信心。随后,我们讨论了求职的目标调整。肖海领会到,现在自己找工作,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自我改变,为了突破回避型人格障碍,为了让自己学会主动积极的面对生活。所以,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让自己工作起来,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随着我们的合作进程,肖海不断推进着自我改变的行动,增强着主动面对生活的信心。大约两个月后,肖海通过心理咨询专线告诉我好消息,他说已经在一家大型超市找到了一份营业员的工作,他说重新工作起来的感觉真好,他说现在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最后他说,因为工作刚开始不好请假,就先电话告诉我好消息了。
就是这样,自信是矫正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前提。而自信绝不是空中楼阁,要从主动面对现实生活的实际体验中生长出来。一旦有了面对生活的实际行动,一旦有了自信从内心生长起来,回避型人格障碍也就逐渐化解了。我相信,只要肖海继续努力,不再逃避生活,主动面对生活,一定会赢得他应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