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018-05-20鄢玲
鄢玲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作文教学。在学生写作的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能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必须寻求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
关键词 作文教学;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166-01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高效教学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一般都是遵循讲、练和写结合的常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方式往往会让已经拥有自主意识的高年级小学生觉得自己就像是被教师操控的机器人那样机械地进行写作,进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因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写作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如果将写作的过程比喻为建造大厦的过程,那么写作素材就相当于建造大厦所需要的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可见没有了写作素材,文章这座大厦永远只是空中楼阁般的存在。那么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呢?那就是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必须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其中,培养他们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记录生活的任务,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值得学生去认真观察。教师需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之记录下来,如有的学生喜欢文字,教师就可以让他们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的学生喜欢绘画,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将之画下来;有的学生喜欢拍照,笔者就让他们用手机将之录制下来。这样记录生活素材的方式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变得高涨,久而久之,他们所积累的写作素材也会越来越多。
二、在文章中学习技巧
学生只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将这些素材通过写作技巧这座桥梁来连接起来,进而构建出优秀的文章。但如果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讲解时,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会让用具象思维思考问题的学生无法很好地进行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在文章中学习技巧。这样一来,抽象的写作技巧这一思维对象就可以以直观的形象呈现给学生,从而便于他们更轻松地对此进行理解。教师完全可以将课本教材中的文章作为承载写作技巧的载体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在精挑细选之后才被纳入小学生学习的犯愁的,它们的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籍让他们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积极。
三、在游戏中快乐写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写作素材和学习了足够的写作技巧之后,他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写作训练的过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必将是枯燥无聊的,这时教师就需要将游戏和写作融合在一起,进而让学生快乐地进行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类型和内容的不同为学生推荐不同的游戏,如当教师想让学生去写有关动物话题的作文时,就可以为他们搜集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谜语,让他们在猜测中对动物这一话题的相关内容有着深刻的印象,如远看像个钉,眼睛似颗星,有翅没有毛,有脚不会跑。(蜻蜓),接下来笔者就让学生将自己想要写的动物编成谜语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绞尽脑汁地去回想该动物的基本特征。在这一游戏过后,教师让学生再进行写作,他们就会有表达的冲动,进而将自己的情感在文字中宣泄出来。
四、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辛辛苦苦写好文章,更希望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和赞美。除此之外,學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纠正,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这时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轮流阅读并修改彼此的作文,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但教师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分组必须自主且科学。教师可以先将学生所写的作文进行大致的浏览,并将之分成优秀、良好和及格三个层次,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以4-5个为最佳,其中至少有一个优秀层次的学生和一个良好层次的学生。这样一来,每个小组的修改任务就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并取得不错的成果。
总而言之,教师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因为这时的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只是单单听从教师的话。因而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的作文教学时,教师的所有策略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制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让学生爱上写作,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智芳.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8(2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