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8-05-18梁春霞
摘 要 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已有文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卫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希望为今后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希望能够促使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152-01
一、引言
习惯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特殊倾向或者需要去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初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容易受到一些生活陋习的不良影响,尤其是不良卫生习惯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影响,长此以往,这些习惯将很难改掉。初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容易受到家长、教师等的影响,因此,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为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创设良好的卫生环境,使其能够从小形成一种良好的为生行为习惯,进而促使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农村初中学生良好为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整体的环境对农村初中学生卫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如此,我国仍然不能忽视农村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农村的整体环境对农村初中学生产生了比较不好的影响,其中对农村初中学生卫生习惯方面的不良影响较为突出。现阶段,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各方面的发展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经济上的不富足致使很多人都会形成节俭的习惯,这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在无形中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为节约粮食,将掉在地上的米饭捡起来继续吃;为节约用水,隔好长时间才对自身进行清洁等。另外,一些传统的不良习俗也不利于农村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例如,农村中流传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家庭、学校教育对农村初中学生卫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家庭以及学校的教育将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卫生行为习惯产生不良的影响。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较为不成熟,容易受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受教师、家长的影响较大。当前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家长和教师受教育水平有限,与城市中家长和教师的综合素质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一差距在卫生方面表现的也较为明显。学生受教师和家长的影響对卫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甚至会形成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
(三)农村初中学生个人对其卫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影响作用,而内因则是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虽然受到农村整体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但这些都仅仅是影响其卫生行为习惯的外部因素,学生个人才是影响其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原因。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健全,不能形成较为全面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家长对孩子较为溺爱,致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学生对自身的卫生不太关注,比如,大多数初中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衣服脏了也不会主动去洗,而是要等着家长给自己洗。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结束语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则可能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因为受农村整体环境、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形成不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再加上农村初中学生一些已有的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纠正,将严重影响其成长与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我国农村初中学生有着朴实善良、热爱生活以及自理能力强等方面的优点,但是却在卫生行为上存在不良的习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这一不良现状,家庭、学校、家庭、个人都应该加以重视,优化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环境,提高教师、家长、学生自身对卫生养成教育的重视,同时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我国农村初中学生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养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还要帮助农村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卫生意识,促进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全方位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6年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2016C219)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姚本东.浅议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方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2):302-303.
[2]郭共仁.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16-17.
作者简介:梁春霞(1976-),女,汉族,一级教师,职务: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