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疼痛教育传播年—论人民健康理念
2018-05-21韩济生
韩济生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1)
2018年3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重视“卫生与健康”,要求将这一理念延展到更广泛领域,涵盖全体人民的全周期健康。大会并决定将“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本文参考中国工程院俞梦孙院士关于把预防、治疗、康复和促进健康措施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试图用两个示意图加以诠释,力求其与医学实际相结合。
首先,健康是一个终身存在的状态,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促进,才能预防病痛的发生。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是“亚健康”状态,表现在摄食、睡眠、感觉、情绪等方面发生了轻度的负向偏移;如不及时采取促健康措施,将转为长期迁延,甚至恶化成为疾病。从图中可以看出,仅强调“预防为主”而不及时治疗,或仅强调治疗而不注意预防,都会弱化健康。实际上,及时治疗等于是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此外,严重的病痛在治疗后还需要一个适当的康复期,也有助于防止慢性病的发生。
健康状态是依靠体内许多复杂的反馈机制加以维持的,使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疼痛敏感度等生命指征得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以血压为例,紧张、寒冷、缺氧等刺激都会造成血压升高,失血或大面积血管舒张则会引起血压降低;但健康的体魄有能力通过反馈机制使之恢复正常。当波动超出一定范围时,就从生理变化转为疾病状态。这种转折的发生因人而异。例如体弱者稍微着凉即导致感冒,而体格强健者可承受冬泳等严酷条件仍保持健康,说明经过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承受更大范围的波动,达到更高的稳态水平。
促健康的措施很多:饮食要荤素搭配、取得平衡;避免过饱、戒烟减酒;生活中要减少低头坐姿,保持每天运动;情绪乐观,生活规律;娱乐有制,保证睡眠;有病争取早治,病后注重康复。
疼痛是健康恶化的诸多信号之一,正是有了疼痛作为警示,才使骨折、癌症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因而被称为是“好痛”;但晚期癌痛、带状疱疹后痛、三叉神经痛等持续1~3个月的慢性痛已经丧失了警示作用,只能带来严重痛苦和精神损害,显然属于“坏痛”,是健康的大敌。
恰逢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2018年定为“卓越疼痛教育传播年”,充分认识疼痛教育在实现全民健康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认识正逐渐转化为行动。仅举一例,Lancet最新发表的三篇论文强调25年来(1990~2015)腰痛的发病率增加到54%。另有资料显示该病的发生与体位(例如长期坐姿)有关。目前有的单位已开始为职工配备可调的站立式办公桌,可视作为积极预防腰痛的努力之一。
认识和重视以上诸多环节,应该有助于实现人民健康和愉快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