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8-05-21王敬涛沈阳大学人事处师范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王敬涛, 于 颖(沈阳大学 . 人事处; . 师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新常态。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模式、育人方法和育人环境。面对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升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新媒体使用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取沈阳某本科高校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展开调研。调研内容涉及新媒体使用时间、使用功能、浏览方式和浏览内容等4个方面,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2份,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需要。

1. 使用时间

大学生每天新媒体使用时间的调查结果表明: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详见表1。多数被调查学生不能够合理分配学习和上网时间,对新媒体过分依赖,学习、生活状态一般。

表1 新媒体使用时间统计表

2. 使用功能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功能类别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被调查学生选择新媒体的休闲娱乐和交友聊天等功能,只有少数被调查学生选择利用新媒体学习或下载、查阅资料,详见表2。关于大学生新媒体使用功能的选择,需要学校、教师和辅导员合理引导,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表2 新媒体使用功能类别统计表

3. 浏览方式

大学生新媒体浏览方式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学生大多以浏览微信、QQ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主,详见表3。这就要求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一定加强新媒体知识的学习,了解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功能,构建师生互动、互学、互勉的交流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表3 新媒体浏览方式统计表

4. 浏览内容

大学生新媒体浏览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更加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和升学有深入的思考和合理规划,详见表4。

表4 新媒体浏览内容统计表

二、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 对大学生自身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出现以前,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于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其内容经过层层推荐、筛选和严格把关,不健康和不正确的观点、言论和内容已经剔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传统媒体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一统的稳定格局,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点,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和心理品质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广阔无边的世界,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类信息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受自身经历和年龄阅历的影响,缺少较强的识别、判断和抗干扰能力,容易导致思想认识和预判出现偏差,进而对其思想行为产生更大的冲击,引发价值观念错位、政治信仰缺失、文化追求混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1],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理想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等基本内容。 由于新媒体技术具有隐匿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新媒体信息的使用和发布缺少统一的规范和限制,虚假、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斥其间, 传播往往处于无序或监管不到位的状态,使得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的有关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信息,远远超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成人意识增强, 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及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干扰,面对众多的媒体资源和信息时, 对于理想目标的选择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尤其当某些陈腐的、消极的、颓废的,乃至迷信的、反动的观点被层层伪装, 最后以“华丽的外衣”呈现给大学生的时候, 大学生更容易被其迷惑, 导致认知错误,价值观迷失, 最终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2]。 所有这些都对现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

3. 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常态和新模式。新媒体技术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的同时,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提出了极大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使得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观点开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媒体信息资源和轻松的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对新媒体资源情有独钟、偏爱有加。通过新媒体获得的科技信息、新闻动态、交流论坛、技术开发及收发的电子邮件,成为大学生交流和学习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与此同时,受现有技术和条件的影响,新媒体信息的发布、传播还缺少有效的过滤和控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新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加大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4.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和谐健康、富有成效地开展,取决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从而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3]。新媒体环境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对专任教师、辅导员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和英语专业知识培训,新媒体技术知识匮乏,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语言命令、网络查询或信息发布等功能不了解、不熟悉,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三、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1. 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涵

新媒体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新形态,代表了文化进步的新趋势。新媒体文化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由简单走向复杂,工作内容由平面走向立体,工作形式由静态灌输走向师生全面交流的动态传播。新媒体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实时更新、贴近学生生活等特点。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利用BBS论坛、信息聊天等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新媒体阵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网络文明协调、统一、健康发展;积极营造丰富多彩、阳光向上、青春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去;培养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与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的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从而自发地维护网络文化秩序[4],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潮和消极观念的干扰和侵袭,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 拓宽和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

新媒体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和共享性强的优势,这些优势拓宽和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范围和领域,为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条件支撑。高等学校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媒体容量和技术含量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积极构建虚拟课堂或虚拟交流空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成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媒介,让学生围绕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行广泛交流和讨论,逐渐打破身份、地域、阅历、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点、误区和空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确保大学生受到先进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覆盖程度的新拓展,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

3. 创新和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的创新提供了软环境支撑。新媒体资源传播的快捷性、隐蔽性、可存贮性等特点,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宽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借助新媒体资源传播的快捷性特点,专任教师或辅导员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心理问题。新媒体资源传播的隐蔽性特点,大大缩短了大学生和专任教师、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新媒体提供的虚拟环境减少了大学生的心理防卫,便于师生间进行原生心态的、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研讨。新媒体资源传播的交互性特点,使专任教师、辅导员能够同时与多名学生快速互动,学生也可以同时与多位教师保持沟通,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大幅提升。新媒体资源传播的可存贮性、可下载性特点,延长了教师和学生思想互动和讨论交流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思想引领和学习指导。

4. 强化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新媒体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 从根本上结束了以专任教师、 辅导员、 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机械式、 灌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对新媒体资源或新媒体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好奇心, 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呈现出网络化特征, 其思维活跃、独立自我、务实进取、乐观张扬等特点得到极大体现。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深刻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和交互性明显增强, 大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思想沟通, 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 新媒体技术时代,阅历、 年龄、 地位、 身份不再是重要标志。新媒体面前人人平等, 见字见声不见人的互动式交流成为常用的交流方式。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发表个人见解、观点或言论。 同时,新媒体交流平台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与大学生有机联系起来, 建立立体式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5], 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不断强化和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四、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创新

1.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网络意识

新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平等性、便捷性的特征,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概念和思维方式[6],也打破了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模式也由被动式教育转变为互动式教育。因此,高等学校新媒体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创新,必须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找准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增强大学生对新媒体视角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高等学校网站栏目的设计或者信息选择,要真正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将网络虚拟平台转化成解决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激发大学生参与和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夯实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同时,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辅导员要逐步建立平等意识,在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是教育的责任主体。如今教育者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主要载体,还得引导学生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独立思考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7]。因此,必须打造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作为大学生的引路者和知心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辅导员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组织、选派优秀辅导员外出考察或培训活动,强化他们的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及计算机等新媒体技术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自身的理论修养与新媒体技术应用水平相结合,及时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主动利用微博、微信、博客、QQ等新媒体平台,强化媒体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不断探索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3. 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教育载体创新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他们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增强对全面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化和文化思潮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和支持。同时,由于受自身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面对西方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与诱惑,大学生还不能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和辨别,人生观、价值观难免呈现集体意识淡漠、崇尚自我、拜金主义、追求享受等功利化倾向,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形式的层出不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也会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改革与创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象生动、直观现实的方式展现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8]。要进一步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开创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格局。

4. 加强网络监管,建设和谐校园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性强,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还缺少理性的思考。尽管高等学校在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机制,也逐步构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保证机制,但是,面对神奇的媒体世界及琳琅满目的媒体信息,大学生选择目标时往往还是缺少理性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量垃圾文化的传播引起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媒体资源的内容建设,强化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在校内制定切实可行的上网制度,并且认真地加以贯彻和落实,让大学生的上网活动有所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9]。要坚持培育积极、健康的新媒体文化,引导学生依法上网、文明上网,争做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积极践行者。高等学校还要密切关注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充分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相关管理人员和学生网络骨干的管控作用,弘扬正能量,唱响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适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组织网络评论,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切实、有效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动权,不断增强新媒体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五、 结 语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技术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程和效果。高等学校必须改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资源,客观分析,科学使用,使新媒体真正成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载体和物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邓宇,王立仁. 移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0):129-131.

[2] 刘祝仪.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3):78-81.

[3] 童卫丰.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121-124.

[4] 王宇亮,张井文,刘子奋.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1):97-99,119.

[5] 于晓霞. “微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5):143-144.

[6] 张跃双,李艳. 新形势语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769-772.

[7] 何振华,孙学通.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 2015(36):63-65.

[8] 李庆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途径[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750-753.

[9] 潘灯.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S3):4-6.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