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9赵鹏飞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院大学生专业

◆张 志 赵鹏飞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从2015年起,将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完成9项改革任务,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5年6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指出: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做好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重点。

一、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政府、高校也纷纷认识到创新性人才培养对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逐渐重视在大学生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有偏差

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和教师未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为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去创业或者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创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让他们能够去实现创新创业,而不是传统的创业或者就业。

(二)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剥离,课程内容单一

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业心理、创业素质、创业分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并能够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实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比较单一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没有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难以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创新创业资源不足

院校能够提供的创新创业资源主要是创新创业师资、经费及实践场所。其中创新创业师资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学生工作辅导员、“两课”教师承担,而这部分教师大多没有创新创业经历,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影响较大;在经费及场地保障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各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及支持力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相对于庞大的学生数量来说还是非常有限。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校内外资源,取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大的成效,是各院校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

二、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建筑类公办高职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结合建筑行业特征及我省建筑业转型发展的要求,从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教育体系、完善指导服务、注重特色凝练入手,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校内协同,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为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院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相关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组织人事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科技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全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各二级学院(系)则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本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体包括:(1)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2)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建设;(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落地与成果转化;(4)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与个性化辅导、咨询;(5)创新创业工作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创业学院下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和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在保障措施上,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育人条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制定包括: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积累、转换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项目基金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稳步推进。

学院各部门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密切配合、相互联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学院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如下图所示。

(二)融合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有三种基本方式:第一,原始创新:创造原来没有的东西,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超强的创新思维。如建筑行业祖师爷鲁班发明了锯子。第二,集成创新:要有丰富的知识工艺技术,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事物。如中国创新制造了高铁、大飞机。第三,解决问题式的创新: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创新,要具有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两种类型的创新对个人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第一类,仅小部分学生能达到。第三种则是对每位高职学生的要求,它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求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能做成“两张皮”。为实现创新创业工作与专业相融合,学院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学院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特别是明确解决问题式创新的具体落脚点,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实施分类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展课内课外“双轮驱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各类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三层次”递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123”工程,即:面向100%全体学生开设18学时1学分的《创新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面向20%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开设“创业精英班”,提供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开设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创业实务任选课程,引入SYB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为3%有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资金、师资、平台、空间支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实施人才培养分类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我们把学生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动手能力较强、学习兴趣较弱的学生。学院依托技术推广型教师工作室,通过承接企业设计任务、生产项目、帮助企业实施设备安装、设备调试等,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以技能培养带动技术学习,着力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第二类是学习兴趣较强、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依托名师工作室、开设精英班等平台,通过强化技术学习、技术研发,以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带动技术创新和技能学习,着力培养“创新研发型人才”;第三类是针对一部分创业兴趣较强的学生,通过强化学生创业能力,以商务实战引领技术学习与技能培养,着力把它们培养成“自主创业型人才”。

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时,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构建了“V+R”模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模式,具体为:

(1)“V”模式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使竞赛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

(2)“R”模式实践:有4种类型,第一类开展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创新实践。选取部分创新能力强且有志于科技开发的学生参与教师各类科技研发项目,提供实验场地、试验材料和设备以及所需资金和方向性指导,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关项目。第二类构建专业协会制度下的创业实践。以建筑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协会、建筑工程造价协会、建筑工程测量协会,协会通过网络平台或校友平台承揽部分设计绘图及工程算量等项目,所获利润由学生自主分配。第三类企业合作模式下的创业实践。学生自主创立宏疆测绘技术工作室,由广州市宏拓测量有限公司提供资金和设备入股,学院教师和宏拓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方向性指导,学生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第四类学生自主经营的商业中心。为有志于商业创业的学生提供校内场地、水电及启动资金等条件,建立由学生自主经营的集商品销售、电脑维修、打印复印、自行车维修、洗车、快递代领等服务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学生自负盈亏。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课堂互动,促进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克服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能力考核转变。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产业技术、学术前沿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4.实行弹性学籍管理制度

为有效推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院在学分认定、学业评价、学制管理上锐意改革,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具体是:(1)学分机制:实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实践活动、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与常规教育课程之间的学分累积、互换机制。(2)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建立了有益于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弹性学制和成绩管理制度。

(三)整合资源要素,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为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大学生提供咨询、金融、培训、信息等多维度服务。组建专兼结合的创业咨询导师团队提供咨询服务;设专项建设资金用于优秀创业项目奖励、创业培训、创业论坛、咨询和大赛,与银行、风投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开展孵化项目和投资、融资对接,提供金融服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SYB、GYB、网上创业等培训,常态化开展创业模拟、创业训练和实践活动,定期举办主题沙龙、创新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提供培训服务;建成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大学生提供视频教学、创业指导、创业资讯、创业案例、创业计划书等资源,提供信息服务。

(四)取得的成效

1.获得一批荣誉

组织学生参加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2016年8月,建筑信息系学生作品《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获得“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

2.成功孵化一批创业项目

近3年,承担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项,共孵化学生企业17家,如“凭捷电子智能产品公司”和“金大宗建筑公司”,前者是机电系13级在校学生卜盛良依托“智能衣柜”技术研发而建立的公司,后者是99级学生金容建立的公司。实施“建院工作创业做”的创业实践活动,如将勤工俭学部打造成劳动服务总公司(模拟),下设网络服务、设备维护、园林绿化、保洁卫生、校园文化传播等九个分公司,建立公司章程、财务制度、招聘制度、激励制度,按照正规公司运营,使一大批学生得到实践训练。

3.建立了一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学院以“内拓外延”的方式,在校内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还依托各专业合作紧密型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了一批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同时积极拓展境外优势资源,建立“海外创新创业研习基地(新西兰)”,每年学校按每人2万,奖励10名以上优秀学生到新西兰商学院参加大学生海外创新创业研习班,培养掌握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三、未来创新创业工作侧重点

(一)分类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提高专业化指导水平

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分类建设包括:专业导师团队、创业导师团队、项目运营帮扶导师团队。专业导师团队由学院专业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创业导师团队由行业专家、专业教师、职业经理人、法律专家、财税人士等组成,提供大学生创业咨询、项目论证、财税、工商、法律等一系列咨询服务;项目运营帮扶导师团队,依据各专业面向行业和产品特征,选择相同行业企业人员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导师,提供帮带辅导,问诊大学生创新创业难题。同时,制定导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深入领会创新创业理念,打造特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创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侧重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优势和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各类型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学生开设出更具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用好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拓宽学生创新创业渠道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围绕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也陆续出台,之前学院对国家政策的关注、理解与运用并不到位,下一步需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为创业学生申领各类创业和社保补贴,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渠道。

(四)继续加大创新创业资源投入,保证更广泛学生受益

充分挖掘学校、合作企业、政府资源,建立更多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教师工作室,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条件。

参考文献:

[1]郝润芳,程永强,何小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6,(19):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EBOL].2015-06-02.

[3]王也文.高校创新创业的实施路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9):155-156.

[4]黄立东,周小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之我见[J].装备制造技术,2016,(05):266-267.

猜你喜欢

学院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