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丰公社:给闲地织一张互联网
2018-05-21吴梦涵
吴梦涵
春种时节,小麦苗疯长,绿色接连成片,在雾气的掩映下宛若一幅油画。农民们扎根在田间地头,早已看惯了自然风景,对此不觉得稀奇。
这就是中国20亿亩耕地拼图中的一块,看似平淡无奇,却孕育着变化。在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曹西村,过去分散的田地,现在已经整合成一片占地约500亩的金丰公社全程托管示范田,其中有农民徐洪云的地,有农技师张唐的地,也有大农场主共100余户村民的土地。一块示范田,汇聚了数百余户村民的财富。
2017年7月,金丰公社正式创立,由金正大集团发起并控股,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华夏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参与,被称为中国首家开放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
农业融合商业,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
织一张大网:县级金丰公社
早在2015年,金丰公社便已开始初期的探索与实践。此前,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和集团CFO李计国聊了很久,内容围绕着一个疑问:已经做到中国第一的农化产销企业,除了做好产品,在大变革时代,还会有怎样的创新?
长期以来,企业和经销商、经销商和农户是买卖关系,三者通过价格、优惠、促销等利益维系着。但企业离农户很远,赚产品差价的模式将其利润越削越弱。
金正大要改变现状,要创新。他们想要离农民更近一点,通过提供服务,把农民发展成自己的客户,但又不能和经销商对立,得形成合作关系。
要吸引经销商成为自己的员工,就要找到他们的痛点,甚至换一种组织方式,打破原有的交易关系,重新组合达成合作。这就是金丰公社最开始琢磨的事。
平台初长成
金丰公社这一平台,本质是对土地、劳动力的再分配整合。具体来说,产业链上的优质种植企业在金丰公社平台中,向农民提供相关的农资,比如农药、肥料、种子等。遍布中国的各县级金丰公社,把这些资源因地制宜地组合成种植套餐或托管服务。在下游,将全方位的种植托管服务提供给全国5 000万名农民,同时整合农技师,形成一個利益共同体。
对应到每个板块: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对农业托管有紧迫的需求,他们把土地交给县级金丰公社耕种,按每亩田支付相应的托管费,以农作物生长季节为单位,享受全程或阶段性的托管服务。同时,金丰公社还可以提供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
经销商转变为服务商,招募农技师提供种植方面的技术支持,操作农机等。过去他们是传统农资经销商,搭配着卖种子、农药等产品。成为金丰公社的合作伙伴后,职能从卖产品变成卖服务。
平台在其中对接资源,承接上游的种植订单,整合分散的农田,再安排专业团队操作机器耕种,监控整个过程,最终完成交付。
“虽说目标是为农民服务,一开始怎么服务,服务什么我们并不清楚。”3年前,李计国和时任金丰公社CEO的张祥带着20多名团队骨干,开始在全国12个地方试点运营金丰公社。聚焦托管业务,让农民少种地甚至不干活,农资销售和农耕托管联合着做。
当时中国没有样板模式可以借鉴,作为金丰公社的董事长,李计国就告诉团队“先开枪再瞄准”,自己摸索着做,再不断完善。
2017年7月,75岁的徐洪云在临沭县曹庄镇金丰公社刚成立时,便把家里的6亩田交给金丰公社托管,种玉米、小麦或花生,按照当地389元/亩的全程托管服务费,每季交2 334元。大爷精神矍铄,做起数学题毫不含糊:过去自己种植算下来每亩需投入500元左右的成本费用,每季收获毛利1 000元左右,现在收入可以提升20%,自己也落得清闲。
而最近,金丰公社农技师张唐才为庄稼打完药,除了务农时开大型机械在田间地头忙碌,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给社员普及农化知识、农业技能。
在农资行业累积了30多年的经验,张唐在肥料、农药厂家跑业务积累了人脉。他开了家农资店,深谙农民的需求:村里的青壮力外出务农,留下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种地成了难事;卖给他们产品,有时得承担赊销之苦;近两年农资行业行情不利,他不得不缩窄赊账范围,业务也随之下滑;繁忙季节,专业的种植人员空缺极大……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金丰公社第一次来宣传时,他便爽快加入。
此后,他的收入构成从卖产品平均0.8元的差价,变成服务一亩地获得1~2元的提成,一季作物打3次药就赚3次服务费,他接了个好差事。“农技师一天为100~200亩地打药,整个过程由金丰公社提供从耕种到收获的全套机械,我没啥成本投入。”张唐笑着说。
每个县级金丰公社就是一个单元,由社员、社长和农技师组成。从探索到公司化运作的近3年里,金丰公社托管的农田从最初的50亩增长到全程托管100万亩,县级金丰公社也由原先的5家增加到全国的72家。临沭金丰公社总经理董书通,将过去供销社的经验,运用在如今整个临沭县的渠道搭建和服务体系中。他还在筹划乡镇连锁直营店。而与此同时,河南息县的孙华,安徽砀山的蒋中伟,山东菏泽的孙念刚等人也正在做同样的事。
2017年8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他们知道,“东风”来了。
当合作伙伴来敲门
做农业既要接地气,也要有资本的加持。
从来没有一个新生的农业服务平台获得如此多的资本关注,当世界银行提出要给金丰公社增资7 000万美元时,团队颇感意外。“在农业服务领域,他们近十年没有投过一笔钱。”张祥回忆,2016年世界银行高层第一次和金丰公社一行人在陕西渭南见面时,便对示范点颇感兴趣。世界银行代表和李计国深入交流后,又飞去内蒙古阿荣旗考察,不久后,合作便顺理成章地敲定了。
在成立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金丰公社和正大集团签订了40万亩以上的玉米订单,和鲁花集团签订了超过1.5万亩的高油酸花生订单,和蒙牛富源牧业签订了1万亩以上的青贮玉米订单,“陕陕的红心”和黄金富士两大苹果品牌销量已达500万公斤。
过去农化龙头企业鲜少涉足农产品,如今都由这个创业团队做了。张祥把自己过去在苹果种植场14年的工作经验,运用在平台上,“目前金丰公社做的,不光是生产资料,我们也在打造优质品牌农产品,离消费者更近一点。”
平台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加盟的服务机构,覆盖从种到收再到销的农业全产业链。在上游,既有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华夏银行、光大银行、蚂蚁金服农村金融等金融机构,也有巴斯夫、拜耳等业界领先的肥料、农药、种子、飞防、农机公司;而在下游,正大集團、阿里乡村大农业、百果园、京东农业等将成为其产销对接的通道。
农业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目前无法搞定这一领域的阿里、京东,正尝试着通过合作的方式,逐渐渗透进某个环节,比如金融、保险。它们希望借助传统企业的技术和渠道优势,在农村这张白纸上画一笔,做增量。至此,金丰公社近2个月已经为2 000余名种植大户、农技师发放贷款近1亿元。
跨界者做增量,当局者做颠覆。
找准闭环的“七寸”
2018年2月1日,金丰公社社员系统App上线。未来,社员可以通过App及时购买服务套餐,获取远程诊断,服务追溯等。
同时,由临沂市农业局和金丰公社合作共建的金丰新型职业农民学院正式揭牌。它主要解决“谁来种地”以及“谁来服务”的问题,即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包括农技师、组织服务人才,并提供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金丰学院面向社会招生,既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吸引更多农民回乡做新型职业农民。”
拨开美好的愿景,金丰学院和学员系统其实是金丰公社模式的关键要素,即“七寸”。
从技校到大学
4月2日晚,姚承纲从上海到山东,主持完公司的会议,回到酒店已是晚上9点。他曾是全球最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大中华区总经理,现任金丰公社CEO。第一次接触农业,他和团队考察分析了全世界现有的48种农业服务模式,对比着中国一些运营得比较成功的合作社模式,并结合金丰公社自身的资源和所处市场环境,在原始模式上推动团队打造出金丰学院和社员App。
他很清楚,金丰公社要做产业链,资源之外,人是最关键的要素。农业的本质仍然是耕种,对接了上下游的资源,就需要人高效地完成生产,哪怕是某一天农业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也需要由人操纵。
金丰学院宛如农业领域的蓝翔技校。在师资和教材方面,金丰学院会和产业链相关的合作伙伴比如肥料、农药、农机公司的产品培训师,做农业服务的专业人员以及正规的大专院校讲师等,由他们给社员、农技师等上课。各地金丰公社的社长、农技师则是第一批学员。
目前金丰公社已吸纳社员超过70万人,招募专业农技师约6 000人。姚承纲给金丰学院设定了更远的目标——它不仅是技术基地,未来或许会成为“华为大学”“海尔大学”,是更大的职能部门,承载企业文化的大后方。
至此,在金丰公社里,每一个职能单元都是一个阿米巴,一个可以盈利的单元。产品可以盈利,公司对接农资厂商,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在积累了农资套餐的销售经验后,未来或许可以成为大型农资经销商;市场中心可以盈利,他们可以向产销企业卖创意设计和促销物资;农业金融保险可以盈利,金融公司通过金丰公社的平台放贷,平台获得抽成;金丰学院可以盈利,售卖知识就是售卖产品;App社员系统可以盈利,通过大数据给用户推送产品、承接广告等。
农业的无限可能
互联网扩大了人们对农业的想象力,大约三四年前,就有各类互联网企业和跨界者奔向农村,植入新模式,提升信息交互、人力与资源配置的效率,营造出一片热闹景象。
经过一轮淘汰,留下的企业并不多。而地产公司进军现代都市农业,开展农业区块链乐此不疲。
农业最需要脚踏实地,也得注入热情和耐心。当农业服务拔地而起,不仅是为供给侧改革服务,也是大企业的体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