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2018-05-18黄鹤雅

考试周刊 2018年49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初中地理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备受关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最有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可塑性很强,所以利用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笔者以初中地理教学实例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四大要素,主要强调人地协调观念、培养学生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这四大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它是指一个人可以通过地理的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观念,是地理学科最本质的东西,是很难通过别的学科获得的。初中地理的教材设计始终贯穿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敏锐地抓住地理核心素养和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点,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使地理课堂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对教材的宣讲,而是教师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人地观念和综合思维培养,提高认知能力和实践力的一个平台。

一、 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不协调的现象

(一)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吸收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地记住一些地理知识,无法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很难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 忽视了理论的实践运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理论的东西都是通过文字硬背来实现记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就随之产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现象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习的内容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后,没有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也不能对各个区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地理实践能力较差。忽略了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相结合,难以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以及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的观念。

(三) 忽视了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在中考中地理成绩不纳入总分或分值比例太低,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又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没有太多课余的时间学习地理。因而初中地理教师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重复的教学上而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力很难提高。

二、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策略

(一) 注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生自主发展

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所以,人本主义理论对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将初中地理知识与技能切实运用到实践生活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人为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分析和实践,自觉、主动地掌握地理知识,学会一定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技能。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自主发展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将初中地理教学的主体确定为学生,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问题。不仅仅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适当的时候记录学生的情感变化,这对于初中地理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师在讲到“地震带”时,可以通过观看地震相关知识的视频,让学生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地震影响及正确的逃生技巧。紧接着进行地震演练,让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地震来临时逃生的基本技能,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用到实处。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再讲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等相关的知识,并对这样的地理现象做详细的阐释,让学生自发地形成防灾、减灾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通过学生亲历过程、体验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地理情感真正得到发展。

(二) 运用活动课程理论,促进学生知识生活化

活动课程理论把“以活动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强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育其实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地理教育的最好方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学习,再将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积累经验,促进个体的发展。

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几乎都是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忽略了关于理论的实践运用。利用活动课,促进学生知识生活化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课的开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活化。比如教师在讲述我国地形和地势等内容时,乡村的学校可以通过当地特殊地表形态和山脉走向,引导学生走进当地,开展课外活动,掌握不同地形的特征及不同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的学校可以将地理课堂改在学校的地理园,利用逼真展示的地形模型辅助学生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理解负担,通过模型展示,学生兴趣高涨,这时再提问学生,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地方各在哪里,最后讓学生在中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各种地形的外表形态和我国主要地形的分布,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祖国的山川地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学习资源,通过活动课的教学形式将课堂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相结合,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对地理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深入去了解自然、分析地理现象,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问题探究的能力,学生的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 依据有效教学理论,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

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地理教师应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因此,要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必须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中,由于学生没有扎实的初中地理知识基础,课堂上教师通常只完成相应的知识教学任务,而没有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要改变现状,教师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时间,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通过有效课堂,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品质是检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成效的关键。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时间内,不应当把课堂教学只放在重复的知识点上讲解,应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品质。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的小结环节应该是提炼思维,突出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特色。例如讲到中国地理位置时,不能只让学生单纯记忆中国地理位置特点,还应如何对某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和影响作出总结。地理课堂教学还应在地理特征的获取和描述,地理区域的差异和联系,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地理问题的分析和综合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学生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认知内化放在课堂,培养地理学科核心本质的素养。

三、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师要充分备教材备学情,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突发状况”。对于学生的点评、总结要恰到好处,不是泛泛而谈地鼓励,而是要具体和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也是动态的全面、客观的,甚至是学生家长一起参与的。最重要的是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里的学习不仅是专业学科的学习,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学习,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和一批批与教师年龄差距越来越大的学生。

总之,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应该在树立先进的地理教育理念基础上,利用课堂的主渠道,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长久的事业不断探索,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

[2]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

作者简介:

黄鹤雅,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初中地理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