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污染威胁所有生灵

2018-05-21谭敦民

科学养生 2018年5期
关键词:塑料颗粒塑化剂食用油

谭敦民

去年,一头鲸鱼在挪威索特拉岛的海岸沙滩搁浅,引起世人瞩目。据媒体报道,这头鲸鱼重约2吨,身长6米,是一头成年突吻鲸。这头鲸被发现时已经奄奄一息,有关人员救助无果,对它执行了安乐死。解剖发现,鲸鱼腹中没有什么食物,只有约30只塑料袋。研究人员指出,这些未能被消化的塑料垃圾很可能是这头鲸鱼搁浅、死亡的原因。

海洋如今有多少垃圾呢?如果有机会坐豪华游轮或远洋货轮出游,你会发现在公海的洋面上会不断地飘来各种各样成堆的垃圾,主要是塑料垃圾。这些垃圾都是人类倾倒的,人类正在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将浩瀚的海洋变成巨大的垃圾场。

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垃圾被抛入海洋之中,目前全球海域漂浮的塑料垃圾约有5万亿件,它们杀死了无数海洋生物。

塑料颗粒进入食物终端。

不少人可能还记得,台湾食品曾爆发“塑化剂”事件,于是,“塑化剂”、“双酚A”这些与塑料相关的词儿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而今,这个家族又增加了一个新名词—“微塑料”。那么什么是“微塑料”呢?学术界还没准确的定义,但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即为微塑料,实际上很多微塑料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也被人比喻为海洋中的“PM2.5”。

海纳百川,因而海洋的塑料污染最严重。微塑料当然源于塑料,在海洋的大风大浪的“锻炼”下,塑料“粉身碎骨”了,变成了塑料微粒,融入海水之中。但塑化剂的特性依然顽强地存在着,不仅如此,它还吸附了海洋中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坏上加坏”,也就是说,微塑料不仅是污染源,还成为污染载体。

微塑料和海盐,同根同源,从原料说起就是“原配”,加之无剔除的生产工序,微塑料与海盐浑然一体,食用者亦浑然不觉。经专家测定,每千克海盐里有550~681块微塑料。

海洋湖泊中的微塑料,不仅会在食盐中鱼目混珠,也会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最终可能会被站在食物链高端的人类吃下去。微塑料可能不被肠胃吸收,但,有的微塑料神通广大,从胃“登堂入室”进入人类循环系统,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近期,比利时根特大学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了海中废弃塑料对诸如牡蛎、贻贝等滤食性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贻贝平均含有大约90个塑料颗粒,而6个牡蛎含有大约50个颗粒。这就意味着每周食用两份贻贝的人每年会吞下11000块微小的塑料纤维,如果还食用其他海洋生物,这个数值还会变得更大。

2016年8月,普利茅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英国捕捞的海鱼中有三分之一含有塑料,这些鱼类包括鳕鱼、黑线鳕、鲭鱼和贝类等。微塑料在鱼类的肠道中很难被清除,而人类在食用贝类、海鱼等海鲜时,也会将它们肠道中的塑料微粒吃下去。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劳拉?麦克唐奈教授主要研究水生动物生理学,是最了解鱼类的科学家之一。她说,从海洋哺乳动物到海鸟,从螃蟹到牡蛎,它们的胃里都发现过塑料。塑料还可以传到水生动物食物链的下一环。比如,蚌类吃下塑料,然后蚌被螃蟹吃掉,螃蟹的胃里因此也有了塑料。最近,麦克唐奈教授决绝地说,她决定今后不再吃鱼了。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们一辈子都在我们的垃圾中间游来游去。她说,鱼吃塑料,我们吃鱼。那么,吃鱼是不是也等同于吃了塑料?

埃克塞特大学的专家表示,人类本来就不该食用任何塑料,而现代人食用海鲜一年就能吃进上万塑料颗粒,这样的结果真的让人感到后怕。

微塑料侵入了83%的饮用水。

很多发达国家的自来水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比如加拿大人已经习惯了直接饮用水龙头里的水。在人们印象里,水龙头里的自来水应该是干净的、安全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家国际非营利机构委托明尼蘇达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化验了美国、加拿大、印度等12个国家征集到的159份饮水样本,结果发现,抽检的水样中83%都含有塑料颗粒。就是说,欧美、亚洲各国的饮用水中普遍含有塑料微粒。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水被微塑料污染率最高的国家居然是美国,达到94%,每500毫升水里平均有4.8个微塑料颗粒。美国的国会大厦、环保署总部、纽约川普大厦无一例外,统统中招,从这些高档建筑收集的饮水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颗粒。

黎巴嫩及印度污染程度紧随其后;英国、法国和德国虽检出比率最低,仍有高达72%样本验出塑料微粒,每500毫升水中平均含有1.9个微塑料颗粒,连瓶装水也不能幸免。

爱尔兰也曾发表过一次类似的独立研究报告,该研究也在不少自来水和井水样本中发现了塑料微粒污染。德国专家研究发现,全国24种啤酒中都含有人造纤维及碎片,即微塑料。

此外,塑料微粒还可以吸引下水道里的细菌。有些研究显示,在污水处理厂的下游地带,塑料微粒上的有害病原体更多。专家指出,塑料微粒直径仅10微米,一般饮水过滤系统不大可能将之过滤。

微塑料微小,但危害不小。

据专家介绍,微塑料虽小,但危害不小。微小的塑料粒子可能穿透人体器官,甚至是穿透每一个细胞。这才是让人感到担忧的。此外,塑料在生产时添加的化学物质,以及在海洋漂流时吸附的毒素,例如可能致癌的农药残余物等,都可能危害人类健康。

各种塑料助剂都会氧化分解挥发出有害气体,首先危害心肺健康,尤其是像含氯、含苯的塑胶原料,挥发的气体都对人体有害。

聚氯乙烯塑料就是最常用的有毒塑料品种。其原材料本来没有毒性,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有毒的增塑剂;还有的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稳定剂,而这些稳定剂主要是硬脂酸铅,也有毒性,这种铅盐极容易析出,进入人体会造成蓄积性铅中毒。

黑色、红色和深蓝色的塑料制品大都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重新加工而成,成分更为复杂,对人体的危害更多。

许多塑料单体和增塑剂、稳定剂、色素等对人体健康有损害。如人接触某些塑料粉末之后,可能会带来皮肤瘙痒,皮肤上出现红斑,原因是在炎热的天气里,塑料可能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发出有毒的气味,导致使用者中毒。

用塑料桶装食用油目前是普遍现象,但就是使用最安全的聚乙烯塑料容器来存放食用油也不安全,因为聚乙烯也易溶于食用油之中,可溶出塑化剂,对人体有害,使食用油出现蜡味。此外,最主要的是,塑料桶在食用油的浸泡下,会析出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起码有三点:一是可能引起贫血、血尿、肾脾肿大。二是可能引起肝炎、肝癌等肝脏病变。三是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大脑中枢的病变。因此,在这里大声疾呼:不宜用塑料桶盛装食用油!尽快改变这个“陋习”吧!

微塑料、塑化剂问题已经引起了科学界高度关注。2014年,在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就对微塑料予以特别关注,并把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列为“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2015年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等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目前各国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应对措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微塑料问题能够逐步得到解决,起码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猜你喜欢

塑料颗粒塑化剂食用油
一种塑料包装产品生产用原料加热设备
不要长期佩戴隐形眼镜
海滩上的塑料颗粒创下新纪录
一种环保型塑料颗粒生产设备
塑化剂污染的现状及防控措施
废食用油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开封后的食用油应该怎么存放
2019上海食用油展、食用油包装展览会
2019上海食用油展、食用油包装展览
江浙沪儿童面临塑化剂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