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培养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

2018-05-21陶诗顺王学春胡尚连陈红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学技能型现代农业

黄 晶, 陶诗顺, 王学春, 胡尚连, 陈红春

(西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0 引 言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传统农业向以“科技化、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谁来种田和谁来指导农民种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3]。国家除了须为农业教学与科研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和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复合应用型人才以外,更需要面向农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农业高等本科教育必须承担起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紧迫任务。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导致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发展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现行农村经营体制的内在缺陷和深层矛盾已逐步显现出来[4]。因此,国家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突破口[5]。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6]。因此高等农业教育也必须适应这种历史转变,必须直接面向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培养人才。

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看,农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首先要具备必要的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和掌握传统作物生产的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实用技能:①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必须掌握现代农机装备使用技术,即能熟练使用包括耕作、播种、栽插、病虫防治及收获等生产技术环节所需用各种农机装备;②为实现作物生产产业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控制与管理,以种植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还必须掌握作物生产信息管理技术,特别是某一区域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农产品供销信息管理系统、栽培环境计算机控制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和不同区域或生产单位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系统等的设计与应用;③为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立和发展,还必须要求未来的生产者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

然而,在目前的农业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差,影响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7]。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农学专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途径[8]。近年来,我校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构建了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农业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本文将详细阐述平台建设情况、实施效果及取得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为农学专业创新型、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 平台建设的专业基础

我校农学专业已有60多年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2001年建立农学本科专业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作物生产为主体、作物学科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农学专业所在的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年成功申报了植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生,现已培养200余名毕业生;学院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开始在6个二级学科招生,2014年成功申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立,对农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

农学专业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师24人,其中正高职称12人、副教授8人。具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绵阳市授予“绵阳市首届杰出贡献奖”2人,绵阳市“科技拔尖人才”3人,绵阳市“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良师”1人;农学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现有生物学基础公共实验平台、设施农业实验室、农业气象观测实验室、资源植物生理研究室、作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室、核辐射生物效应研究室、生物质化学衍生物研究室等与作物生产相关的实验室与配套设施。

农学专业长期致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已逐步确立了依靠“共建与区域产学研办学体制”,采用“3+X”培养模式[9-10],充分利用本校厚重的农科专业积淀优势、学校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背景优势,面向基层、面向应用和面向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以高适应能力、高就业能力和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农科专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建立起将现代生物科学与传统农业科学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2006年以来,农学专业进一步调整了专业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展了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多管齐下,加强了学生管理和专业思想引导;充分利用农学专业丰富的科研资源,将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全面实行了“前嵌式”毕业论文模式,有效缓解农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多种突出矛盾;建立了一套以“科研实训+种植园区经管+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社会调研+工作实践”为基本构架的课外实践创新体系,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积极开展了专业文化建设,增强了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凝聚力。通过建设,形成了“紧贴行业背景,科教互推共进,传承拼搏奉献,彰显务实创新”的专业特色。农学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全校6个优秀本科专业之一,2008年被列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由农学专业组织申报的“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西科种业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于2013年3月获批“四川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013年5月又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以上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都对农学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2.1 平台建设指导思想

我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农科专业厚重的专业积淀优势、学校地理区位优势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背景优势,根据国家现代农业和作物产业的发展需要,面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大批熟练掌握作物生产基本技术、现代农机装备使用技术、作物生产信息管理技术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管理技能,能将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生产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11],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2.2 平台建设目标

平台建设的目标是,面向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与使用和现代农业信息与设施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能,能在农业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农业产业有关的生产经营、示范推广、研究开发等工作或在农业产业内自主创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技能型卓越人才。

3 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通过整合和调整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实习课程,围绕创新能力与实用技能培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见图1)。平台培养方案的构建一方面紧密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和生产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平台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设置“现代作物生产与管理技能实训”“现代农业植物生物技术技能实训”“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技能实训”“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与使用技能实训”和“现代农业信息与设施管理技能实训”等5个技能实训方向,每个方向根据需要设计二级方向(见表1)。学生进入大二上学期后,根据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在所有技能实训方向中选择2个方向,在校内外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训,实训时间到大四上学期结束(共5个学期)。实训结束后,由校内外导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总体指标包括:过程记录、技术档案、成果展示、总结报告与导师评价等5项内容。平台依托单位除了本校相关科研团队、教学基地、试验平台外,还广泛邀请校外相关企事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为平台单位,目前已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正式运行的校外依托单位有15家。

以“现代作物生产与管理技能实训”为例,该一级专业方向下设置了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特色经济作物与中药材的生产与管理以及主要作物病虫害防治等4个二级方向。每个实训专业方向均制定详细的培养内容及考核要求。如“现代农业植物生物技术技能实训”方向,其主要培养内容包括: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参与实验室的组建和运行管理;②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1或2种作物的快速繁殖、脱毒、花药或花粉培养等全程操作及盆栽与田间种植等工作;③依托1或2个科研单位或企业,参与其相关工作,熟悉其经营管理模式。考核要求包括:①实训过程记录;②实训技术档案;③快繁、脱毒、花药和花粉培养实物成果;④总结报告;⑤指导教师评价。

图1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该实践教学平台的显著特点是突破“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12],教师由“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化;学生由“教学对象”转化为“教学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专业技能实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从选择技能方向、选择实训内容,到制定试验方案、生产技术方案、解决科学问题及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每个环节都注重考验和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平台建设的初步成效

4.1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平台从2013级学生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实训的有2013、2014两级学生。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对技能实训方向进行了选择。学生选择专业的积极性非常高,部分学生甚至主动要求参加3或4个专业方向(规定为2个方向)的实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就业意向从10余个专业方向中选择2个进行实训,有利于避免传统上由于实践项目和内容相对固定和狭小以致学生应付情绪的产生。学生对所选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13]。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4]。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科前沿,通过实践教学切实参与到相关科研项目及实际生产中,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相辅相成,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反过来也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

产学研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生产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平台突破传统上仅重视理论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科研、产业脱节的问题,将理论教学与相关科研项目、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创新性思维去解决科学与生产问题。

4.2 促进了专业培养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平台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外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利用和考核评价体系等。该模式对在综合性大学充分利用学科融合、专业融合和校内外结合的实用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平台建设,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结合、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教授与实践指导无缝结合的、适应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4.3 有望显著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平台建设,有望培养出一批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现代农业所必需的实用技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卓越农业人才,实现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零距离”,为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也为本专业长期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5 结 语

实践教学平台是高校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为核心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将专业基础知识和现代农业所必需的实用技能相结合,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卓越农业人才,实现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零距离”,促进了实践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为实用技能型卓越农业人才和本专业长期的人才培养培养奠定基础,也为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提供可能的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乔仁慧. 现代农业与金融服务创新高峰论坛 [EB/OL]. [2014-06-16]. http://hlj.cnr.cn/cyzh/201406/t20140616_515672959.shtml.

[2] 江 珍. 谁来种地?——关于培养青年职业农民的几点思考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 6(2): 85-86.

[3] 周清明. “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民教育”笔谈: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之道—基于湖南农大的实践经验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3(4):1-3.

[4] 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研究组.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问题”之一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3(6):38-45.

[5] 朱 慧. 湖州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6] 黄祖辉, 傅琳琳.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与建构 [J]. 学术月刊, 2015, 47(7):50-56.

[7] 王 琳. 关于农学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探讨 [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34):154.

[8] 韩秀兰, 张春庆, 宋宪亮, 等.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J]. 中国农业教育, 2014(2):58-61.

[9] 何 群, 夏新华, 雷志钧, 等. 围绕“3+X”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药药剂学课程体系改革 [J]. 药学教育, 2010,26(1): 33-35.

[10] 荆颖蔷, 关明文, 黄解宇. 3+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为例 [J]. 运城学院学报, 2014, 32(4): 102-105.

[11] 江汉森. 现代农业视野下的地方高水平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12] 李渌岩,吕宝海. 研讨课是高校改革“填鸭式” 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6, 18(3):121-124.

[13] 汪安泰, 刘志刚. 生物类学生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6):91-93.

[14] 李 蕾, 杨 屹, 李明磊. 多种形式的化学第二课堂实践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2): 11-13.

猜你喜欢

农学技能型现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现代农业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农学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